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对策措施

2021-04-10王海涛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机构体系

王海涛

(云南省科技厅,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科研机构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国际化发展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下放科研自主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为先导,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发展生态不断优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新型研发机构总量已远超千家,其中江苏逾400家,湖北逾300家,广东逾200家,福建、河南逾100家。

2021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厅四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聚焦万亿级千亿级支柱产业,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能源、绿色食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50家左右国内领先或特色鲜明的新型研发机构,并以此带动全省形成覆盖重点产业领域,落地省、州(市)、县(市、区)、乡(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云南要作好这篇文章,既是当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全省创新体系升级版的战略需要,是事关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工程。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无疑将为全省创新体系重构和科技创新方式变革开启新的篇章。

1 云南省科研机构现状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首先要把握当前云南省科研机构体系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基本情况

云南省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县以上部门属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0个,其中中央驻滇院所9个,省级部门属32个,州(市)级部门属69个;涉及农、林、牧、渔业的52个,涉及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仅有6个。省属科研院所从业人员6077人,占全省R&D从业人员比重达50.08%;省属科研院所R&D经费支出13.32亿元,占全省科研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比重43.61%,人均支出达21.92万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三无”事业单位有5个,注册为企业性质的研究开发机构约500个(其中有持续研发投入的占比低),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15个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总量1670余家。此外,还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5个、省级工程中心12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0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153个。

1.2 存在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体系不完整,科研资源总量不足。现有科研机构未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完整的创新链条,低水平重复研发问题突出,科研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不衔接、不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创新机制缺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兴产业实体化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对生物医药大健康、文化与旅游、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物流、食品与消费品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弱。

二是科研机构布局失衡。省属科研院所80%以上集中在昆明。45%集中在农业和林业领域,仅有10%分布在其他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机构的区域分布和产业分布严重失衡。州市以下部门属科研院所大都涉农涉林,且科研职能严重弱化,县域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乏力。

三是科研机构市场化能力弱。据统计,2019年全省科研与开发机构承担了4307个项目,其中政府下达项目数超过70%,自主立项与横向项目的占比仅为10%左右。符合科研规律的稳定投入机制和公共研发服务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无法瞄准一个科研方向或技术体系开展持续研发,科研活动无序化和科技成果碎片化问题突出,科研规划难以落实,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难以发挥。

四是改革滞后,政策落实落地难。县以上部门属科研院所在法人治理结构、科研绩效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符合科研规律的创新绩效分类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科研自主权落实困难。公益一类科研院所受相关绩效工资政策约束,科研活力难以释放,出现了新一轮吃“大锅饭”的倾向。转制科研院所受所在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局限,公共研发服务萎缩,人才团队流失,科研优势虚化弱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公共政策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创新政策红利难以得到释放。

五是创新生态有待改善。云南当前的发展方式呈现投资拉动、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三期叠加”发展态势,“资源陷阱”效应仍然长期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技术需求侧乏力,科研机构发展的市场环境亟待改善。

2 总体思路

新型研发机构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最优形态,是有效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决定性作用的理想载体,其本质特征就是体制新机制活、具有完善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它可以更加自如地行使科研自主权,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问体制、不论“出身”,快速放大科技人才、平台和成果的聚集效应,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但由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创新生态、信息渠道等诸多因素影响,我省现阶段不会出现新型研发机构“野蛮生长”的态势。“扶上马,送一程”将成为我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我们应当按照“主动作为、分类指导、多方联动、多点发力、重在服务、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主动谋划,系统布局。一要全面掌握产业现状和机构、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分布情况,找准全省重点区域和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需求,补短板、强弱项,体系化布局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二要强化工作指引、政策配套和创新服务,制定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引导建设具有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产业(企业)孵化、科技融资等创新链功能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是坚持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一要依托科技入滇平台和资源,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云南,建设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二要依托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通过引导组建、优化提升和转型升级,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本土新型研发机构,做优存量,做大增量。

三是构建省、州(市)、园区“多极联动”工作机制。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6个州(市)的发展重点,以高位推动、落地园区、辐射产业为目标,探索构建部门和区域资源互补、有效协同的新型研发机构引培体系,打造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管理孵化平台,形成“一站式”孵化培育服务机制。推动州(市)制定科研用房用地、注册登记、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鼓励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的相关配套政策。

3 对策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围绕体制机制、资源整合、创新协同、产业支撑4个重点,着力落实以下措施。

3.1 构建数字化平台

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基于产业技术创新一张图的新型研发机构数字孪生智慧服务数据中心,实施数据可视化动态管理和全流程跟踪服务。汇聚全国创业孵化专家资源和服务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孵化培育体系,打造机构建设、资源导入、创新协同、成果转化、政策服务等功能性孵化模块,形成“一对一”和“多对一”、共性服务与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3.2 制定孵化标准和评价体系

科学制定孵化培育技术规范,建立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云南实际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入库、出库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基于市场评价的科研绩效和机构绩效“双评价”制,围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等,将产业需求、市场潜力、科研能力、成果质量、人才支撑、公共服务作为重要指标,重点评价研发活动对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是否给予稳定支持的依据。

3.3 创建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

依托专业机构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孵化中心,整合专业机构内外服务资源、服务手段,健全工作机制,专人、专班、专项推动落实。发挥专业机构孵化服务基地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楼宇资源,为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孵化提供物理空间和公共服务场所,与线上平台有机协同,强化“一站式”服务。

3.4 开展创新创业辅导

一是探索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赛事或路演,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高层次导师团,为参赛机构提供辅导。二是开展“融资直通车”服务活动,组织投融资机构与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开展现场集中服务。三是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参与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制等科技项目申报。四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机构管理、科研服务、市场开拓、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常态化专项培训,重点培育一批技术经理人,弥补新型研发机构高端管理运营人才缺口。

3.5 促进资源导入与供需对接

一是充分利用科技入滇机制,导入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定期召开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资源对接会,提高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利用国际国内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效率和成功率。二是强化科研平台资源的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衔接,协调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中试试验场地、检验检测平台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机构等平台与新型研发机构的融合。三是围绕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产品推广应用和市场开拓,发布《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推荐目录》,协调州(市)、园区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产品的示范和转移转化提供服务保障。

3.6 聚焦重点对象

一是引导已落地研究院所的加快发展,加速推动国内高端资源在滇创建研究院。二是对具有成长性和产业引领性的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机构、企业型科研机构予以优化提升。三是以产业链补链强链、区域协同为着力点,协调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资源,引导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形态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四是推动成长性好、科研优势明显、产业支撑度高、单位发展意愿强、人才积极性高的科技创新基地、企业研发中心实体化转型升级。

3.7 强化政策协同

将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纳入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清单,建立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工作机制,鼓励大胆改革创新,消除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强化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指导落实新型研发机构各项优惠政策。

总之,云南省独特的资源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显著的区位优势、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理想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为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何做到扬长避短、顺势而上,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云南力量,需要变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勇气与智慧。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机构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