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钉道强化术治疗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2021-05-08王东平陈浩谚庄文德谢炜星晋大祥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异质性水泥文献

王东平 陈浩谚 庄文德 谢炜星 晋大祥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OP)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以骨骼微结构破坏和骨骼脆性增加为特点,临床症状为疼痛、脊柱畸形和易发骨折等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中老年人[1,2]。对于伴OP的胸腰椎退变、畸形、肿瘤和创伤等疾病且保守治疗欠佳的患者,术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的把持力、防止松动和退钉等,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题[3,4]。

目前临床上PSA治疗TD的研究愈来愈多,但是因为胸腰椎作为人体重要的中枢部位,有结构复杂、血运丰富等特点[7,8]。而且PSA学习曲线陡峭,使PSA治疗伴OP的TD仍具有很高的难度[6,9]。本研究收集PSA与传统置钉术式(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lacement,TPSP)治疗伴OP的TD的国内外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PSA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文献支持。

资料与方法

1.文献纳入与剔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语言限制为中英文;②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不限,经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骨密度)和体格检查诊断为伴OP的TD,既往无脊柱手术病史,随访时间>10个月;③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PSA,对照组采用TPSP;④结局指标:术后VAS、JOA、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矫正角度丢失等。排除标准:①文献类型为病例报道、综述、信件和会议摘要;②文献中试验数据缺乏;③缺少干预措施的比较;④无法获取全文。

2.检索方法:检索策略严格遵循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运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0年1月1日,搜索PSA和TPSP治疗伴OP的TD的研究,检索关键词,中文为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术、钉道强化、骨水泥钉道强化、骨水泥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术、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胸腰椎骨折;英文为polymethylmethacrylate augmented pedicle screw、pedicle screw augmentation、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lacement、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 placement、osteoporosis、lumbar disc herniation、spondylolisthesis、lumbar spinal stenosis、thoracolumbar fracture、PMMA-PS、PSA、TPSP、LDH、LSS、OP。

3.文献筛选和数据采集:由两名作者依据研究目的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利用NoteExpress软件阅读纳入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剔除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文献,而后精读剩余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最终确定纳入的文献,提取的信息如下:①患者的基本信息;②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细节;③研究对象特征;④研究的干预措施;⑤研究的随访时间;⑥研究的结局指标。上述步骤由两名作者独立完成,若遇疑问,由第3名作者介入裁定。对于纳入文献缺少的数据,研究团队与通讯作者联系并索取。

4.质量评估:7篇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学评价,具体内容:①是否评价随机序列的产生;②是否评价分配方法的隐藏;③参与者和结果评价是否采用盲法;④是否评价结局数据的完整性;⑤是否评价存在选择性发表偏倚;⑥是否评价有其他偏倚。

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χ2检验判断各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若I2>50%时,则说明纳入数据间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存在较大异质性的数据,找寻异质性源头,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度分析。异质性较小的研究数据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计数资料选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文献数最多的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分析其发表偏倚的可能性(n≥10篇)。

结 果

1.检索结果:共检索出862篇文献,删重后余364篇文献。阅读标题、摘要等,余32篇文献,审阅全文,最后纳入7篇文献:3篇英文,4篇中文[3,10~15]。其中纳入PSA组292例,TPSP组248例,总计540例患者纳入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详见图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偏倚风险评价详见图2。

图1 文献筛选的流程和结果

图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术后VAS:5篇文献研究了PSA和TPSP的术后VAS[3,10~13]。前者有260例,后者有218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大的异质性(P=0.000,I2=97%),根据年龄(>65岁和<65岁)、骨密度(T>-3.5和T<-3.5)和随访时间(>14个月和<14个月)进行亚组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未明显降低。进行敏感度分析,剔除代飞等[11]和林奇生等[12]2篇文献后,异质性I2=0,故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术后VAS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 MD=0,95%CI:-0.16~0.17,图3)[3,10,13]。

图3 术后VAS

3.术后JOA评分:2篇文献研究了PSA和TPSP的术后JOA评分[10,12]。前者有47例,后者有64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异质性(P=0.06,I2=72%),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术后JOA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MD=3.42, 95% CI:1.35~5.49,图4)。

图4 术后JOA评分

4.术后ODI评分3篇文献报告了PSA和TPSP的术后ODI评分[3,11,13]。前者有213例,后者有154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小的统计学异质性(P=0.36,I2=1%),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 MD=-0.30, 95% CI:-1.48~0.88,图5)。

图5 术后ODI评分

5.手术时间:5篇文献报告了PSA和TPSP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标准差[3,10~12,15]。前者有120例,后者有146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大的异质性(P=0.000,I2=98%),根据年龄(>65岁和<65岁)和骨密度(T>-3.5和T<-3.5)进行亚组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未明显降低。进行敏感度分析,剔除陈荣国等[10]和林奇生等[12]2篇文献后,异质性I2=0,故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MD=36.05, 95% CI:29.13~42.97,图6)[3,11,15]。

图6 手术时间

6.手术出血量:5篇文献报告了PSA和TPSP的平均手术出血量及标准差[3,10~12,15]。前者有120例,后者有146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异质性(P=0.000,I2=97%),根据年龄(>65岁和<65岁)和骨密度(T>-3.5和T<-3.5)进行亚组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未明显降低。进行敏感度分析,剔除林奇生等[12]和Sawakami等[15]2篇文献后,异质性I2=47%,故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纳入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 MD=-0.01, 95% CI:-16.54~16.53,图7)[3,10,11]。

图7 手术出血量

7.矫正角度丢失:2篇文献报告了PSA和TPSP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标准差[14,15]。前者有32例,后者有30例,数据分析显示存在较小的异质性(P=0.82,I2=0),故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提示PSA组和TPSP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MD=-4.18, 95% CI:-4.83~-3.53,图8)。

图8 矫正角度丢失

讨 论

TPSP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手术治疗TD的方法之一,术后能出色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但伴随着TPSP在临床上治疗伴OP的TD的应用,众多研究者发现,其存在着多种并发症,如内固定物出现松动、脱落、断裂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16]。面对此窘境,PSA技术应运而生。临床数据表明,PSA具有可以增强PS的把持力、明显缓解疼痛和提高近期临床疗效等优点[17,18]。但目前有关PSA和TPSP临床应用疗效比较的研究偏少,加之PSA操作流程复杂,学习曲线较长,这给PSA的临床推广设置了障碍。

本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数据分析显示,术后JOA评分和预防矫形角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SA的手术时间偏长。而术后VAS、ODI评分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JOA、ODI评分是脊柱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评价标准。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与术中的损伤和术后的恢复密切相关[17]。对于脊柱骨科患者而言,尤其是伴有OP的患者,术后常有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19,20]。所以上述6项指标纳入研究标准,从而增加研究的可信度,结果显示术后JOA评分、手术时间和预防矫形角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PSA能减少损伤,改善术后机体功能,提高生活品质。术后VAS、JOA评分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趋势显示PSA组能改善术后VAS、JOA评分,但由于增加注射骨水泥,强化钉道的步骤,延长了手术时间。唐永超等[3]研究认为PSA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手术满意度,改善预后,同时PSA能提高融合率,降低双节段或多节段的松动率, 减少翻修数量。郭丹青等[18]研究表明PSA治疗伴OP的椎体骨折,能够防止病椎塌陷,避免椎管占位,纠正后凸畸形,在中长期随访中临床疗效满意。刘达等[21]应用PSA治疗伴重度OP的胸腰椎骨折时,能实现病椎的有效复位与固定,降低远期病椎高度丧失和断钉的风险。本研究结果基本与既往脊柱领域学者研究结论吻合。

尽管研究数据表明PSA可能加大损伤,延长手术时间,但这是技术本身的缺陷[5]。与TPSP比较,PSA增加了设计钉道、调配和注射骨水泥的流程,操作复杂,学习曲线略显陡峭,所以临床实践中疗效受损、手术时间增加在所难免。同时骨水泥的注入存在骨水泥过敏、骨水泥渗漏损伤脊髓神经或血管和肺栓塞等风险[8]。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术后临床评价不利的假象。故TPSP在这些方面可能存在优势。未来期望有更多高质量RCT研究的参与,以进行更加完善的消除异质性的亚组分析或敏感度分析,最终完善研究。

虽然理论上PSA是治疗伴OP的TD的理想术式之一,但对于PS的选择、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入数量和防治骨水泥渗漏的方法仍无定论。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骨水泥注入方式有两种:建立钉道,注入骨水泥,打入实心PS;建立钉道,打入空心侧孔PS,注入骨水泥[19]。Chen等[4]研究发现,两种PS联合不同骨水泥注入方式的稳定性取决于骨-螺钉界面的生物力学特点。当面对OP时,椎弓根的外层皮质骨、中层皮质下骨和中心骨小梁的骨密度下降,骨骼脆性增加,导致PS的远期抗拔出力严重下降。不同种类的PS和不同骨水泥注入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卢小兵等[22]研究认为,于钉道内注入1~5ml的骨水泥即可提高PS 2~5倍的把持力。PSA通过向钉道内注入骨水泥,使局部形成“螺钉-骨水泥-骨小梁”的复合链式结构,此时PS获得了远期的稳定性。但目前关于最佳骨水泥注入数量的研究偏少,未来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临床骨水泥渗漏的结局可能是灾难性的。为预防此类并发症,席银辉等[23]建议PS的钉道应尽可能地位于椎弓根中央,不能穿破椎弓根侧壁和椎体前缘;熟练掌握骨水泥注入技术,推杆尖端应位于椎体前1/3,合理借助C臂机,边注入边透视,一旦发现渗漏迹象,应立即停止注射。该方法虽然很好地为临床提供了经验指导,但未来防治骨水泥渗漏方法的寻找,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存在一些的局限性,纳入文献虽然包括中英文,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偏少,纳入文献和患者的数量更少,可能存在语言偏倚和测量偏倚等不足。由于评估均基于少量的研究,故必须慎重理解本研究结论,同时笔者的结论在未来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异质性水泥文献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水泥检测要点探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