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塔城江格斯水库坝基处理方案比选

2021-04-16马万龙

陕西水利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化层产状坝址

马万龙

(塔城地区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新疆 塔城 834700)

0 工程概况

江格斯水库工程位于裕民县城西南方向的江格斯河上,行政隶属于裕民县江格斯乡。水库坝址位于出山口处,项目区距裕民县15 km,距江格斯乡直线距离9 km,距乌鲁木齐市618 km,317 省道从江格斯乡北侧通过,工程区交通较为便利。

江格斯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兼放水隧洞三部分组成。水库总库容270×104m3,为Ⅳ等小(1)型工程。JGS水库可控制下游灌溉面积1.02 万亩。工程任务以灌溉和农村供水为主,兼顾下游防洪。

水库坝址处为巴尔鲁克山中低山区,出露地层为上古界的泥盆系、石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和少量的侵入岩。

1 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1.1 上坝址区地质概况

上坝址两岸基岩裸露,河谷呈”U”型,谷底高程932.34 m~933.87 m,平均纵坡2.5%,谷底宽20 m~30 m,现代河床宽度5 m~8 m,河道曲折,左岸山体平均坡度29°,右岸山体坡度平均33°,左右两岸山体较为对称。坝前距坝轴线80 m 处有一近东西向的冲沟发育,该冲沟宽20 m~30 m,沟口处达50 m,冲沟底高程943 m~978 m,沿冲沟发育有f2 断裂。

坝址区地层在河床段上部为细砾层或粉质粘土层,下部为基岩;左右两岸基岩出露,地层结构单一,岩性为中石炭统黑山头组的褐色圆砾岩。

河床中砂砾石,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成因,青灰色,厚度17.0 m,磨圆度一般,分选性较好,级配较差,中粗砂充填,无胶结性,具孔隙性;河道中的粉质粘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成因,土黄色、灰黄色,干燥,坚硬,直立,可见水平层理,局部夹有少量的砾石,但分布范围不大,厚度变化较大,从坑探揭露和自然断面观察,厚度2.0 m。

坝址区出露基岩为中石炭统黑山头组(C2h)褐色圆砾岩,碎裂结构,岩层产状35°~41°NE∠30°~54°,岩体天然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40.3 MPa~55.6 MPa,饱和抗压强度23.0 MPa~40.4 MPa,属中硬岩。

上坝址区处于塔城山间坳陷南部,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无区域性活动断裂或与其相连的分支断裂通过。石炭纪地层呈北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走向近东西,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坝址区内主要构造形迹为低序次断层、裂隙和节理,走向以北西、近东西向为主。

f2 断裂:发育于坝前距坝轴线80 m 处近东西向的冲沟内,褐色圆砾岩中,与河流走向近于正交,产状295°NE∠40°~50°,与坝轴线夹角约27°,斜穿左右两岸。断层破碎带宽5m~6 m,带内以碎裂岩为主,部分断面夹灰黑色断层泥,含方解石晶体。该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较长,近1 km,断面呈舒缓波状,倾角较陡。

f3 断裂:发育在右坝肩,两盘岩性为砾岩,断层走向与河流近平行,产状10°~25°SE∠50°~65°,断层破碎带宽0.3 m,带内以碎裂岩为主,部分断面夹灰白色断层泥,含方解石晶体。该断层规模较小,延伸170 余米,断面呈舒缓波状,倾角较陡。

上坝址区共发育4 组节理,以NNE 向最为发育,见图1。

图1 坝址区节理裂隙走向玫瑰花图

第一组为近西向裂隙,产状为285°~310°NE,SW∠50°~70°,节理面一般平直粗糙,微张或张开,有碎石充填,延伸长约1 m~2 m;第二组走向北西,产状320°~328°NE∠42°,节理面一般平直粗糙,微张或张开,有碎石充填,延伸长约1 m~2 m;第三组为北北东向裂隙,产状为7.5°~20°SE∠43°~65°,岩体多沿该组节理卸荷,走向与河流走向近于平行,延伸长约10 m~15 m,切割深5 m~10 m,顶部多张开5 cm~15 cm,有少量碎石土充填;该组裂隙对岩体边坡稳定以及岩体透水性影响较大;第四组为近东向裂隙,产状为85°NW∠35°~40°,为层面或近层面节理,节理面一般平直较粗糙,多数闭合,少量微张,无充填。

坝址区岩体风化层厚度受岩性、构造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断层、节理发育部位,风化深度稍大;岩体较完整部位,风化深度稍小。根据钻孔岩芯、压水试验和钻孔波速测试,确定上坝址强风化层厚度1 m~3 m,其下为弱风化层。

1.2 上坝址区岩土工程特性

依据钻探资料,上坝址区河床段覆盖层厚度17.0 m,地下水位埋深0.9 m,岩性为细砾,坝址区松散覆盖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图2。

表1 坝址河床覆盖层试验成果表

从表2 和图2 中可以看出,河床覆盖层砂砾石不均匀系数32.5~40.7,曲率系数0.8~2.2,为级配较好的砾石,砾石含量少,粒径较小。

图2 河床覆盖层砂砾石颗粒基数

坝址区的地层主要为中石炭统黑山头组(C2h)褐色圆砾岩,岩层产状146°NE∠58°~64°。

1.3 上坝址轴线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坝址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将坝址轴线分为左坝肩、河床坝基、右坝肩三部分评价如下:

左坝肩(0+000 m~0+075 m):左岸岸坡较平缓,平均坡度30°,基岩裸露,地层岩性主要为黑山头组(C2h)褐色圆砾岩,碎裂结构,岩层产状146°NE∠58°~64°,岩体属中硬岩,中厚层状,岩体完整性系数差,节理裂隙张开度0.5 mm~5.0 mm,裂隙微张,基岩强风化层厚3.0 m 左右,弱风化层厚5.0 m~8.0 m。类比右坝肩透水性小于5 Lu界线埋深16 m 以下,建议坝基防渗处理至基岩透水率小于5 Lu深度以下。

河床坝基(0+075~0+110):河谷呈“U”型,谷床宽40 m,水面宽6 m,地层具二元结构,上部为卵石,依据钻探资料,河床覆盖层0~6.0 m 为卵石,青灰色,颗粒多呈次圆状,级配较好,中粗砂充填,无胶结性,具孔隙性,强透水性,地质建议值:天然密度2.03 g/cm3~2.15 g/cm3,干密度1.87 g/cm3~1.93 g/cm3,最小干密度1.74 g/cm3,相对密度0.64~0.67,中密状态,渗透系数5.2×10-2cm/s,强透水性,承载力250 kPa;6.0 m~7.4 m 为粉土,灰色,稍密至中密状,饱水,含少量砾石,具水平层理,透水性差,中等压缩性,建议清除;7.4 m~17.0 m 为卵石,中密状态,渗透系数5.2×10-2cm/s,强透水性,承载力300 kPa。17 m以下基岩为中石炭统黑山头坝组的砾岩,中厚层状,依据钻探资料岩芯采取率30%~50%,RQD 值<10%,岩体完整性差,基岩强风化层厚2.5 m 左右,以下为弱风化层。基岩透水性小于5 Lu 界线埋深27 m,建议坝基防渗处理至基岩透水率小于5 Lu 深度以下。

右坝肩(0+110~0+205):右岸岸坡较陡,平均坡度35°,基岩多裸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中石炭统黑山头组(C2h)褐色圆砾岩为主,局部存在第四系坡积堆积的碎石土。砾岩,厚层结构,岩层产状96°~129°NE∠48°~68°,岩体较破碎,发育三条较大顺河向裂隙,依据右岸的钻探和物探资料,节理裂隙张开度0.5 mm~5 mm,裂隙微张,延展长度多为1 m~3 m,也可见3 m~10 m,但数量少,裂隙间距0.5 m~2 m,较发育,裂隙面平直粗糙。发育有断层f2,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小于50%,岩体质量不好。岩体透水率小于5 Lu 的界线埋深16 m,依据钻孔岩芯、压水试验、物探测试,综合确定岩体强风化层厚度3.0 m 左右,其下为弱风化层,弱风化层厚8 m~10 m。建议坝基防渗按小于5 Lu 基岩深度处理。

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附录V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坝基岩体属CⅣ,不宜作为高砼坝基础,可满足土石坝基础要求。建议清除河床中防渗墙部分的砂砾石层及部分基岩强风化层,对坝壳处的砂砾石重型振动碾压后可作为坝体的一部分,将防渗墙砼基座设置在弱风化岩体上,强风化基岩开挖边坡1∶0.30~1∶0.50、河床砂砾石层临时开挖边坡1∶1.0~1∶1.25。

2 河床段基础处理方案

本次基础处理方案在推荐坝址处即上坝址处。

2.1 基础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根据地形、地质、工程规模及施工条件,经过经济和技术的综合分析比较来选定。主要考虑有两点:基础处理方案技术成熟,工程量较小,与施工期导流的方式有无工序上的矛盾;基础处理方案投资小,施工难度小,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2.2 基础处理方案

根据地形、地质、导流方式、围堰与坝体结合等因素选择了两个备选方案。

方案一:大开挖。此方案将河床内基岩线以上的覆盖层清除7 m,主要目的将坝基7 m 以下的粉土层挖除,然后开挖心墙基座。心墙基座坐落在弱风化层中,基座厚1.5 m,底宽4 m。基座以下采用固结灌浆,深度5 m,沿轴线布设两排,间距2 m。在两排固结灌浆中间布设一排帷幕灌浆,帷幕深度按岩石吸水率ω<5 Lu 作为控制标准。

方案二:槽孔混凝土+振冲碎石桩。河床坝基(0+075~0+110)依据钻探资料,6.0 m~7.4 m 为粉土,灰色,稍密至中密状,饱水,含少量砾石,具水平层理,透水性差,中等压缩性。本次设计方案将河床段表层1 m 清除,在河道段整个坝基清基面上进行振冲碎石桩加固,设计造孔直径80 cm,深度6.5 m,填料采用20 mm~80 mm 的砂砾石,含泥量小于5%,采用30 kW型振冲器造孔,桩心距1.5 m,行距1.5 m,呈等边三角形排布。提高坝体整体承载力。

河床段首先表层清基1.0 m,沥青砼心墙底部高程932.10 m。沥青砼心墙下设1.5 m 厚的混凝土基座,混凝土基座与槽孔混凝土防渗墙连接,墙厚0.8 m,槽孔混凝土防渗墙最大深度17.2 m,防渗墙内埋设帷幕灌浆钢管,钢管规格为φ110,间距2 m。帷幕深度按岩石吸水率ω<5 Lu 作为控制标准。

3 河床段基础处理方案比较分析

表2 大开挖方案与槽孔混凝土+ 振冲碎石桩方案对比表

4 结论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比较的两种基础处理方案均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但从施工、投资角度来看,槽孔混凝土+振冲碎石桩方案投资较省,施工难度小。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比较,槽孔混凝土+振冲碎石桩方案比大开挖方案优越,故在本阶段推荐槽孔混凝土+振冲碎石桩方案为基础处理方案。

猜你喜欢

风化层产状坝址
岩质边坡风化层的关键滑动面及其稳定性研究
近地表速度模型精度影响分析
浅谈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浅析步亭水库坝址、坝线的方案比选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三点解析法”估算地质体产状及应用
贵州某水库坝址选择方案分析
犬木塘水库工程各比选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选择
新疆北疆地区某水库坝址方案比选分析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山坑石墨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