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运用网络互助进行大病风险管理的适用性及风险防控

2021-04-12王润琪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病高校学生问卷

彭 澜 付 佳 张 黎 王润琪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熬夜、饮酒、吸烟、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更是增加了重大疾病的患病概率。当前,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1]。在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下,基本医疗保障只能对基础大病支出实行比例报销。家庭还要承担因陪护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和失业风险,这对于不少高校学生及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以相互宝为代表的网络大病互助平台近年来方兴未艾。网络互助平台因其加入门槛低、分摊金额少,为不少中低收入者和年轻群体提供了普惠性的医疗保障,成为一种新型大病风险转移机制[2]。

1 网络互助平台发展情况

网络大病互助平台(简称网络互助平台),依托互联网汇集具有同质风险的个人,加入者缴纳少量费用,成员间彼此承诺互助;若有会员遭遇协议规定的意外或罹患平台规定的重大疾病,成员间通过均摊方式给予该成员固定额度的资金援助。简单来说,网络互助平台以“一人患病,众人分摊”的模式保障会员在遭遇互助事件后得到经济补偿[3]。

从2011年的康爱公社开始,我国网络互助的发展经历了2011~2013年的行业探索期、2014~2018年的行业规范期,目前已进入到了技术探索期。根据蚂蚁金服发布的《2020年网络互助行业白皮书》,未来五年网络互助行业将迎来加速度发展,2025年互助人数有望达到4.5亿,覆盖全国近1/3的人口。

网络互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良好补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网络互助具有加入门槛低、成本低、分摊金额少、操作简便等特点,对于缺乏足够大病保障机制的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是一种低成本的风险转移机制,更是健康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可有效防止高校学生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显著减轻患病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4]。

2 高校学生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以安徽省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200份问卷调查高校学生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使用情况。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得到17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7 %。其中,男生占比46.55 %,女生占比53.45 %,性别比较均衡。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占比6.33 %,大二学生占比12.07 %,大三学生占比62.64 %,大四学生占比5.17 %,研究生占比13.79 %。总体来看,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覆盖到,数据代表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

2.1 高校学生对网络互助的认知程度

问题:“您听说过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吗?(如水滴互助、相互宝等)”,选择“听说过”选项的学生占比72.41 %,选择“一无所知”的学生占比27.59 %。关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了解程度的问题中,在选择“听说过”的学生中,有1.59 %的学生很了解,46.03 %的学生基本了解,52.38 %的学生不太了解。

从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来看,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了解并不深入,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今高校学生对于医疗健康保障和互联网互助平台的关注。存在部分没听说过该类互助平台的现象,并且存在超半数的学生仅存在于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层面上,说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认识程度还不够,尚有提升的空间。

2.2 高校学生对网络互助的参与程度

在“听说过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学生中,关于是否使用该平台:未使用过占比65.08 %,曾经使用过但现在退出了占比26.19 %,正在使用的人数占比8.73 %。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参与互联网医疗的程度较低,说明当今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医疗听闻或者了解较多,但是实际参与较少,大部分处于观望的态度,将自己置身事外。在参与的学生中,54.55 %是为给自己一份保障,其次11.36 %因助人利己,15.91 %因朋友推荐,11.36%因从众心理,4.55 %因申请方便,2.27 %因比一般保险省钱。

2.3 高校学生对网络互助的参与意愿

为调查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参与意愿,以水滴互助的互助模式为例,设计题为“如果有一个平台交9元钱能够成为会员,在每位会员患病时一起分摊,能为自己和他人提供30万保障金,你愿意加入吗?”的半开放性问答,愿意加入的占比43.85 %,不一定加入的占比40.77 %,选择不会的占比15.38 %。

问卷收集到不愿参与的各类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是高校学生拥有医保,觉得不必要增加额外保障。第二是不信任平台,对于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质疑。在不愿意加入的原因中普遍出现“没有保障”“可信度不高”“存在欺诈”的答复。第三是高校学生资金有限,并不愿意分摊资金以助他人。答复中有“要九块钱”“得不到直接利益”“加入的多分担的也多”等关于资金方面的顾虑。第四是高校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年龄较小,患大病的可能性很低,认为没有必要为此加入互助平台。

2.4 高校学生对网络互助的认可度

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对他人帮助作用的角度来看,3.17 %认为没啥大作用,57.94 %认为能勉强帮助到一点,38.89 %认为帮助作用很大,说明当今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可以帮助他人的普遍认可度很高。

对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行为,有51.59 %的学生认为能解他人燃眉之急,理解他人行为,表示希望平台信息得到核实后再发布的高校学生占比41.27 %,表示不相信但是别人使用与自己无关的占比6.35 %,仅有一名高校学生认为此类平台就是欺骗,应关闭。根据统计结果,说明高校学生对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兴趣较高,平台得到了高校学生的认可,但结合参与度来看,当今高校学生对于互联网医疗互助平台的认可度高、参与度低,持观望态度的人较多[5]。

3 高校学生运用网络互助进行大病风险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3.1 网络互助操作便捷

网络互助平台大多采取预缴少量保证金,发生互助事件时对当事人给付互助金,对其他会员进行互助金的摊付的机制,相对于五花八门的各类商业保险来说,它的机制更加简洁明了,更易于理解。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有7.5亿人。根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更是有四成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而网络互助平台恰是以大热的互联网为载体,借助一些较有公信力的金融平台进行宣传并开展互助活动,这非常契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习惯。

3.2 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大病保障需求

高校学生本身处于学习阶段,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自身并无财富积累,若是家庭条件一般,进行高门槛高保费的商业保险的投保并不现实。网络互助平台对会员加入并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低门槛、高额度”的互助机制简直是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大病保障的福音,由此不难理解问卷调查中高校学生表现出的对互联网医疗互助兴趣和认可。

3.3 与社会医疗保险互为补充

在收集到的问卷里可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竟有两成的学生未给自己购置任何保险(包括医保,以下均是),有接近六成的学生为自己购置了一份保险,仅有两成的学生购置了两份及以上保险。即使购买了医保,符合报销条件,在支付基数较大的情况下,除去因陪护给家庭带来的损失,个人仍需支付较高的费用。与医保的事后报销不同,网络互助的互助金一般在就医期间一次性付给患病成员,与社保、医保和其他商业保险的理赔也不会冲突,这为弱势群体的高校学生增加了一种保障。

3.4 培养高校学生互助共济精神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网络互助平台的推广与使用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彰显大学生的公益意识与互助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网络互助平台具有利己和利他性,合理利用网络互助可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大学生的公益精神[6]。

4 高校学生运用网络互助进行大病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

4.1 信息风险

网络互助平台面临虚假信息宣传风险。高校学生对于网络互助平台了解不深,风险识别能力较差。对于互助平台上的大量信息和来自各种方面的宣传,高校学生无法凭借单薄的经验识别平台的信息真伪。此外,高校学生缺乏对个人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网络互助平台拥有公民的身份证、银行卡、网购支付、保险等隐私信息,若发生信息泄露,学生可能陷入金融诈骗等一系列非法金融活动,造成财产损失。

4.2 道德风险

网络互助平台面临虚假的大病互助风险。虚假的大病互助使得“骗保”行为发生。网络互助平台的加入与退出门槛低,存在平台成员的逆向选择风险。高风险者加入,互助平台成员的发病率高于社会平均发病率,分摊成本上升,低风险者受损,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平台倒闭。高校学生使用网络互助平台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互助成员的道德风险。

4.3 可持续经营风险

网络互助平台面临可持续经营风险。网络互助平台的经营者是企业,企业最直接的经营目标是利润,而非公益。短期内网络互助平台可以凭借其低门槛、低成本的优势吸引大量用户会员,但由于平台运营与技术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若后续分摊费用提高,可能造成用户退出、流失的情况;若长期无法盈利,互助平台必然走向破产倒闭。

4.4 合规风险

网络互助平台面临合规风险。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在《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中称,有的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目前,网络互助平台仍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平台监管缺乏制度依据,处于无主管、无监管、无标准、无规范的“四无”状态。2020年3月由蚂蚁集团牵头发布了我国首个网络互助行业标准,但此标准并无约束力,目前也尚无国家层面的规范文件,网络互助平台仍缺乏有效约束与监督。

5 高校学生运用网络互助进行大病风险管理的建议

5.1 理性识别疾病风险,培养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学生对自身面临的健康风险了解甚少,自身大病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从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只是加入了医保,并未采取其他风险分散的渠道或方式。高校学生要坚持预防大于治疗原则,做到规律作息,主动了解自身大病风险,定期体检,及时检测自身健康状况,采用多样化方式分散大病风险。

5.2 正确认识网络互助,合理安排风险管理

当前,对于网络互助的性质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互助不是保险,更不是慈善组织,高校学生在选择加入前应做好调查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病风险保障方式。

5.3 谨慎选择网络互助平台,避免网络欺诈陷阱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网络互助领域已经发展出以相互宝为主导的头部大型互助平台,中等规模的网络互助和其他中小型网络互助机构。一些网络互助机构良莠不齐,可持续性存疑,高校学生应谨慎防范。

5.4 仔细研读重要条款,保护自己应有权益

加入网络互助平台,首先需要填写健康调查问卷,高校学生加入时应如实填写,排查自身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疾病。其次,不同平台的重症疾病健康要求有所不同。高校学生应明确互助范围,罹患互助范围内的重疾才能得到有效互助。互助计划条款关乎自身利益,高校学生在加入时需审慎对待,仔细研读。

5.5 诚实守信行为合规,提供真实证明材料

高校学生填写健康问卷时,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证明材料,排除自身健康疾病;同时,遵守平台的相关规定,不要抱有侥幸与投机取巧心理,否则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互助。

猜你喜欢

大病高校学生问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问卷网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问卷大调查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