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术后生存情况分析

2021-06-05李勇生黄文聪严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胸腔镜根治术生存率

李勇生,黄文聪,严武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0 引言

传统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主要是通过开胸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该术式创口较大,不易于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会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影响[1]。现为探究何种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此情况,特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该疾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表1 手术情况比较( )

表1 手术情况比较(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耗时(min) 引流管置放时间(d) 淋巴结清扫量(个) 住院时间(d)对照组 59 230.01±12.99 112.43±10.32 7.01±0.55 14.09±0.44 14.98±1.39观察组 59 127.43±10.32△ 119.98±10.87△ 5.08±0.45△ 14.10±0.45 8.09±0.55△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老年NSCLC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患者59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经血象转移无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实验。观察组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31±1.38)岁,其中鳞癌患者30例,腺癌患者29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60~84岁,平均(68.50±1.49)岁,其中鳞癌患者31例,腺癌患者28例。患者在基础资料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麻醉方式为静脉以及气管插管双重麻醉,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切口选择位置为后外侧,切开肺门位置的纵隔胸膜,将膈神经通过套带牵开,对患者进行解剖,方向为患侧肺门向,游离奇静脉,对于有气管支气管的淋巴结肿大者,则怀疑有转移出现,并将其断开。将肺叶上长有肿瘤的位置切除,剪开胸膜顶部,显露头臂动脉以及锁骨下动脉,确认患侧的喉返神经,对其进行游离,显露出头臂动脉干以及上腔静脉,将上腔静脉中的小静脉属支进行结扎切断。对患者的气管前、气管支气管、气管旁、气管后、纵隔淋巴结均进行清扫,将迷走神经肺丛切断,再请搜啊食管周围的淋巴结,确保所有淋巴结清除完毕后,结束手术。观察组采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在第7或第8肋间腋中线的位置选取一切口,将胸腔镜以30°左右倾角置入,对患者胸腔在胸腔镜的监视下进行检查。主操作孔切口选择位置为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长度约为4~5 cm,辅操作孔在腋后线第6或第7肋间进行一个切口,长度约为1.5~2.5 cm,游离支气管与肺血管,将病变肺叶切除,对纵隔以及肺门淋巴结进行清扫。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放时间、淋巴结清扫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对比术后不良反应(气胸、胸腔感染、肺不张、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淋巴结清扫量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放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对比,为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2.3 术后三年生存率比较。随访三年后,对照组生存率为67.80%(40/59),观察组生存率为81.36%(48/5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肺癌中的恶性程度较低的类型,该疾病的发病人群以男性居多,这与男性吸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临床上多采用化疗和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肺癌,其中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癌的最有效方法[4-5]。随着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应用率逐渐增多,现为探究该术式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的具体差异,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淋巴结清扫量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放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指标对比,为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三年后,观察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并能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6-7]。究其原因,传统的开胸肺癌根治术手术切口较大,为了保障淋巴结的清除率,需切断胸壁多块的大肌肉,导致术中出血量较大,且开胸面积大会导致术中感染率发生较高,术后恢复耗时较长[8-10]。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属于微创技术,手术创口较小,可在胸腔镜的监视下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显著降低因手术器械对周围组织造成的创伤,减少了对机体的生理损害,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小,对淋巴结清除率较高,能显著降低对心肺功能的损伤度,提高了术后的生存率,且术后恢复耗时较短,更适用于老年患者[11-12]。

综上所述,对老年NSCLC患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老年患者更易于接受,能显著提高术后生存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胸腔镜根治术生存率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