APP下载

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内在价值与乡村振兴
——以猕猴桃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例

2021-06-21陈东旭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猕猴桃农产品

陈东旭

(1.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2.澳门城市大学商学院,澳门999078)

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地貌孕育了众多种类的农业生物类群,涌现出大量具有特定区域、独特品种、特殊品质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价值比较高,对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并以此作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特色农产品有助于农民摆脱贫困和生活富裕,有助于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内在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助农兴农中的作用。

一、理论与文献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化资源

1.生态文明促进农业生态化。工业文明的资本逻辑已经进入成本大于收益的高成本锁定困境,基于自然资本的生态技术范式创新则是人类文明摆脱增长极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必然选择[3]。农业工业化中的区域环境问题催生了生态化和本地化发展理念[4],农业生产经营及价值转换过程的低碳化显得非常必要[2],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态农业将成为主流[5]。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系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物化成果和制度形态的总和[6]。农业生态化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方式,按照尊重自然、循环发展的理念,在一定区域内,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网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均能够绿色、健康、环保,促进农产品量足质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7]。

2.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化资源。生态文明背景下,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承载于有生态元素背书的生态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密切关联的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之中。生态农业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减少能源消耗[8]。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农业”使农业生产的关联要素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精准化、信息服务便捷化、流通管理扁平化、资源要素集成化以及政府管理高效率;农业生态化与科技信息化融会贯通,促进农业向高效、智慧和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9~10]。组织资源主要体现在合作社的生态化建设,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低消耗、低污染以及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化合作社需要培养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开发生态农产品,建设组织的生态制度,选择使用有机生产工具与设备以及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对废弃物合理处置和循环利用,树立合作社的生态品牌[11]。

(二)产业融合与价值增值

1.产业融合中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的自然多样性与农村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相结合[12],可以挖掘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相互交叉融合的多元化功能[13],引导金融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业发展。农业投资逐渐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仓储流通、信息服务等环节延伸。根据国外经验,延伸产业链长度可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实现价值增值;扩大产业链宽度可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使各环节和产品功能得到扩充;增加产业链厚度可以壮大产业链规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4]。

2.全产业布局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应当以农业生态为核心,以现代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绿色环保和有机食品产业,搞好生态农产品的销售,发展特色生态旅游[15]。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自身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建立自主品牌,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展订单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服务项目,延伸内部产业链,将农业生产收益完全内化。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市场谈判力,可以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协议,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与超市和食堂对接供货,缩减外部产业链,减少产销中间环节的损失[16]。特色农产品根植于地方特有资源,应当注重其本身内在固有的价值,即服务当地“三农”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产业链,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特色农产品实现其内在价值。

(三)本地兴农与乡村振兴

1.乡村振兴中的本地化趋势。本地化是相对于全球化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倡导全球思考和在地行动,保障在地认同和特色存续,肯定了各地富有旺盛活力的多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本质是一致的。(1)本地城镇化。乡村与城市按照各自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城乡一体化[17];本地城镇化可以避免“城市病”,有利于农民在地就业和发展;农民因为身在家乡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18]。乡村的城镇化、教育、农民收益、农民组织以及金融服务都应该与当地实际情况有机连接起来,在当地实现成果转化,为当地“三农”增加福利,促进乡村振兴。(2)本地化教育。扎根当地实际的教育不脱离地方需要和利益[19],尊重学习者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基础,将教育与生活、地方以及当地生态联系起来,将地方与环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语境中,使之形成主动式、参与式、倡导生态关怀并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教育[20]。在地化教育应当以生态文明为使命[21],将多学科的、经验的以及代际间潜在的对当地生活有意义的地方知识融入课程[22]。教师和学生必须经常花时间与熟悉的、日常的地方建立长期的关系[23],通过在地化教育教会学生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

2.农民增收的本地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8%来自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自2013年以来工资性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而经营净收入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开始前者超过了后者;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未对农民增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呈现出小幅度上升趋势。因此,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1)本地化就业。要为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与乡村特点相适宜的、农民熟悉的就业机会,如优质安全食品的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运输与销售,乡村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旅游等[24]。推动电子商务和实体流通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注重城乡之间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25]。增加当地农民与价值链、产业链的关联,增加农民与产业运营之间的联系,将增值收入留在当地以及农民手中,尽量减少外来企业对当地农民利益的冲击[26]。(2)本地化金融。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农业外溢的生态收益可以转化为确定的经济收益,以村社为载体的生态和文化多样化资源被保留得越多,其价值化预期收益就越大[27];可以通过本地化组织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实现本地资源资本化收益的公平分配,有选择地转化为农民的本地化收益;也可以通过本地化金融激活广大农村地区本地化的资源性要素,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来源[28]。本地化金融通过熟人社会降低监督成本并对贷款农户形成约束[29],可以成为解决乡村振兴资金问题的有效路径。

(四)资源优势、内在价值、本地兴农的逻辑建构现有文献表明,生态文明、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且农业及其周边产业的生态化和本地化进程对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生态化和本地化可表示为4种组合模式:(1)低生态化和低本地化,在此区域的农产品以损害生态为代价,不利于农业长期发展,并且价值向外流出,也不利于当地农民增收致富。(2)低生态化和高本地化,在此区域的农产品具有本地兴农优势,但其优势是短暂的。(3)高生态化和低本地化,在此区域的农产品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所产生的价值向外流出,无法解决“农民富”的问题。(4)高生态化和高本地化,在此区域的农产品既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农民致富,同时具有发展优势和价值优势,这是特色农产品获得资源优势的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建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内在价值和本地兴农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资源优势是逻辑起点,主要来自高生态化和高本地化,表现为发展优势和价值优势;实现内在价值是落脚点,聚焦“三农”福利,促进乡村振兴;本地兴农是达成目标的有效机制,是有机连接资源优势和内在价值的纽带。本文将生态化、本地化和乡村振兴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一步探索特色农产品如何获得和维护资源优势,如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助农兴农的内在价值,形成了怎样的本地兴农机制以及运行机理如何。

二、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3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猕猴桃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苍溪猕猴桃、西峡猕猴桃和眉县猕猴桃。案例选取基于3方面考虑,一是3种猕猴桃具有相同的生物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产业链也是一致的;二是3种猕猴桃具有相同的公用品牌背书,都属于地理标志产品,产品特性与产地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三是3种猕猴桃具有形同的政策背景,都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相同背景下的案例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更加有助于理清逻辑和构建机制。

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及效度,案例采取多角度策略收集素材。优先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如“中央1号文件”、农业农村部以及地方政府公开的政策性或指导性文件;选择汇集权威信息的网站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网”等;报刊信息主要通过“中国知网”选择关联性较强的报刊,如农民日报、地方日报和农业类期刊等。对关键信息进行多来源资料印证,既可以使理论提取更加全面,又可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二)案例背景“中央1号文件”关注特色农业发展: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优化区域布局,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完善原产地标识制度,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整合特色农业品牌,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优势区,探索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支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持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配置科技资源,打造中国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增收机制。

为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我国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指导性文件,如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以及2003-2007年度、2006-2015年度、2013-2020年度的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挥区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形成了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区,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苍溪、西峡、眉县以猕猴桃为依托创建中国特色产品优势区,促进产业兴旺、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苍溪猕猴桃、西峡猕猴桃和眉县猕猴桃已经被选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3种特色猕猴桃的最佳实践有助于分析特色农产品对乡村振兴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其内在价值以及应当如何构建兴农机制。

三、结果与分析

案例分析表明,特色农产品通过生态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的本地化整合形成资源优势;通过产业融合和价值创造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

(一)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整合与资源优势

1.生态资源。原产地坚持生态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依托生态资源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与县域知名旅游景区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研学旅游,形成了特定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经济产业带。企业将生态资源融入自主品牌之中,品牌宣传加入了与生态相关的“野生”“绿色”“村”“峰”等词汇,或加入与原产地相关的词汇,如“眉香金果”“秦旺·金色梅海”,增强了消费者对原生态和原产地的联想,拓展了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在有效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及其创建方案,推动建设有机精品生态园和绿色生产示范园;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认定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级示范样板县,发展优质无公害示范基地;推广生态技术,并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打造特色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

2.组织资源。(1)地方政府的领导力。一是产业规划。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性文件,统筹产业集群中的各项功能。二是品牌建设。举办全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在一线城市组织猕猴桃推介会,录制专题片,进行品牌策划。三是基础建设。向农村发放养护作业车,开展预防性养护和季节性集中公路养护工作,完善路网基础建设。四是质量监管。监管产品品质,发布“早采早售禁令”;监管电子商务活动,确保电子商务产业规范健康地发展。(2)非政府组织的推动力。一是物流企业完善县镇村3级物流配送体系,改善包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包裹破损率,运用大数据使物流配送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二是地方银行为特色农业提供本地化金融服务,例如,河南省西峡农商行投放以“果贷通”为主的“三农”专项扶持贷款。三是科研院所协助地方政府起草技术标准,共建试验站和示范园。四是贸易平台有线下的国家级猕猴桃批发中心和线上的电子商务平台,并启用了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电子化交易模式。五是大型组织在产业链多个环节提供多种服务,中国邮政、中国农批集团、陕西猕猴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都是综合服务的典范。总之,非政府组织通过物流配送、金融、科技、营销以及综合服务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3.人力资源。(1)科技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库和院士工作站,并建立技术创新团队和服务站,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健全了县乡村3级技术支撑体系。农业企业也拥有强大的科技团队,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员和教授,攻克猕猴桃种植和加工领域的新课题。(2)技术培训和农民成长。通过技术培训,果农掌握了标准化种植技术,有的发展成为农民技术员和果农专家。陕西供销猕猴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将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主要服务内容,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传播到果农身边;眉县通过猕猴桃人才培训计划轮训果农10余万人次,不仅培养了职业农民,还培养出许多高级果农和乡土专家。

4.科技资源。(1)科技研发。一是新品种。研发新品种促进品种延续和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苍溪选育的“红阳”猕猴桃品种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品种登记。二是新产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促进精深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猕猴桃为原料的新产品正陆续上市。三是新生产方式。智慧农业采用智能化系统和无人机,可以精准监管,提高果品质量,节约人工成本和用水成本。四是新发展模式。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运用科技资源探索具有山区林地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特色农业持续地优化升级。(2)科技推广。一是地方标准。包括种植栽培、修剪作业、品牌溯源的很多细节,保证特色产业在区域内高效推广和健康发展,其中的关键技术已在全国推广。二是良种。“豫皇1号”和“豫皇2号”从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一直推广到湖北建始县、江西省奉新县、江苏省海门市等地,惠及了更多农民,体现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技术。秸秆还田、沼渣还田、套袋种植、太阳能荧光灯灭虫等低碳绿色种植模式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证果品达到绿色、生态、无污染的标准。四是基层工作模式。“小分队式”的基层工作模式是科技推广的组织保障,立足当地特色产业,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把最新科技成果及时传播到果农身边。

(二)特色农产品的产业融合与价值实现

1.产业融合的价值网络。原产地已经具备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撑;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补贴补助、品牌奖励以及社会投资和银行专项扶持贷款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资金保障。以猕猴桃为中心的产业包含了猕猴桃的种植、贮藏、加工、物流、销售、科研、服务等模块,其经营主体包括加工企业、鲜果销售企业、储藏冷库、中介服务组织、销售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在经营主体的运作中每个模块产生了各自的价值(见表1),猕猴桃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浓缩果浆、果酒、冻干果粒等已经进入市场,专业合作社兼顾培训、生产、销售、农资服务及技术推广等多个业务模块,产生了更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价值。

表1 猕猴桃中心产业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表现

周边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包括沼渣有机肥厂、气调保鲜库、农旅融合景区、旅游采摘园、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围绕猕猴桃特色产业建设经济观光林带和旅游环线,以生态、休闲、观光、研学为主题探索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餐饮、住宿、游园、采摘一体化运作,并带动了停车、快修、快递等服务项目。地方农商银行将绿色金融融入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中,把订单融资、集中授信和农村电商有机连接起来,提供种植和电商一体化运营平台,引导农户在农村实现电商创业和就业。

2.价值传播与传递。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特色猕猴桃及其加工产品具有更加优良的品质,其营养价值比普通猕猴桃更胜一筹,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并且原产地生态化和健康化元素对消费者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体现出了特色农产品及其产地的市场价值。价值传播具有显著的移动互联网倾向。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店;电商平台,如淘宝网和天猫生鲜;专业APP,如桃信通。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传播的内容都是顾客关心的题材,如优良的猕猴桃品质、优惠的价格、及时的供求信息、原产地的生态形象等。

为了防止分拣爆仓、订单积压、包装破损和果子腐烂等问题,特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首先应当打通面向产地的“最初一公里”,缩短从地头到集散地的时间,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物流单量大的地区建立配货仓储,提高包裹寄递时效。同时,加速渠道下沉,打通面向顾客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运输顺畅的基础保障。确保农村交通顺畅,有助于提高了乡村旅游的交通可达度,实现旅游服务业的价值传递。

3.实现内在价值。(1)农业增强。猕猴桃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逐渐遍及原产地全域,陕西省眉县已有98%的行政村种植猕猴桃,种植面积2万hm2,产量50万t,综合产值高达52亿元。依托特色农产品,原产地获得充裕的优势产区建设专项资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县域内各类冷库数以千计;发展智慧农业,提高果品质量,节约人工成本和用水成本。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西峡猕猴桃鲜果进入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CCBOT)上市交易,销售覆盖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眉县猕猴桃通过较为严苛的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2018年出口创汇超过300万美元。(2)农民增收。果农选种优良品种,学习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参加标准化示范区,使猕猴桃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有的农户收入翻了两番。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据统计,眉县各类电商企业已有370多家,电商经营个人户有6 000余户,从业人员1.2万多人,通过电子商务,猕猴桃的年销售额可达6亿多元;2018年猕猴桃快递业务量1 500万件,带动农业总产值9.9亿元,果农户均增收5 000余元;4 300多贫困户通过猕猴桃电商致富,并有900多贫困人口实现了电商就业;政府与快递公司合作,2019年带动困难群体网络销售猕猴桃325万kg,增收1 200万元;同时采取快递降价措施,为当地群众节省快递支出2 600多万元。农民的其他收入,如种植猕猴桃的财政补贴,一般按照7 500元/hm2发放;还有周边产业,如乡村酒店和农家乐,在采摘节前后有的经营户可收入30多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围绕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价值创造的一体化运行,促进实现农业增强和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特色农产品助农兴农的内在价值,形成了特色农产品本地兴农机制(见图2),其运行机理表现在3方面。

图2 特色农产品本地兴农机制

1.基于生态资源的资源整合是基础。原产地生态资源较高稀缺性和生态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资源整合的原动力。生态资源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不断整合优化,聚焦于特色农业并辐射到周边产业,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融合价值体系是关键。以特色农产品为中心的特色产业与其配套产业共同发展、相互融合,并带动更多周边产业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中心产业+周边产业”的产业融合价值体系,创造出多元化的市场价值,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生了较强的市场效应。

3.面向顾客的价值传播和价值传递是核心。顾客可以通过视频媒体欣赏到特色农产品的原生态资源以及绿色有机的生产过程;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和快速物流,随时随地达成交易,以销售额的方式流入原产地,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实现兴农富农的社会价值。

4.高度生态化和本地化是基本保障。在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从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到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度生态化和本地化;只有在高度生态化和本地化的环境和机制下,特色农产品才能够高效地发挥助农兴农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本研究对特色农产品相关产业的主管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1.围绕特色农产品构建本地兴农机制。开发和保护特色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特色农产品在当地的生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在产业融合中推动各业态的本地化运营,实现特色农业及其周边产业的市场价值,探索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维护好乡村振兴的成果,不断优化原产地的生态资源,促进特色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利用资源优势完善面向特色农产品及原产地的现代服务体系(见图3)。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继续完善物流、科技、信息、金融、电商、园区管理等服务。原产地极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除了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发展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还可以挖掘特色文化元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态文明的影视素材和拍摄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博物馆。

图3 面向特色农产品及原产地的现代服务体系

3.在城乡互动中加强特色产区与地方社区的联系。特色农产品产区周边城市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城乡之间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便于深耕社区市场;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的广泛运用,一方面使特色农产品比较容易地进入周边社区;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与特色农产品产区建立联系,比较便捷地到产区开展乡村旅行、住宿、餐饮等活动。农村和城市、原产地与社区的互动交流将促进特色农产品以及周边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猕猴桃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摘猕猴桃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提取猕猴桃的DNA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