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主旋律“润物无声”又“掷地有声”

2021-04-30晓溪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晨钟润物无声白求恩

晓溪

在“上海交响乐团庆祝建党百年委约作品研讨会”上,音舞组呈交的6部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项目主题鲜明、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完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也显示了走向主流市场的潜力。

选题:为多元融合主动探索

总体上,音舞组的选题紧抓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有想法、有情怀,以英雄模范人物为主人公的创作继续领航现实主义创作风向。为全国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和白衣天使的英勇奉献所感动,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上海爱乐乐团表演的“《随想

曲—白求恩在晋察冀》”,是以吕其明为电影《白求恩大夫》所做的原创音乐为素材的单乐章随想曲,表达了对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歌颂伟大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

上海歌剧团的《晨钟》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主人公,以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的撰文《〈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剧名灵感,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喻为以生命唤醒民众、呼唤黎明的“晨钟”,通过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的有机融合,聚焦其崇高的革命信仰,“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一心一意为党和人民谋发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除了着重于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本次报选的选题中也有从普通人着手,展现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创作。上海芭蕾舞团出品的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下的秧歌》聚焦一批来自上海的文艺青年,他们在奔赴延安后完成了思想的成长,最终从文艺青年蜕变为革命志士。歌剧《康定“情”歌》由上海音乐学院创作,是一部以川康公路建设为背景,以汉藏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体现汉藏人民因为对祖国的挚爱而迸发出的建设热情,汉藏民族团结的真情,以及男女主人公纯洁而动人的爱情的作品。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上海交响乐团建党百年委约新作品分别邀请了不同年代出生的作曲家完成对时代的讴歌,分别是“50”后贾达群的乐队协奏组曲《逐浪心潮》,“60”后于阳的《中国颂》、“70”后郝维亚的《相信未来—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和“80”后杨帆的交响诗《父辈》,四部新作把他们的个人视角及感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用音乐诉说信仰、初心与理想。

上海民族乐团与上海文联的品牌“锦绣中华”的第三部作品取名 “共饮江河水”,以纪念2020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为主题,来自上海对口支援七省市的特邀演奏家携手上海民族乐团,呈现风格各异的海派民乐原创作品,传递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

这些选题让我们看到上海院团对于时代的关注和思考正在不断进步,对于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孤立地定制”,而是主动探索用艺术的方式将主旋律与多元化的追求和谐统一起来。由于本组的作品大多还在选题构思阶段或处于修改阶段,与会专家在肯定选题的同时,建议剧目创作过程中仍需警惕“标签式”“口号式”“概念化”的问题,还需注意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力和音乐表现力,让完成作品在主题表达上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研发:以健康肌理开拓创新

除了选题价值得到专家的肯定之外,音舞组剧目另一个比较集中获得肯定的方面在于舞台制作和舞台呈现注重结合创作人才和院团的自身特点,并充分考虑剧目研发和执行应具有的健康肌理。

从《红旗颂》到《白求恩》,90岁高龄的吕其明在音乐创作上笔耕不辍,始终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是吕老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激励所完成的。作品既写了白求恩的心路历程,也用一定的篇幅表现根据地军民与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关系;表达对白求恩的崇敬和缅怀,也讴歌了不顾生死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白衣战士,立意高、主题好。在音乐上,这部随想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清晰的画面感、叙事性,流淌着真挚动人的情感,既有艺术高度,又雅俗共赏。听过这部作品的试奏录音版本以后,专家一致认为,以这部新作献礼建党百年恰逢其时,因为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真诚与崇高的力量。原前线歌舞团团长王勇说:“吕老师的作品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旋律出来一下子直击人心?因为他真的是用心、用全部的情感投入创作,而不是仅仅依靠技法与技巧来完成作品。吕老90岁高龄,崇高的东西在心里没有磨灭,这就是作品的魂。”

上海交响乐团建党百年委約新作品是上交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呈现不同代际的音乐家对建党百年中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的思考。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对于这次委约上交并没有过多的限定内容和形式,给予作曲家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能个性化地展现对信仰和理想的理解和诠释。“50”后贾达群以毛泽东诗句“心潮逐浪高”(选自《菩萨蛮·黄鹤楼》)为标题写就乐队协奏组曲《逐浪心潮》。“60”后于阳的交响乐《中国颂》以浓郁的中国音乐风格,融合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印象主义的色彩性和现代主义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语汇,展示中国当代音乐的一种新风尚。“70”后郝维亚在《相信未来—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里,用当代诗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来》为歌词,通过大型管弦乐队与女高音的对话,表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80”后杨帆的交响诗《父辈》,脱胎于热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音乐,浓缩了他对上海的情怀,也融入了他的音乐语汇和创作技法,以此表现他对父辈、前辈们的崇敬。四部作品的视听片段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所言:“所有的作曲家都创作过主旋律,非常欣慰地看到现在很多作曲家都回归到主旋律的创作中。交响乐团必须得有自己的作品,而艺术大国的建设也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所以作为国家乐团,要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有前瞻性地不遗余力地做这些事。”

上海歌剧院的《晨钟》创作至今已有4年,4年来主创以演出实践来不断总结、修改打磨。11月修改演出的这一版《晨钟》将剧本调整为“寻道、行道、殉道”三幕,多侧面多角度展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老师、丈夫、父亲等不同身份下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上,加强全剧音乐的整体感和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亦调整了部分舞美、道具,力求更有质感、兼顾历史与当代审美。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这次的调整方向,认为修改后的《晨钟》大气、恢弘,为主人公李大钊的情感发展和变化用了三个“道”使得结构更为合理;在故事上编剧织了两条线,一条是革命,还有一条家庭情感,交织起来,很利于抓住观众,进入人物情感,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修改。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认为,从歌剧风格来看,《晨钟》应是中国的正歌剧,和民族歌剧是两个不同的方法。“中国的正歌剧主要是借鉴西洋的歌剧来创造中国式的正歌剧。并非所有原创歌剧都要做成民族歌剧,从具体的作品、剧目出发,现在《晨钟》用的这个风格样式是没有问题的、合适的。”

另外三部剧目的创作则不约而同地将鲜明的形式对比置于同一语境中,探索通过对比所营造的艺术感染力,使主题在多样变化的形式中得到表现。歌剧《康定“情”歌》以汉藏青年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创作将以闻名遐迩的民歌《康定情歌》为主要音乐素材贯穿全剧,并将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表现形态和特色方面进行有益地探索。民族音乐现场《锦绣中华》系列以新的视听式样丰富了民乐的舞台表现方式,适应了当代剧场的审美需要,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其中“共饮江河水”选取湖北、重庆、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等地的音乐元素进行采风创作,由上海与该省份的艺术家联袂演出,通过青藏高原的扎木念、云贵高原的月琴芦笙、新疆的弹布尔等上海援建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实现多地联动的演出方式、充满地域特质的音乐语汇与各地艺术家的演奏风格形成巧妙互文,碰撞出别样的艺术火花。芭蕾舞剧《宝塔山下的秧歌》,无论是意象上的“上海”与“延安”、故事上的“文艺青年”与“革命战士”,还是表现形式上的“海派芭蕾”与“陕北秧歌”,这些强烈的对比都勾起了观者无限遐想。

与会专家肯定了相关院团对形式和内容上有“开拓性”的探索精神,但也认为,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也意味着创作难度的加大,提醒尚在构思阶段的作品切忌匆匆上马,要修炼好 “内功”,把前期工作做好,让剧本更扎实,对创新艺术语汇的探索做好更充分的论证,向精品剧目发起有力冲击。

猜你喜欢

晨钟润物无声白求恩
马则中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岁末雾晨赴友处尝酒
马启雄
刘作平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让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晨钟文学社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白求恩纪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