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青年领导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04-17史金龙

关键词:批判性领导力思维能力

史金龙

[提要]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维度。针对目前中国青年领导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青年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并给出培养该能力的可行路径。批判性思维区别于普通思维,培养青年的辨别、质疑、争鸣、剖析、反思等能力,有利于优化青年特质、强化社会责任、拓展关系网络,在青年领导力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初期积累、中期整合和后期提升阶段的全过程。发展青年领导力,既要关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与领导力直接相关的内容,也要注重培养作为其根本动力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不负民族期待,青年领导力的培养不可或缺。

领导力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存在于团队中的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组织和影响人们共同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2](P.40)。在基于多学科交叉、大平台建设、大项目研究、多领域合作的新时代背景下,人际合作、机构合作,包括政府主导下的个人和团队的合作,成为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特征。处于这样的时代,对期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的每个有志青年而言,领导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能力。青年时期是发展领导力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发青年领导力,可以使青年提高对自己的理解、丰富对社会的认知,为日后创造积极进取的生活并成为具有领导力的人奠定基石。

近些年我国关于青年领导力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模型,在对领导力的内涵理解、国外领导理论的分析和对国内青年领导力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笔者曾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为基础的“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3](P.125),尝试在学术上弥补长期以来学界只从管理学、人才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的不足。青年领导力是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领导力作为一种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特殊能力,沟通能力、管理技巧、决策能力、人格魅力等都必不可少。如何具有这些特质和能力?在目前国内开展的领导力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领导力的教育与发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青年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基于对我国青年领导力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上述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针对青年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探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培养路径。

一、国内青年领导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已有研究中,有不少对我国青年领导力水平的调查,旨在把握青年领导力的总体水平、教育发展现状及不同青年群体的领导力差异,并讨论可能影响领导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青年领导力教育。调查多借鉴国外已有量表进行,结合问卷展开分析,由于对领导力的理解不同,测评指标体系也各有不同。有的基于领导行为理论,在1983年Carter和Townscend修订的领导技能问卷LSI基础上,针对中国青年编制领导技能量表中文版LSI-C,从团队合作、理解自我、沟通、决策、领导五个维度共21个条目进行测量[4](P.24);有的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青年领导行为理论代表人物Posner和Kouzes的领导力实践问卷LPI,从愿景与挑战、激励、推进工作、模版四个维度测评[5](P.89);有的依据美国高校应用广泛的青年领导力开发理论即社会变革模型,从个体、团队和社会三个维度摸底[6](P.29);有的根据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从知识、行为、价值观展开评价[7](P.28);还有的通过列举与领导力相关的数十项技能,了解学生对领导力的认识、理解及需求等[8](P.190)。

在笔者搜集到的调查国内青年领导力水平的19篇研究论文中,共有15331份有效问卷,其中频繁地出现“自我认知或理解自我”、“决策力或决断力”、“创造力”、“大局观或战略远见”、“沟通力”等国外量表出现的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测量维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这些维度的分析中,只有2篇论文在引用国外文献时提及“批判性思维”,但是没有深入探讨与阐述。关于“思维”也出现得比较少,在19篇论文中,有10篇出现了“思维或思辨”,其中2篇讨论创新思维,另外8篇仅出现了“领导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思辨力”的提法,都未开展进一步探讨。总体来说,目前在我国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对领导力的以上表现进行分析与研究还是相对缺乏的。

上述青年领导力水平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在“推进工作”、“激励人心”、“使众人行”、“以身作则”方面表现较好,却罕有愿景、甚少挑战[5](P.92)[9](P.39),大学生尤其期待提高决策力、应变力、战略远见与系统思维[12](P.85),存在“自认为真诚”却缺乏“自我认知和言行一致”、能“尊重他人”却“不善于合作、不善于接受他人意见”、态度上“认同团队共同目标”而行动上“缺乏参与支持”、态度上“愿意为团队做贡献”实际上却“不愿为他人花时间做重要事情”[10](P.125-126)等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提出通过项目培养,有的参考学生期待的培养形式,这些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以上问题所反映的不是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或实践水平不够高,而是逻辑、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够强,是缺乏对自己信念体系不一致的警觉与反省,缺乏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思维。量表测量的批判性思维维度与对其分析的批判性思维缺位说明,国内青年领导力的研究和教育尚未挖掘出领导力的具体表现与批判性思维之间所具有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导致国内关于青年领导力的教育存在着重表象轻内涵、重技能轻思维,因而重培训轻教育与发展、难以有实质性提升等问题。所以,探讨开发青年领导力需要对领导力的内在动力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是人们在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做出合理决定所依据的一整套思考问题的程序、方法、技能和策略,其目的在于合理地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1](P.6)。所以,如果说领导力作为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者组织和影响人们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是一种显性的能力,那么作为进行有效组织和领导所必需具备的反思性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则是一种隐性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对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对大局的辨识与把握,以及清晰表达、有效沟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等能力。领导力的培养有培训、教育和发展三种模式或层次[12](P.87)。培训的重点是技能,着眼于作为领导者的行为表现;教育注重增进领导力知识与能力,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体现出领导能力;发展则关注全人发展,强调个体在不同的团队情境下的自我觉知,将与领导力相关的核心信念内化于心,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对团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形成变革性力量。当我们注重技能提升而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时,就只能止步于培训,而不是在进行领导力教育,更不能说着眼于全人发展。

二、批判性思维是形成青年领导力的根本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用系统1和系统2描述人的思维活动。第一种思维是通过系统1进行的心理的、直觉的、自动的、无意识、易错的快思维,第二种则是通过系统2进行的分析的、逻辑的、受控的、有意识、精确的慢思维[13](P.3,6-7)。当人们运行系统2展开慢思考时,进行的就包括有目的、自我校准的思考,这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即批判性思考。卡尼曼研究了大量实例发现,在决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依赖直觉的系统1,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决策,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所以,要像智慧的领导者那样决策,就必须通过系统2,进行批判性思维。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为批判性思维区别于普通思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开发青年领导力提供了科学基础,更为基于青年特质培养领导力提供了科学方向。

培养青年的批判性思维早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共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发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The 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又称《巴黎宣言》。其中,第一条就将“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视为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第九条又规定“创新教育方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提出“高等教育需要有新的观念和模式……必须使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14]。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发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2030教育行动纲领》,又称《仁川宣言》,提出要开发所有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以及协作技能。

袁振国教授强调,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重要品质,而且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强调的未来核心素养都强调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15](P.7)。这些正是青年领导力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沟通是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基于对问题清晰的剖析;合作需要有尊重和自尊为条件,客观而深入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是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基础;创新是以直面问题和挑战精神为前提的,基于对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才能通过创新性思维提出新想法,这些新想法又需要借助于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估、加以改善。这些核心素养都基于批判性思维,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青年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化过程(socialization)对青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化过程是个体逐步习得并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融入群体的过程和不断认知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性不但指多种文化形态的共存和杂糅,也包含相互冲突的规范与价值观的并存状态,容易引发青年的角色冲突与社会失范问题,导致社会化不足或者社会化过度,影响他们成长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3](P.125-126)。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摩尔(B.N.Moore)和帕克(R.Parker)指出,“有一种思维,能够让我们形成意见、进行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让前述的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16](P.2)。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这些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相关性、可靠证据、深度、广度和公正等[17](P.11),其内容是辨别、质疑、针砭、剖析、反思等的系列组合,这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

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思考和认识自我与社会,在多元文化条件下,面对文化规范、价值观念与关系网络的冲突,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及其行为模式的形成、对习得与内化社会规范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形成并拓展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具有重要意义。批判性思维既能体现“高阶”思维水平,也能展现现代人文精神,更能提升青年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是形成青年领导力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也是青年领导力得以发展的认知与能力基础。

首先,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优化青年特质。青年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青年具备清晰地、逻辑地思考的能力,面对各种观点、冲突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形成独立判断,这在时刻充斥着大量信息的时代尤为重要。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热点事件不断出现,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前后不一甚至大相径庭的各种报道等,都需要青年具有理性思维习惯。只有通过批判性分析进行判断和区分,借助批判性思考进行推理和决策,才能够深入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了解社会,并形成优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他人。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形成优秀青年特质的先决条件。

其次,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强化社会责任。社会人要求具有社会成员身份的个体遵守社会运行规则、与其他社会人群共同生存并为社会负责,青年发展的核心议题是习得与内化社会规范。对社会规范的习得与内化有习惯型的,也有理智型的。前者是基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后者则是站在不同立场对社会规范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智的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相较习惯型内化,理智型内化具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能够在面对矛盾与冲突、甚至当社会规范面临挑战时,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做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进行明智的、对社会负责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更令人信服、更有号召力。所以,批判性思维这种“高阶”思维技能是内化社会规范、强化社会责任以及有效交流从而扩大领导力的重要基石。

再次,批判性思维有益于拓展关系网络。关系网络是制约青年领导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时期的社会网络规模小、同质性强,如何有效拓展关系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是发展青年领导力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认知关系网络、摄取社会资本时,借助理性的分析性思考,进行充分探索、独立判断,才能有方向地对关系网络进行观察、搜寻和识别;在整合社会资本、拓展关系网络时,凭借良好的分析与推理能力,才能整合不同属性、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本、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在创新关系网络、动员社会资本时,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在网络中自我定位,在多重关系网络中成为优化组合资源的桥梁,将嵌在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动员起来运用于实际,使“关系”变得灵活可用。[2](P.128)所以,在青年建立、拓展和运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从而扩大领导力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高阶”理智技能。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领导力内涵得以体现和落实的根本因素。我国目前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很多观念和现象背后都隐藏着自相矛盾的信念,也都会导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的相互矛盾的行为,对社会的治理和发展而言,是巨大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青年领导力,领导力的诸多内涵才能够落实。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在思想、认识、视野等方面的局限性,才会更加宽容;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很多想当然的信念和观念是有问题的,才会变得审慎;洞见到现实是会变化的,观点或想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才会做到豁达;关照到他人与自己一样鲜活生动、有血有肉,才会愈发公正;了解到各种问题都有原因、各种做法都有结果,才会将视线拉长、放远,进行理智的决策……这些都会令青年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超凡的智慧才华,从而获得影响力和号召力,具备卓越的领导力。

三、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青年领导力教育的路径选择

国内外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从三个方面把握青年领导力教育:“知识维度要求具有一定的领导学知识和丰富的领导背景知识;行为维度要求具有人际和内控技能、决策能力、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能力;价值观维度则要求具有目标人格所包含的基本价值观”[18](P.48)。具体而言,知识维度是关于领导学的理论知识,行为维度是将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领导能力;价值观维度是要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正直与诚实、荣誉和信任、团队合作、公共服务意识等[2](P.27)。如何在这些维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青年领导力的关键所在。

根据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进行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系统1自主运行的情况下主动地运行系统2。就理论而言,这很简单:认识到自己常常依赖于系统1进行直觉思维,这种思维可能是貌似正确而实则错误的,由此有意识地进行反复思考,并利用一系列标准规范自己的思考。这对应着思想和方法两方面,即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批判精神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批判精神或缺乏开启系统2的主动性,就不可能运用思维技能或依据思维规范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技能则使青年不再满足于现成答案,主动进行有目的、自我校准的思考与判断,[19]表现出高效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所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是在领导力教育与发展中必须予以培养的两个方面。

我国对领导力的关注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在美国高校领导力教育方案或计划的核心内容中,有的出现了“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性反思”,有的没有出现,但无论是否出现,批判性思维都是领导力培训计划必不可少的内容。迈阿密大学的“领导承诺”课程培训学生批判性反思、有效沟通、积极态度、正直领导、责任意识5个方面的价值观,[20](P.101)“批判性反思”被置于首位。香港理工大学自2012年开展的“明日领袖”项目,截止2018年有2876名大学生完成13门课程的学习及对比测量,在评价指标中,“批判性思维”位列其中,而且,在13门课程中有5门针对个人内在能力,3门针对人际交往能力,5门同时针对这两种能力,“理解自我”、“认知能力”、“冲突管理”等课程都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直接相关[21](P.745)。在明确领导力教育的对象不只限于某些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后,国际上已经对培养“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等一些极为重要的素质”[22](P.45)达成共识。在美国的正规教育中,通过五个维度的教学课程模块培养青年领导力:领导相关知识与信息,领导意识、态度与愿望,决策、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23](P.8)批判性思维也是重要的课程模块之一。

在学校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分为课堂和课外培养。课堂培养有三种教学模式,一是单独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专门模式,二是将批判性思维渗透到具体学科的融合模式,三是将二者相结合的整合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基本都开设有单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批判性思维写作”、斯坦福商学院的“批判与分析性思维”等专题课程,专门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基础知识,学习内化后成为自己的背景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其它学科,为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然而,不同背景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迁移,不仅需要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大量训练,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必须与具体学科相融合。在上述香港理工大学“明日领袖”项目中,“理解自我”、“认知能力”、“冲突管理”等课程就是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课程之中。整合模式则将单独的思维技能教学与学科的思维教学结合,共同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反复练习中更好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除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对领导力培养尤为重要。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认为,耶鲁大学培养领袖的秘诀就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耶鲁大学有数百个社团,包括辩论赛社团、新闻社团、音乐社团、政治社团、社区服务社团等。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体悟、践行,既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领导力的核心素养。

我国目前在领导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需要做的只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其中。就课程体系而言,一方面增加批判性思维的专门课程进行通识培养,这是针对批判精神和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已有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形成专门课程与领导力课程相整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将批判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技能更紧密地予以结合。在实践体系中,一方面增加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项目和形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周三工作坊”,就是针对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而设立,旨在破除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对“标准答案”的迷信与追求,培养、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相关能力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具体实践项目中,增加以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反思、探索和创新的培养。如此,在培养维度上,将批判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相结合、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宽度上,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渗透于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践之中的能力培养要素;在培养深度上,将其不仅作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也不仅作为领导力的教育课程,更作为人文精神的塑造课程,作为未来领袖的缔造课程。笔者认为,这是进行青年领导力教育与发展的可行与应有路径。

四、结论

在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为三大基石的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中,可以将青年领导力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是这棵大树的根系,是它得以成长、成材的基础;土壤以上的部分是青年领导力的能力表现以及有关领导力的知识和实践技巧等;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构组成青年领导力的两大主干,这可被称为青年领导力的“树状”模型[2](P.128)。如果借用这个比喻式模型,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生发出优秀的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并以此为根系萌芽,完成初期积累阶段的认知和摄取;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在学习有关领导力的知识和实践技巧期间,不断强化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关系网络,表现出领导力,并完成中期整合阶段的组合与拓展;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位置,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相结合,实现后期提升阶段的创新和动员。正是由于有了批判性思维这粒种子,才能生长出青年领导力这棵参天大树,这粒种子无时无刻不在润泽着青年对其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的认知与凝练,津润着青年关于领导力知识和实践技巧的学习与领悟,滋养着具有动静双重属性的青年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青年领导力的教育与发展,在关注知识、经验、技能等与领导力直接相关的内容时,也要注重培养作为根本动力的批判性思维的素养与能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领导力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