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消解途径探究

2021-05-26王冠余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身份

王冠,余丽

(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一直是学界研讨的热点。202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这一论述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指出了教师身份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份认同既包括个体对‘我是谁’的理解,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及自我反思的过程,也包括他人对‘我是谁’的认识”[1]。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身份的认同危机日趋凸显。该研究将针对这一现象谈谈具体的应对措施。

1 国内外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纵观近年来国外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本体研究; 影响因素研究及外部情境研究,多结合理论进行探讨,对于英语教师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在统一性及明确度上有待提高[2]。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已有学者从研究侧重点的角度总结出了“工具说”“建构说”与“角色说”三大分类及相应三大主题,即“外语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影响因素与构建路径研究及外语教师角色定位研究”。学者们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多围绕身份认同的现状(张蓓蓓)、提升路径(龚孟伟)及影响因素(侯滟斯)等议题展开。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数量逐年攀升,而非实证研究的比重有相对下降的趋势,说明学界对于教师身份的实证调研结果愈发关注[3]。

综合国内外研究不难看出,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在方法上都较为侧重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且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上方面仍需加强。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集合师生在网络授课中的体验及反馈,对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实际状况及危机进行考察,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的解决途径。

2 数据收集

该研究中的调查采取线上发放及回收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日期是2020年2月24日—3月20日,调查对象为陕西理工大学17 个教学单位2019—2020 第二学期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教师方面累计回收线上问卷594 份,全部为有效问卷。对象群体涵盖初级职称(20.71%),中级职称(40.57%),副高级职称(23.40%)和高级职称(15.32%)。该次调查中,教学平台使用人次从多到少依次为QQ、 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钉钉、微信、其他、雨课堂、智慧树,具体见表1。

表1 采用的线上教学平台调查

调查显示,教师在线教学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难以把握学生状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互动缺乏、网络故障、学生预习、复习不充分、教学突发情况及课堂组织共七大方面,具体见表2。

表2 教师在线教学的困难和疑惑

3 “互联网+”时代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

根据调研情况的反馈,疫情下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角色的冲击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4]。在以往传统授课中,信息技术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5]。而现如今,互联网的冲击使得信息技术变为真正的课堂“主角”,上至教育者,下至学习者都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失去了讲台这一中心的教师,“由于网络通信的去中心、分散和反等级的特征,传统的讲台教师‘双重中心’消解的教学体验极大地冲击着教师自我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会使教师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认知趋于模糊,教师会进一步思索自己在线授课中的作用是否不可替代等问题。“互联网+” 时代的在线教学虽然是主流趋势,但大多教师,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师仍是被迫应对。“在变化的情境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如何实现长久以来对‘教师’身份的认知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确认”是社会和广大教育者应持续思考的论题[6]。

3.2 师生关系的削弱带来的情感缺失

传统课堂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依赖度较高,因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声音、体势语、表情等刺激外,跟学生有目光交流,这种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满意度较为不足,说明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情感依赖度较低。究其原因,传统课堂里的教师与学生是直面接触,知识的灌输是直观的,没有媒介的介入,课堂氛围是活跃的,教师能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回答的正误等途径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为其布置差异化的学习任务,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师生来说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而线上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被电脑这层媒介隔断,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等外在反馈,只能通过设置即时、实时和延时的学习任务来督促学生,检查其学习效果,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从情感上对在线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排斥,师生的彼此依赖度和共情感大大降低。

3.3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桎梏

“互联网+”时代,在线教学成为大势所趋,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其所在教育系统整体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较弱,因此这对教师胜任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不小挑战。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在影响线上教学成效的因素情况选择排列上,90.00%的教师都选择的教学软件与应用网络信号的稳定,可见教师对于软件操作的熟练度较为欠缺。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选择方面,有54.70%的学生认为软件经常卡顿导致无法正常上课,这也是由学生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不少学生住在偏远的贫困山区,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较为不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不足,很大层面上削弱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对于自我身份认同带来了一定困惑。

4 “互联网+”时代教师身份危机消解的途径

“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已成为时代趋势,如何消解处在教育链顶端的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教育大计的重中之重。

4.1 制度保障和扶持

消解从事在线教学的广大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制度上对教师的身份予以明确,将教师“从当下的尴尬境地中解救出来,认可其在直播教学中所做出的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让他们能够坚守原本在教学中拥有的一席之地。”[19]国家的政策法规应在网络教育上有所倾斜,多肯定教师的身份,对从事在线教学成效卓著的高校教师予以响应表彰,多在一线教师中进行调查访谈,“倾听参与过直播教学等在线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拓宽一线教师代表参加网络教育政策制定研讨的途径。”只有宏观政策的制定,才能有效促进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增强其职业自信感,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7]。

4.2 学校教学信息化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条件保障直接影响教师线上教学工作和学生在线学习的质量,也是教师工作满意度和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外部保障因素。而教学平台则是影响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各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高校应着重加快改善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如教学平台的建设等,解决好教师在线授课和学生在线学习的载体,保障教师在线授课的顺利进行,提高远程在线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4.3 教师自身线上教学能力与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除了国家宏观政策和学校层面的保障能消解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外,微观层面的教师才是核心因素。由于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线上教学工作,仍然在持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且部分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机制,做好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教师自身要多参加关于在线教学技能提升的各种讲座,多学习多实践。与此同时,各教学单位也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提炼,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帮助更多教师提高教学效能。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身份认同不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教学信念感的维持至关重要,也对师生互动的成效及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该研究以疫情时期陕西南部地方高校的师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广大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和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以及消解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政策方面能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倾斜,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职业自信,进而探索“互联网+”时代更加高效的线上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教师身份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