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1-04-12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技能国际化一带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明确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教育使命,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带一路”所需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环节,必然要承担起“一带一路”倡议使命,迎接机遇和挑战,加强教育开放合作,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 “一带一路”倡议和高等职业教育耦合分析

耦合(coupling)一词源于物理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1]。耦合关系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2]。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指经济制约教育的发展程度、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教育通过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经济与教育的耦合关系,可以类比“一带一路”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耦合关系。

1.1 “一带一路”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成效惠及世界,中国教育也将随“一带一路”的延伸,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3]。“一带一路”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1.1 “一带一路”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契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4]。“一带一路”的提出,为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契机。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通过“引进来”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弥补自身不足;通过鼓励国家级、省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走出去”与世界人才需求接轨,为沿线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办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1.2 “一带一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高技能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一带一路”愿景与目标的实现,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规模,以及高技能人才类型和技能提出了多样性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对接“一带一路”需求,在满足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必然会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化进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1.3 “一带一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5]。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就必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引领其办学方式、培养模式、评价形式等,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将发达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引进来”,学习他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

1.2 高等职业教育保障“一带一路”稳定有序实施

通过“一带一路”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社会服务,为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1.2.1 高等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人力资源支持

“一带一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对于人才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倡议优先建设的领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人才;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国家贸易中争夺优势,需要国际贸易人才;深化政治法律互动,降低政治法律的风险,需要政治法律人才;“一带一路”区域内包含50多种语言,重要部落方言200多种,这需要跨文化交流人才。以上政治合作、经济交流、文化传播进程中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重要人力资源支持。

1.2.2 高等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社会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提供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传播推广、职业技术培训及服务两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各学科的应用技术通过传媒手段传播,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各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企业技术的进步,推动当地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优势,满足“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地区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培训需要,提高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1.2.3 高等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的教育使命和职责,加强与沿线国家、地区的教育交流。民心相通不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其社会根基[5]。以孔子学院为范例,积极推动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去,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联合办学,传播先进技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得以发挥。不仅可以增加沿线国家民众的好感,消除彼此合作顾虑,增强信任,还可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多领域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 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的挑战

2.1 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

基础设施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初期是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相关领域拥有一批技能娴熟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我国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且结构不合理,中低技术技能人才较多。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础上,开展经济、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交流合作,必然会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政治法律、小语种等各个领域的人才提出了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培养紧需领域高技能人才。

2.2 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

“一带一路”要进行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贯通、民心相通五方面内容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政策沟通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更多精通外语,熟知沿线国家政策导向的人才,支持“一带一路”顺利开展;设施联通要求进行水陆桥梁、道路铺设,能源管道以及通信电缆铺设领域高技能人才必须掌握绿色环保、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的技能;资金融通要求高技能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资金运转、风险规避、金融监管,以更好地深化金融合作;民心相通要求高技能人才必须熟悉沿线各国的文化风俗、教育发展状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各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3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

国际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基础,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参谋助手”“政策推手”和“项目抓手”[6]。首先,我国各高等职业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服务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外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框架不匹配。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留学人数较少,2017年招收全日制留学生11 500余人,比2016年增长65.2%,但与我国外来留学生在校生中博士、硕士、本科层次学生数量相差依旧甚远[7]。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大都是由国内培养的人才,少有接受国际化交流学习的经验,缺少对于国际化标准的理解。

2.4 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保障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缺少强有力的保障。第一,目前只有教育部下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这只是一个行动纲领,没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文件。第二,缺少一个统一协调调度的平台。我国各省、市高等职业教育各有特色,根据自身实际对接“一带一路”,但是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调度,没有申明如何对接、对接程度以及对接方式等,对接过程中彼此有交叉,甚至造成彼此之间相互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3 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一带一路”的应对策略

3.1 紧密对接人才专业需求,培养紧缺领域高技能人才

“一带一路”实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各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第一,专业设置对接“一带一路”需求。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避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一带一路”实际需求不符。第二,实施专业设置退出机制。每三年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就业回访,如果此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继续培养此专业高技能人才;如果此专业连续三年就业满意度不高,实行市场退出机制,该专业停止招生或者暂停招生一年。第三,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一带一路”实施不只是横向多方统一进行,更是纵向分阶段实施的。先要培养大量基础设施领域的人才,随后要着力培养大量的经济贸易、外语以及小语种、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人才,满足不同领域交流合作的需要。

3.2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复合型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是“一带一路”实施的必要人力资本前提。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和规格。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确认复合型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第二,坚持目标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培养人才的复合型知识、复合型技能、外语能力等。第三,加强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建设。从政策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建立高效的实践实训基地,确保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3.3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高高等职业国际化办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把握“引进来”“走出去”的精髓,提高高等职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第一,坚持“引进来”。一方面通过“引进来”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要求,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选派各校优秀教师出国交流,接受国际化交流学习,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坚持“走出去”。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是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3],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服务社会功能,促进沿线相对落后的国家工人、农民向新型化工人和新型化农民转变。

3.4 多主体协同并举,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精准供给

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协同合作的集聚化效应,多主体协同合作,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第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要协同合作,动态地了解“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才需求状况,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二,国家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最终校企一起“走出去”,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得双赢。第三,在政府推动下,多主体明确各自在“一带一路”实施中的责任和义务,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精准供给。

猜你喜欢

高技能国际化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