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意满山头

2021-06-15董得红

雪莲 2021年5期
关键词:湟水黄土高原西宁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西宁市雄踞于地球“屋脊”青藏高原,成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这里干旱寒冷,缺雨少雪,四周是童山秃岭,原本厚厚的黄土,已被岁月的风雨冲刷得沟壑纵横。没有森林植被袒护的黄土随雨水流到湟水河,再经湟水河流入黄河,大山流露出斑斑驳驳的红土。厚厚的黄土留给西宁人的是满目沧桑,黄土也留下代代西宁人的绿色梦和不尽的绿色追求。

西宁盆地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绵延起伏的黄土山脉夹持着缓缓东去的湟水河和谷地中的高楼大厦形成了西宁城。黄土成为高原古城的象征。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和日月山,南连秦岭,北抵长城的广袤区域成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那厚厚的黄土足有100多米。西宁就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最西段。

迷人的黄土来自何方?人们至今都不能准确地知道它诞生的时间和诞生的方式。科学家们用现代高新技术地磁和热释光等方法测得,黄土是从240万年前开始堆积的,黄土高原的历史比人类社会的历史还要久远。那么,如此多的黄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说是海底沉积的黄土随地壳运动隆起的;有说是大水从上游冲来的。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在苦苦冥思,脸红脖子粗地争论,不得其解。有一天科学家们走出了实验室,走出黄土高原,来到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蒙古高原、甘肃、宁夏、青海以及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科学家们从浩瀚无垠的沙漠得到启示:他们发现,这里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冬春季节,西北风大作,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尘土扶摇直上几千米,从西北向东南一路轻扬曼舞,然后再慢慢落下。于是从西北到东南,沙砾就一路细下去,土层也逐渐薄下去。几十万年里大风飞扬,尘埃落定后,终于有了黄土高原雄伟广袤的身躯。那些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

昔日的黄土高原并非像今天这样干旱、荒凉,满目沧桑。大约在4.6万年前,黄土高原上从东到西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和迷人的草原,在这段时间里,华山松、云杉、圆柏、冷杉、铁杉、栎、银杏等树种在温暖湿润的黄土高原环境中生长,黄土地上的天然森林遮天蔽日,百鸟鸣翔,群兽游走,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黄土高原处处是山上清泉山下溪,窗前竹树尽扶疏的美景。据史载,在很长一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把那黄土遮盖得严严实实,林木蔽日,林鸟纷飞。秦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42%,唐末时期减少到33%,明清时期锐减到13%,而解放初期仅存 6%。

在这期间,地球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隆升起来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寒冷。西宁在受喜马拉雅山影响的同时,北部的祁连山山体抬升和西部的日月山隆起,使湟水流域的气候更加干旱寒冷,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干旱草原景观,在长期干旱环境中,森林一天天消失,草原一天天退化,黄土一天天渐露,加之人类不断向西宁盆地迁移,环境压力不断增大,黄土显露加剧。在黄土流失严重的地段裸露出大片的红土。

西宁人一出家门,只要没有楼群遮挡,显露在眼前的就是黄土山或黄土流失后裸露的红土,看似亲如手足的红土和黄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成过程,红土的形成远在距今 6500万年前,看似在地球最高层的红土在那时却是海底,那时的地球处于剧烈的地壳变动时期,昔日的海底在地球的隆升中变成了高山,隆升慢的地方变成了盆地。隆起的地壳时常有火山爆发,大量含铁矿的岩浆从地壳深处喷溢,岩浆冷却后形成了地表厚厚的红土。在漫长的地球演变历史中,外来的黄土淹埋了红土。

西宁位于黄土高原东段,再向西50公里,翻过日月山就进入了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的庇护,西宁谷地湟水两岸黄土高坡上的森林较东北部的森林保持了很久。随着高原的不断隆升,气候的逐渐干旱,那些喜欢湿润气候的树种华山松、银杏和栎等逐渐离开故土东移到中原,而云杉和圆柏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而遗留下来。翻开有关史料,可以看到在距今5000年的民和县马家窑文化期的出土墓葬中已用木棺,特别在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期1700余座古墓葬群中,不仅大量使用木棺,而且有独木做的棺材,足以说明当时湟水流域有高大、繁茂的森林。

西宁谷地两岸山坡上茂密的森林为何变成童山秃岭?这是人类与自然共同造孽的结果!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砍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黄土高原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在大力推行“屯田”制中,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开垦为农田,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远离内地的青海的森林也未能幸免这三次大的浩劫。汉武帝时,霍去病向西进军,湟水流域归入了汉朝的版图,大批内地汉族人口不断迁入,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湟水流域,汉宣帝时将军赵充国在平定羌人的反抗之后,上书屯田,在湟水流域采伐木材大小6万余株。赵充国到西宁很短的时间内即能采伐大量的木材并积材于湟水边上,说明湟水河两岸有大面积的森林。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李靖和吐谷浑作战时,吐谷浑采取坚壁清野战略,“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焚烧了青海东部广大地区的森林灌丛。李素在《西平赋》中描述西宁一带“木则柳生株万,松埏丈千。”到了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杨应琚编写《西宁府新志》时,湟水流域已出现大范围荒山。修建西宁小峡口河历桥时不得不“取巨木于远山”,附近已无森林了。森林線退却到黄河各支流支沟的上段。

20世纪二十年代,湟水河流域的森林又经历了一个大消亡的阶段。湟水流域小片森林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湟源一带原来是“在县西八十里……连延至日月山,苍翠可爱”,1919年时还是“林木层层排列如梭……前后引三十余里皆在阴翳之中”。今仅在湟源峡有小片天然乔木林和灌木林。

西宁的黄土地是一片充满苦难的土地,失去森林和草原植被保护的黄土山每年有十几万吨的泥土要随水而去,大小黄土山头每年都要瘦一圈。湟水河北岸许多山头上的黄土已经流失殆尽,变成了瘦骨嶙峋的红土山。

西宁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近4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中西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楼房长高了,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部连接起来了,南北两山的绿色也在逐年增加。面对日益长大长高的城市,西宁人盼望着湛蓝的天空,有鸟自由翱翔。分布于南北两山的森林能延续到市区、公园里、马路边,成为百鸟的乐园,市区的街头绿地,一只只小松鼠在尽情地嬉戏,蜜蜂、蝴蝶在万花丛中飞舞。湟水河清澈见底,悠闲自得地游着五颜六色的鱼儿。

在西宁的黄土山上失去森林的日子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怀念森林,梦求绿色。特别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宁人为实现心中的绿色梦想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一代又一代西宁人在黄土高坡、庭院、街道、公园中栽植树木花草,让那绿色重返黄土高原。西宁城里最早的人工造林从明朝就开始了,官办公园与自发的民间栽树种花结合,市民在自己的庭院中绿化,形成有名的私家花园。位于北玉井巷的郭家花园是西宁最早的私人花园之一,花园约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前后,面积近两亩,栽种有桃、李、杏、梨等果木四百余株,春天繁花似锦,秋天硕果累累。建于1914年前后的李家花园,位于西宁北大街中段东侧,约有半亩大小。园内凿池引流,叠石为山,栽花植树,亭阁参差,小径幽曲。园中树木以柳树为主,间有丁香、竹子、桃、杏、李子、梨、苹果等各种果树,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荷包牡丹、百合、兰花、菊花等花草。位于西宁市南玉井巷中段北侧的基家花园、朱家花园和人民街的觉园,都是西宁有名的花园,那时适宜在西宁栽培的树种很少,各家花园中的树木大同小异,以适宜湟水谷地生长的常见的松柏类、果树类和几样花灌木为主,果樹类除杏子能长成熟外,桃、梨、苹果很难长大和成熟,即使长大了,适口性很差,故以观赏为主。

在私家花园发展的同时,公园绿地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其实西宁的公园比私家花园发展要早。早在明弘治年间,首座公园北园建在城北门外响水泉周围。明末时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1736~1743年)重建,改名香水园。1931年,青海省国民政府将香水园修建一新,并广植树木花卉,树种除松柏杨柳外,还有桃、杏、李、梨、花青、沙果等果树,更名为青海森林公园。这是青海历史上最早的森林公园。 香水园春日里桃红柳绿,万木争荣。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踏青庙会,市民倾城往游,盛况空前。夏日里百花竞放,蜂飞蝶舞,浓荫蔽日,百鸟争鸣,景色宜人。香水园在后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中逐渐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有园中的马公祠及一段保留的明代古城墙,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恢复了原貌,老西宁人可由此回忆当年的香水园。

民国年间,青海省国民政府还先后修建了劳动公园和麒麟公园。劳动公园以前是河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青海省国民政府指派新编第九师工兵在此修建湟中公园。当年植杨树、柳树近万株,辟建花圃一处,面积1.33公顷,建成楼阁3栋,凉亭多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从民和、乐都引种花青、沙果、梨树2900多株,成为当时西宁闻名的果园。之后,又年年在此植树造林,形成了大片林地。西宁解放后,湟中公园中心地区改建为五一俱乐部。其余林地作为河滩风景林。2001年以来市政府又在五一俱乐部的基础上建成了劳动公园。劳动公园绿地面积近15亩,绿地内栽植各种花灌木、乔木千余株, 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近年来劳动公园还举办了文艺汇演、“六月六花儿”演唱会、职工篮球赛、职工武术表演、慰问农民工演出、全国职工歌手大赛西宁地区选拔赛等大型活动。麒麟公园修建于1939年,是当时的政府在南川河西侧的河滩林地上组织群众清除乱石,修渠导流,剪整灌木,栽植杨、柳树数万株,依据地形建阁修榭,在建筑物四周空间栽植果木、花木,开辟为花圃、果园,园中亭、台、阁、榭都掩映在绿树丛中,是当时西宁胜景之一。麒麟公园也是当今保存得较完整的西宁最早公园,八十年岁月沧桑,公园几经易名,但始终保留最早栽植的青杨、旱柳林,树木高大,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如今公园中的青杨、旱柳大部分都是原麒麟公园时栽植的,成为公园中林木的主体。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植乔栽灌,增加青海云杉、青杄、圆柏、油松等常绿针叶树,引进外地国槐、槭树等乔木和各类丁香、榆叶梅、连翘、香夹蒾、黄刺玫、珍珠梅等花灌木,园内形成乔灌花草相间,针扩叶相交,长绿树与落叶树共居的森林群落,整个公园形成水、树交融的情景空间,给人以现代、返朴、自然的气息。

建国以后,随着西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私家花园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公园。西宁市的园林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公园建设越来越多,园林景观越来越好,先后建成了人民公园、儿童公园、园林植物园、高原野生动物园、南山公园、文化公园、劳动公园、南凉虎台遗址公园、青唐城遗址公园、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

建于1958年的人民公园是西宁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公园,人们习惯上统称大公园。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几经扩建,成为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免费为公众开放。公园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湖水荡漾,亭台、廊榭、喷泉、雕塑、舞台、广场点缀其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功能众多,成为人们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园一半的土地被树木花草掩盖,绿化树种达90多种、2万多株。除青杨、旱柳、垂柳、云杉、青杄、油松等常规树种外,增加了龙爪槐、垂榆、圆柏等观赏型树木,榆叶梅、连翘、黄刺玫、丁香、海棠、红花槐、探春等观花树木,国槐、刺槐、银杏、紫叶李、红叶小檗等极具观赏性的树木和木藤蓼、啤酒花、叶藏花等藤本植物。另外,还引种了一些适合公园生长的外来树种,如白腊、毛白杨、复叶槭、金银木、锦戴花等。建立在黄土地上的人民公园已很难见到裸露的黄土。自2002年举办郁金香节以来,每年种植郁金香30多种、100多万株;栽培月季、萱草、百合及各种草花20多个品种、200多万墩。五一观赏郁金香已成为西宁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西宁的街头巷尾和深宅大院中,还散布着200多株古树名木,成为西宁古城古老历史的象征,人们称其为西宁的活化石。古树以河湟谷地常见的青杨为主,青杨的一般寿命在50年左右,而这些古青杨都有100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在偏街僻巷中还有少数的槐、桑、核桃、山楂等树种。最有影响的是西大街的3棵白榆,据考察3棵白榆栽植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有近300年的历史。在祁连路的省机电研究所的院子里还有23株法国梧桐,成排生长在人行道旁,长势良好。位于市中心的解放路城隍庙,是西宁古树的集中分布区,借助人们的宗教信仰,這里的树木得到特殊保护,11株白榆虽已经历22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生机勃勃,散生于庙宇旁的侧柏从自己的中原大地背井离乡来到青藏高原,伴随白榆度过了200多年的岁月,依然枝繁叶茂,成为中原树种在青藏高原落脚的奇迹。丁香是西宁人最喜欢的花灌木,在西宁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西宁人的精心呵护下,许多丁香年龄超过百岁,成为丁香栽培史上的创举。南山路丁香园中的3株紫丁香已达115年,每年春天依然繁花似锦。亘古以来,丁香给西宁人每年最早带来花香,柳树最早带来绿意,在西宁街头巷尾也保留了许多古柳树。丁香和柳树被西宁人崇为市花和市树。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不断变暖,人们大胆地引进中原树种,使银杏、雪松、华山松、漆树、红叶李、日本樱花、卫矛等这些原来只有到西安以东才能看到的树,现在在家门口就可看到。

建国初期,面对西宁光秃秃的两山,西宁人开始做着绿化两山的梦,那童山秃岭也在西宁人的绿色梦中一点点变绿。最早绿起来的要数湟水林场。从1951年开始,人们在彭家寨的南山上栽植油松、落叶松、青海云杉、樟子松和青杨,到20世纪70年代时,1700多亩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如今那片森林已由全省的第一个国营林场发展成为西宁的第一个森林公园。

西宁人把南山上的那片绿色不断地扩展,使南北两山的绿色日益增加,黄土在绿树红花的遮掩下不再流离失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宁人把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的经验创造性地应用到南北山绿化,各级政府部门承包绿化责任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南北两山已绿树成荫,花团似锦。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启动了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加快西宁绿化步伐,向建设高原花园城市目标迈进。为提高绿化效果,造林选用油松、青海云杉和杨树大苗,昔日的荒山仿佛在一夜间换了新装。

近年来西宁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从身边的“口袋公园”到街角公园,从中心广场、新宁广场到北门坡绿地、三角地游园,从中庄铁路文化广场、常青园到通海桥景观公园、解放渠游园、海棠公园,西宁街头80多处公园、绿地,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公园。

西宁诞生于黄土之上,黄土高原是西宁的脊梁。黄土上绵延不断的树木和森林是西宁的灵魂。西宁人用树木和森林在重塑黄土高原的绿色历史。

【作者简介】董得红,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品散见于《青海日报》《青海湖》《森林与人类》《中国土族》 《雪莲》等报刊。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 《江河源拾韵》《绿意柴达木》《江河源随笔》等。获得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

猜你喜欢

湟水黄土高原西宁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湟水谷地名不见经传的繁荣之地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湟水、河湟地区、古湟中、湟中地、湟中羌等称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