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氧复苏对新生儿窒息临床效果及脑损伤的影响比较研究

2021-06-05吴志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8期
关键词:脑损伤心肌细胞神经功能

吴志涌

(湖北省崇阳县人民医院 儿科,湖北 咸宁 437500)

0 引言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呼吸,引起缺氧并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况,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可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如兴奋或嗜睡、四肢肌张力高或松软、惊厥等,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神经系统将受到损伤,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如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脑电图异常患儿病死率极高。同时,新生儿窒息还会造成新生儿器官和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窒息时间越长,造成的损害越严重。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现窒息后会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反应,甚至会发生高碳酸血症、体内代谢性酸中毒,使得其脑部出现缺血或缺氧[2]。帮助新生儿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是治疗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干预原则,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干预原则是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确保新生儿能够建立起正常的循环。进行干预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发生意外。临床在治疗新生儿窒息时常采用氧气复苏疗法,使用浓度还存在一定争议。故此,需要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复苏治疗,而不同氧浓度复苏正压通气是目前临床常用方式。本文为了深入探究对新生儿窒息采用不同浓度氧复苏的效果,选取在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4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其中窒息程度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的分别有15例、5例;窒息原因为母体因素窒息、患儿因素窒息的分别有16例、4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其中窒息程度为轻度窒息、重度窒息的分别有16例、4例;窒息原因为母体因素窒息、患儿因素窒息的分别有9例、11例。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纳入患儿的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②家属不愿意参与研究者;③非窒息者。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方面没有特异性差异(P>0.05),有对比价值。

1.2 方法。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给全部患儿实施常规复苏的治疗,为患儿准备辐射台保暖,摆正体位,将气道的分泌物清理干净,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观察组采用21%氧浓度复苏,连接充气囊和面罩,对充气囊进行按压,每分钟设置30~60次。对照组采取100%浓度氧浓度复苏,对照组操作的方式和观察组一样,供氧浓度设置成100%,供氧的期间,患儿的头部上仰,同时将肩部垫高1~2 cm,将面罩固定的工作做好,避免面罩发生脱落。

1.3 评价标准。①使用神经行为量表[3]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神经行为,以37分为界,分数大于37分代表患儿神级行为正常,分数越高,表示神经行为状况越佳。②在实施复苏后才有头颅MRI检查对患儿是否出现脑损伤进行评定。③对患儿出生以后的Apgar评分[4]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本篇文章中的相关数据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通过t检验来计算计量资料,并通过表示;以χ2来计算计数资料,并通过n(%)表示,当统计值P<0.05时,则表示进行对比的2组数据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表1数据提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相关指标评分( )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相关指标评分( )

组别 例数 时间 神经功能评分对照组 20 干预前 32.66±5.86干预后 34.55±5.66观察组 20 干预前 32.57±6.12干预后 38.27±6.77

2.2 两组脑损伤发生情况对比。经比较可知,观察组患儿的脑损伤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组间具备明显差距(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Apgar评分对比。经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5 min、10 min后的Apgar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2 组脑损伤发生情况对比[n(%)]

表3 两组患儿的Apgar评分对比( )

表3 两组患儿的Apgar评分对比( )

组别 例数 1 min后 5 min后 10 min后对照组 20 5.65±0.88 6.24±1.24 7.51±1.46观察组 20 5.79±0.84 7.95±1.24 9.79±1.53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5],现阶段诸多因素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致使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因素较多,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受阻,气体交换不通畅,血氧的浓度过低等都有可能让新生儿发生窒息。其窒息一般会出现在新生儿分娩后的1 min,主要症状是患儿有心跳但呼吸状况不规律或处于无呼吸状态,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其出现行为异常或功能障碍。

研究数据表明[6],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由于胎盘-胎儿血流气体交换障碍促成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窒息可采用氧气复苏抢救,取得显著效果,但是对于氧复苏浓度还存在一定争议。血浆肌钙蛋白是心肌纤维蛋白,大量分布于心肌细胞,一旦心肌细胞损伤,在血液中大量进入[7]。心肌酶谱是心肌状态反映指标,在其他组织细胞与心脏中存在。肌酸激酶同工酶属于心肌酶谱,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存在,可早期诊断心肌细胞,并判断其预后效果[8]。新生儿窒息引心肌血液、氧气供应不足,破坏心肌细胞,血浆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进入血液,增强蛋白酶活性,在外界干预以后,血浆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短期缓解[9]。

在新生儿窒息患儿治疗中,复苏治疗属于常用治疗方式,主要措施就是第一时间给患儿构建自主呼吸,该目的实现最直接、有效方式就是复苏气囊正压通气。但是新生儿各个组织器官比较脆弱,不管是过高的氧浓度亦或是过低的氧浓度,都容易损害了器官,所以需要重视适宜氧气浓度的选择[10]。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经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5 min、10 min后的Apgar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观察组患儿的脑损伤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以上2组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组间具备明显差距(P<0.05)。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窒息治疗中应用21%氧浓度复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损伤心肌细胞神经功能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心肌细胞增殖能力研究进展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