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药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04-18刘芳吴小唯王鸿彭成傅超美邓赟韩波高飞裴瑾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药学博士生双一流

刘芳,吴小唯,王鸿,彭成,傅超美,邓赟,韩波,高飞,裴瑾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1]明确指出,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强调要让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博士生人才培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将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的基础和重要保障[2],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3]。中医药类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药领域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7月29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等方面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4]。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则是“双一流”建设成功的显著性标志之一[5]。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正在实现从内涵性建设向卓越化构建的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6],新时期科技创新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对我国博士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积极改革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1959年率先在全国创办中药学本科专业,1985年招收全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是我国唯一连续三次获批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7],2017年入选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至今已有30多年中药学博士生培养历史,培养了中药学博士400余人。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12月,对102名中药学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博一、博二、博三、延毕、已毕业分别占比35.29%、32.35%、21.57%、7.84%、2.94%。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

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后,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形成问卷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导师指导与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必修环节设置、全过程管理及就业指导六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运用Excel进行整理、统计。

2 结果

2.1 中药学博士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情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研究生要求提高[8],中药学博士研究生面临的压力较大。问卷调查显示:79.41%的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感受到压力比较大或非常大,19.61%的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感受到的压力适中,不到1%的中药学博士研究生觉得压力比较小或者非常小。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科研、学习、工作、经济、家庭等,93.14%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的压力来源于科研,49.02%的压力来源于学习,42.16%的压力来源于工作,44.12%的压力来源于经济,35.29%的压力来源于家庭。

2.2 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和专业基础知识水平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显示: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不够高,仅56.87%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或者非常满意,31.37%的学生满意度为一般;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课题时,认为专业基础知识有待进一步夯实,74.51%的学生遇到的困难是时间紧张,62.75%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交叉知识基础差,30.39%的学生认为选题来源匮乏。

2.3 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情况

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水准[9]。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对中药学博士研究生阶段体验感调研中,78.4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喜欢程度高,但在学生自我评价中,85.29%的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感觉创新能力不够。同时,调查显示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的压力最大来源于科研,可见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2.4 导师满意度情况

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对导师满意度较高。从导师的治学态度、道德素养、科研水平、指导能力、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调研,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均达到90%以上。导师指导频率较高,57.84%的每周都能联系,34.31%的指导频率为不定时,通常是遇到问题就会进行指导,导师指导94.12%为课题研究,72.55%为论文写作,64.71%的指导为人处世,62.75%的指导日常学习,85.29%的导师积极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和专业实践活动,可见师生关系融洽,导师不仅重视科研指导,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3 对策与路径

针对调查结果和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10],响应“双一流”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契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基本任务,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重点,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拓宽国际视野”博士培养模式。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拓宽国际视野”博士培养模式中“传承精华”是针对中药学博士研究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和课程设计满意度低的问题。传承和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从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以优化课程设置、深化多元化招生制度、强化导师引领作用等方面深化培养制度与改革招生,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是秉承“系统中药学”的思想,建设打造中医药科研平台,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对道地中药开展创新研究,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拓宽国际视野”通过引进来、融进去、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国际化交流,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坚定文化自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 传承精华,深化培养制度与改革招生

注重中医药基础理论、前沿与交叉学科知识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在夯实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前沿与交叉学科的设置。调查显示,73.53%的博士生认为在教学环节应加强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培训,95.1%的博士生认同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交叉学科基础课程;84.31%的博士生认为在教学环节应加强领域前沿知识培训。因此,应完善修改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课程的设置,如邀请工程师、专家等对实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行实践培训,让中药学博士生进一步掌握科技前沿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深化多元化招生制度,开展“优才培养计划”。重点从招生数量和质量深化改革。为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2017年起学科实行统考招生、推免博士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招生制并行的博士生招生。进一步按学科发展要求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二级学科方向和不同学位(专业学位、科学学位),分别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尤其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做到研究生培养“严进严出”。

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引领。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落实执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鼓励导师充分发挥组会、例会、专题研讨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建设跨学科课程、导师组,设置导师或导师组指导课,提升导师对博士的培养作用;加强导师遴选和培养,通过实行“杏林学者”学科人才提升计划和高端人才培育引进,全力培养学术大师、中坚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并以各级创新团队为纽带加强各层次人才间的融合交流,培养一流的导师队伍,对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实行动态管理。

3.2 守正创新,开展中药系统研究

秉承“系统中药学”思想,促进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思想底蕴。当代中药学科创始人、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经过雷载权、万德光、谢秀琼、沈映君、贾敏如、李祖伦、张廷模等一批知名专家不断充实发展,形成“大中药”理论和技术体系,逐渐形成了“系统中药学”理论雏形,在此基础上,学科带头人彭成教授提出“品质制性效用”多维评价模式,出版国内首部创新教材《系统中药学》。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需坚持以系统中药学为指导,强化中医药思维,扎实中医药功底,促进岐黄之术薪火相传。

提升中医药科研平台,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在建设双一流学科过程中,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提升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了西部特色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国家GCP中心、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立色谱质量分析、生物监测、生物信息学的共享平台,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科研阵地保障。

发挥地域优势,开展道地中药研究。发挥四川“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优势,重点对道地中药开展系统研究,开展以“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为引领,以“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多维评价”为保障,以“中药制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以“中药临床研究及转化”为牵引的研究,重点突破中药资源短缺、中药创新药物不足、中药毒效整合分析不够等瓶颈问题,攻克中药多维评价难题,从“基础-应用-临床研究”三向协同发展,培养具有系统性思维和开创性创新精神能力的菁英研究生,带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能力。

3.3 拓宽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引进来,直面国际前沿。推进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邀请全球知名教授、学者到校开展学术讲座与科研合作,聘请诺贝尔奖得主Edvard Moser教授、Ada Yonath教授为特聘教授;与耶鲁大学合作,牵头成立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西南区域联盟;与泰国卫生部泰医与替代医学司合作,共同编撰和发布中泰英三种文字的泰国第一部国家中医药标准《泰国中药质量标准》;建成中国唯一的印度传统医药研究机构,系统开展世界三大传统医学之一的阿育吠陀等印度传统医药研究,让博士研究生有更多机会直面国际前沿。

融进去,促进国内外合作。吸引海外学生攻读我校中药学博士学位,进一步提高国际研究生比例;设立“潜质博士后”专项,大力引进境外大学、综合性大学与中科院从事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优秀博士与博士后,增加学科新鲜血液;与荷兰莱顿大学合作,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首次在德国药典完成完整注册,实现中成药海外注册重大突破;加强111引智基地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承担“中药资源系统研究”等“天府高端引智计划”,指导新西兰和黑山共和国完成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启动了ISO/TC249中医药国际标准红花药材标准的制定,获批以NEW APPLICATION OF POGOSTONE为代表的PCT国际专利,以国际合作促进博士研究生拓宽国际视野。

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实施“国际型中医药创新研究人才培养”项目,大规模选派教师赴海外一流院校进修深造,拓展导师国际视野;积极组织师生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博硕士到澳门大学联合培养,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研究生通过提升多学科交叉互动,提高国际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药研究多领域融合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中药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全面落实“导师责任制”,坚持“四为”方针,培育有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拓宽国际视野”的博士培养模式,不但推动了中药学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也为中药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猜你喜欢

中药学博士生双一流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