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1-04-12陈寒英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助力传统农村

陈寒英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推动农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当代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构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新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及内容之一。大学生的参与助力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新文化理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能让一些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承,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全面发展[1]。

1.2 是当代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们不仅能通过农村这个窗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新农村发展的现状,同时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哺育,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能,磨炼意志,通过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学习到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培育“乡情乡愁”,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识,激发当代社会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本科院校、地方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已经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助力的内容、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2]。

2.1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能为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条件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主要表现在吃饱穿暖等物质层面,许多农村地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还是很少的。大学生下乡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高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下乡参与实践活动,连基本的住宿吃饭问题都难以保障,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开展各种活动的物质条件,既没有合适的场地,也没有相关的活动材料,导致了很多“送文化下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2 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阻碍了大学生们新文化理念和思想的传播

沿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中国农村人口的迅速外流,现在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劳动能力弱或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这些留守老人大都思想保守,不太愿意接纳新事物,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新文化传播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村民对外来大学生带来的新文化思潮大都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有些甚至反对自家孩子参与,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不务正业,有时间还不如认真去读书或是去干干农活;还有人认为大学生下乡的活动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回去了,一切也就随之结束了,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并没有被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接受。

2.3 大学生不重视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导致文化活动脱离老百姓生活实际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体现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而现在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宣传和组织学习他们所带去的文化思想,活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支教”“文艺演出”“文化宣讲”,以及“文化墙”建设等方面,但这些活动内容可能与当地本土文化毫不相干,严重脱离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一开始村民们觉得还挺新鲜,但时间长了,这些脱离他们生活的内容也就呈现出了弊端。他们一时无法接受这些崭新的理念与形式,导致这些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3]。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3.1 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传统文化建筑、传统民间手艺、传统民间习俗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浓厚的氛围,而这些年城镇化进程迅速,农村逐渐出现“空心化”“老龄化”,传统的农村文化观念在一步步淡化,大量传统文化建筑遭到破坏,传统民间手艺面临失传,大量文化基因逐渐流失,严重影响了地域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重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大学生深入农村学习和发掘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历史,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推广,能增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大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能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让新时代知识人才更了解中国的新农村,从而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故土情结,记住“乡愁”,保持乡村文化记忆,它有可能是村口的一颗古树、爷爷手里的一把二胡,或是一栋破旧的古屋,等等。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各种民间文化遗产,并采用图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技术等手段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归类与整理,还要多积极学习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手艺,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4]。

3.2 新农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陈旧的、保守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慢慢暴露出了它们的缺陷和短板。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人才,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引领文化发展的重任。

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的新农村文化,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更多的时代气息,打破时间的、地域的限制,加快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领当地村民创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针对一些传统的民间手艺面临失传的问题,大学生可以在支教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或是有趣的实践活动,组织农村小朋友集体学习,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传统手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或是把这些手艺带到城市的课堂上去,让更多的城里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有趣的传统手艺,并且有可能将这些技艺进行发展和创新[5]。

新农村文化发展滞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居民的新文化意识比较淡薄,传统的农耕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和尝试新事物,他们有些甚至对大学生下农村实践持不同态度和看法。一方面他们认为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就是“走过场”,所以在各种活动中缺少积极性,参与度也不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给大学生提供住宿和活动场地也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针对这一情况,大学生在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就要注意把新文化建设和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充分了解村民喜好,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组织大家都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村民凝聚力,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

3.3 新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推广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乡村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力度持续升级,各地开始启动“新农村文化品牌建设”工作[6]。如何利用地域优势,结合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由于经济条件及文化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村许多具有浓郁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未能得到完善和推广,导致了这些品牌很难发展起来并走出去。这些品牌文化急需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来参与。

大学生的下乡实践就如同为农村的文化品牌打造注入新鲜的活力,大学生可以利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研究当地地域的文化特色,找到更多文化品牌的切入点,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如今,旅游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农产品文化等内容层出不穷,大学生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也遍地开花。同时,在新农村文化品牌的推广上,大学生也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无论是品牌的创意、品牌的策划和品牌的包装上,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无疑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更能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7]。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大学生依托农村文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创业的政策支持。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先后颁布了众多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支持大学生创业,比如优先注册、简化程序、减免税收等。但是在农村,这样的创业条件一般都很难得到落实,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积极性[8]。

(2)缺乏扎根农村生活的热情。在校大学生有在农村创业热情的人很多,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少,许多人都是“虎头蛇尾”,对农村生活期望过高,把创业理想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要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品牌打造与推广的生力军,还需要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思想引导上,不断探索与改进,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下乡实践及创新创业制度,推动大学生参与农村文化品牌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3.4 新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开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培育淳朴民风、和谐乡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保障,许多农村地区都修建了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添置了大批文化娱乐设施,组建了文化活动团队,并对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经费支持,但由于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对农村文化建设缺少认识,不了解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忽视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意义,再加上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思想活跃、个人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人才,不能起到领导和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作用。

当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学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多才多艺、具有创新精神。有了这些大学生的参与助力,新农村文化活动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让他们把新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农村去,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助力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助力成功七件事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