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2021-06-07周萍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初中语文

周萍芳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时,应有意识地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能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善古诗者必属雅才”,古诗文教学也应以“雅”寻访诗心,解读意象,真正将中国古诗文的精华传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雅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2-0008-02

“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谈到二战时引用的名言(    )”这是2015年国考考生在考场上要回答的一道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借助名人名言、古诗文阐明思想。他引经据典,借古喻今,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类古语,使表述显得寓意深远。古诗文浩如烟海,展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雅”,以感受古诗文的巨大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亦教亦熏,修己利人”的过程。

一、正声雅音,感知古诗文情感

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吟诵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沉寂许久的吟诵成了各路“国学大师”争相强调的基本功。古诗文的语言讲究形式整饬,音节响亮,韵律流畅,其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堪称最美的语言。在古诗文的赏析和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落实音乐熏陶、图文结合、情境再现,以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古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

例如,课本中的陶渊明《饮酒·其五》,描述的是在乡间生活的悠闲自在。短短的十个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尽现南山胜境和乡间风光的优美,更尽现诗人那悠然自得的心情。在诵读时,教师可以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以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歌手林海《琵琶相》专辑中的歌曲《渡·红尘》,琴音如诉,笛声呢喃,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渡”的不易。置身在由这首乐曲构建的情境中,学生的感慨甚多,他们能够明白为什么作者可以克服浮躁的情绪,不受世俗交往的喧扰,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忘却世俗、归隐乡野的情怀。

古诗文的“雅”是抽象的。将文字与音乐、图画等进行组合,能够使人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艺术享受。教师若能有效运用多媒体,便能烘托课堂气氛,做好情感渲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走进古诗文的意境奠定基础,迈好古诗文“雅教”的第一步。

二、崇雅黜浮,鉴赏古诗文意蕴

古诗文的“雅”是内在的,这是因为古诗文充满着理趣,是“情”和“志”的载体。古诗文常借助鲜活具体的意象传递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意象是对生活具象的创造性运用,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和趣味性。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去鉴赏含蓄蕴藉的理趣。实际上,这领悟的过程也充满着趣味。

以苏轼的诗词为例。他的诗词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不乏以哲人之眼观照人生后创作出的富有理趣的作品,如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被改编成了很好听的歌曲,广为传唱。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被贬密州,与胞弟苏辙久别未见,思念之情溢于言表。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正是苏轼与当权变法者的政见不同。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饱含复杂又矛盾的思想感情,道尽了人生的缺憾。综观全词,上片由月展开思索,下片则由月生情。这首词“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以“月有阴晴圆缺”概括出人生难免悲欢离合的思想,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超脱出世的向往,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词尾的进一步抒情,体现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学生在学习这首词时不会觉得空洞和枯燥,因为这首词境界高远、富有理趣、意味深长。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古诗文一般都是正面赞美生命、讴歌人生的。在学习这些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联系自身的体验感受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还能够感受生命的美好,知晓青春的易逝。教师要明确,古诗文作品中的闪光点便是“雅教”的支撑点,是值得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内容。

三、达人雅志,把握古诗文精髓

“古人因志而有诗”“诗之所贵于言志者”。千百年来,古诗文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着时代意识留下的痕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要想推动文化振兴,就要促进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无论多么高雅的文化都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其价值。教材中的古诗文本身就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传达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追求,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精神品质。

以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代表作的《出师表》为例。公元227年,北代之际,诸葛亮上书这一表文,主要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重在谈治国之道,即治理国家必须讲民主、讲公平、重视贤才。其中的“亲贤臣,远小人”这条核心建议体现了人才兴国的为政思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一文表现了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诸葛亮“夙夜忧叹”,时刻担心着蜀汉王朝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这正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动力。此外,《出师表》一文还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没有因苟安一隅而放松警惕,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诗文的“雅”是厚重的。诗缘志而作,缘情而发。古诗文中包含着“孝”“忠”“义”“廉”等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師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感知古诗文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和人格的升华。

四、涉笔成雅,内化古诗文语言

古诗文的“雅”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著名的北大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曾说:“语文课本或者说语文教学必须与作文教学相衔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模仿古诗文的行文构思,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以提升学生深度理解赏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十分值得学生借鉴。杜甫的《石壕吏》在巧妙的叙事中尽显思路的严谨;周密的《观潮》用精妙纯熟的语言描绘出奇特的“观潮图”,且全篇结构思路清晰;《岳阳楼记》中的悲喜对比很是巧妙;《醉翁亭记》以“乐”贯穿始终,层层推进,步步烘托,选材布局十分恰当。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最近写的作文与写作思路灵活多变的古诗文相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思,并借鉴古诗文的写作思路重新谋篇布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马说》一文的结构布局严谨,行文思路清晰流畅,并且巧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在学生充分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结构布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鉴《馬说》的手法,写一篇以“考试选拔人才之我见”为题的议论文。学生可先从考试的弊端说起,再说存在这个弊端的原因,接着用排比句式论述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陷,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赤壁赋》一文开门见山,有力体现了苏轼的率性洒脱,这种写法也是学生在写作时用得较多的写法。《武陵春》这首词由景入情、结尾直接抒情的写法同样值得学生借鉴。

“文以载道”。读写结合策略可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古典文学的精华,并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自由、主动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下能够有效内化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而做到出口成章。

综上所述,古诗文意境深远,博大精深,集文化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学习古诗文大有好处。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古诗文自身独特的魅力,探寻古诗文“雅教”途径,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以使古诗文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更加精彩纷呈,使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古诗文内在的美。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富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3):3-4.

[2]  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

[3]  陈正文.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9(10):110-111.

[4]  黄志强.初中语文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19(18):74-75.

[5]  李俊华.读写结合,教好初中古诗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114-115.

[6]  杨春华.旁敲侧击法切入古诗词教学[J].语文天地,2020(5):38-39.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古诗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