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客交”和络病学说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2021-03-28原梦飞沈晓旭翁洁琼张晶芳姚婷婷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络病主客血脉

原梦飞 沈晓旭 翁洁琼 张晶芳 姚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疾病,轻者局限于心肌某个部位,重者弥漫至整个心肌,甚至可累及心包、心内膜等,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隐痛、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或猝死。近年来VMC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1]。VMC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和病情转归等均与“主客交”及络病学说十分契合,因此,在“主客交”及络病学说的指导下治疗VMC往往能收获良效。

1 对“主客交”学说及络病体系的认识

1.1“主客交”理论浅析 “主客交”首见于吴又可所著《温疫论》“凡人向有他证尪羸,或久疟,或内伤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不知正气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也……夫痼疾者,所谓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且愈久益固”。这里“主”指人体健康时的一种良好状态,气、血、精、津、液皆充盈完备,正气充足;“客”狭义上指瘟疫邪气,广义上指一切外来致病因素,如湿热、痰浊、瘀血、热毒等,临床我们常用其广义所指;“交”意为胶结,交互。吴氏认为,当人体处于羸弱状态,正气不足,精气衰竭,血少阴亏,此时若有邪气侵袭,正邪交争,主客胶结,久而留滞于血脉,痹阻气机,气血不畅,终成痼疾。然当时医家没有认识到主客胶结的顽固病理状态,见“谷食暴绝,更加胸膈痞闷、身疼发热,彻夜不寐”,误认为绝谷乃脾虚胃气衰败、身痛乃血虚不能濡养周身、不寐乃心神不足,遂“投参、术、归、地、茯神、枣仁之类”,欲以补益法治之,却未料及疾病愈演愈烈。“补之则邪火愈炽,泻之则损脾坏胃,滋之则胶邪愈固,散之则经络益虚,疏之则精气愈耗,守之则日消近死”。在正虚邪恋、主客胶结的病理状态下,通过“补、泻、滋、散、疏、守”等法均不能治愈,反而使正气愈虚、邪火愈炽、经络虚滞、精气损耗,甚至难以恢复生气而亡。吴又可开创性地提出“治法当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败,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者”。吴氏提倡在正气还未完全衰竭,存有一线生机时,急用三甲散,以“虫蚁迅速飞走之诸灵”通络搜邪、透邪外达,使主客分离,再投以益气养血之品,方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2“主客交”来源与发展 《黄帝内经》中有“主气不足,客气胜之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论述了主弱客强、邪正相搏的病机。因此,《黄帝内经》可能是“主客交”思想的启蒙。后世薛雪在《湿热病篇》中曰“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湿热病后期,阴阳两困,主客皆伤,气血凝滞,脉络瘀阻,可仿吴氏三甲散予治疗。薛雪的“主客浑受”是吴又可“主客交”的继承与发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曰“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温病后期邪热已退,但肝肾之阴大亏,阴虚风动,吴鞠通在三甲散的基础上新创三甲复脉汤,滋阴清热补肾,潜阳息风平肝,益气养血通络,在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2]。

1.3 络病体系与“主客交”的相关性 吴氏在论述“主客交”时提出“客邪胶固于血脉”,说明主客搏结病位在血脉;薛雪对“湿热证”自注“暑湿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阴,阴阳两困……深入厥阴,络脉凝瘀”。湿热之邪位于气分不得解时,久之必入血分,气钝血滞,主客交浑,凝滞于厥阴络脉,薛氏进一步阐明“主客交浑”的病位乃厥阴络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明确指出瘀血停留的部位在血管。无论是血脉还是血管,均属于中医学经络、络病体系。“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调和人体阴阳、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信息、调控人体功能的综合系统。当人体正虚,客邪侵袭人体,正虚邪恋,疾病日久,可化生痰浊、瘀血、湿毒等,凝滞于血脉,血络失养,络脉被伤,发为络病[3]。“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络病的病机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久病入络”[4]。综上,“主客交”与络病学说病位均在血络,病程均较长,在发病过程中有相似的病机特点,最终结果也都导致血络损伤[5]。由此可见,二者有极大的关联性。

2 从“主客交”及络病学说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依据

2.1 中医病因病机 病毒性心肌炎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心瘅”“胸痹”等范畴,一般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为人体本质虚弱,实为温热之邪乘机侵入正处于羸弱状态的机体,与正气胶着,化为痰浊、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深入厥阴络脉,内舍于心,最终损伤心络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心藏于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之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心主血脉,当人体虚劳,邪气入侵损伤心络,则心悸而不安。当人体气血不充,血络失荣,久而生瘀生痰,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正气衰微,灵机失运,血行滞涩,痹阻心胸,发为胸痹。从中医层面来讲,VMC发病的病因病机、病久难愈的特点及最终的病理结局与“主客交”及络病学说相符。

2.2 西医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VMC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有柯萨奇A、B组病毒[6]。病毒直接入侵人体,感染心肌细胞而损伤心肌,我们可以把这些病毒看作中医里的“致病邪气”或“六淫”,这与“主客交”客邪侵入人体损伤正气的观点不谋而合。病毒侵袭心肌细胞后,引发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形成屏障,限制病毒的进一步蔓延。在一定时期内免疫细胞与病毒相抗争,但由于人体免疫力下降,敌强我弱,病毒突破屏障,继续入侵人体,相应的免疫细胞将发生变态反应,开始损伤心肌。病毒与免疫细胞的相互抗争类似于主客交争搏结的过程。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造成氧化应激损伤,此中伴随一种自噬现象[7]。当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促炎因子通过特殊途径激活自噬,从而使自噬发挥抗病毒作用[8]。然而另一研究发现,通过抑制自噬,能够使病毒的传染能力降低[9]。此外自噬还能减少抗体产生,减轻VMC的自身免疫反应[10]。可见,自噬现象与病毒的繁殖或抑制以及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紧密相关,其机制复杂,最终影响疾病的转归。这些复杂的机制与“主客交”正邪抗争,彼消我长,主客胶结,顽痼难解的病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西医层面来讲,VMC发病机制及病理发展过程与“主客交”学说也十分契合。

3 从“主客交”及络病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证应用

不论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还是西医发病机制来讲,VMC与“主客交”学说及络病体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病毒侵犯人体,入里化热,邪由肺卫深入血络,正气与之抗衡,主客搏结,日久损伤血脉,最终心肌被损。当临床上辨证为心气血两虚、脉络瘀阻,兼见痰浊、湿毒等病理产物时,可运用吴又可三甲散,分离主客,扶正祛邪,在络病学说启发下将通络贯穿始终,使血脉平和,气顺血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扶正、祛邪、通络的同时,应时刻考虑到人体正气的保养,运用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结合对症抗病毒原则,加入具有抗病毒功效的中药,综合治疗,统筹协调,临床上往往能收获良效。

3.1 痰浊湿毒——逐客,驱邪毒,搜邪外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客者除之”的治则,当人体感受六淫邪气、疫疠之毒,或有饮食积滞、肠腑不通、瘀血阻滞时,应予以祛除,用疏风散寒、清暑利湿、消导攻下、活血化瘀、祛浊化痰等法[11]。孔毓礼曰“客邪胶固之说极精,今有病情古怪,而不可名为何证者,是客邪胶固”。当仅感受“客邪”侵扰而正气不弱,则病情单纯,病程相对较短,易于治疗。但当主客胶着,湿热之邪在人体留恋不去,深入血脉,血流滞涩;热郁伤阴,久之阴阳两败,心脾阳气被伤,最终湿凝痰结,脉络瘀血,患者表现为胸闷憋气,心烦易怒,甚或心胸刺痛感,咯吐痰涎,纳呆等,治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疾病在主客缠绵的状态下经久难愈,单纯消导之法必不能轻易逐邪外出,吴氏运用三甲散使主客分离,搜邪外出,客邪得去,正气得补。龟甲、鳖甲滋阴潜阳,化瘀通络;穿山甲“性走,能行瘀血,通经络”“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与僵蚕、蝉蜕、土鳖虫等飞走诸灵,共奏透邪外出、通络散结化瘀之功。

3.2 气血两虚——补虚,扶正气,益气养血 吴又可在《温疫论》提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VMC的发生与个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气血亏虚关系密切。本病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病情发展的初期,营卫失和,肺失濡润,心气不足,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伴有胸闷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肺卫失宣、心肺气虚证,治以补心益肺、益气固表。当疾病进一步发展,由表及里,脾失运化,肾失温煦,心脾肾三脏气阴不足,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不欲饮食,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身发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促、结、代,治以补益气血、滋阴宁心。吴氏三甲散在搜邪外出的同时,以鳖甲、龟甲、牡蛎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阴补液、宁心安神,以白芍、当归、甘草酸甘化阴、补血养血,充分体现了顾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之妙用。

3.3 脉络瘀阻——通络,畅血脉,贯穿始终 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可见心包是温病受邪的主要经脉。《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心包络在络病学中归属于阴络,全身气血精微等营养物质经此濡润、充养心脏。当心包受邪,热毒内蕴,心体心用两伤,便不能发挥濡养心脏的功能。“络以通为用”,通络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微循环,从而修复血管病变,调节全身稳态[12]。心脉瘀阻是贯穿VMC全程的基本病机之一,在发病初期[13],热毒内蕴,灼伤津液,阴亏血少,血流滞涩而成瘀,以叶氏凉血散血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滋阴补液,增水行舟;疾病中期,痰湿、瘀血与正气胶着不化,黏附于脉络成瘀,应清热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通络;疾病后期正气耗伤,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气阴两虚,按照叶氏“气虚则补中以行气,血衰则养营以通络”的治则,治以益气养阴,温通血脉。吴氏三甲散以穿山甲、僵蚕、蝉蜕、土鳖虫等“迅速飞走诸灵”通络祛邪,同时滋阴补液、益气补血,保证络脉气血畅通无阻。另外,针灸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俞穴经络,在治疗VMC时可选用公孙、内关、宁神、厥阴、巨阙、心俞等穴,起到平衡阴阳、宁心安神、活血通络之功,对于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14]。

3.4 调摄预防——养生,治未病,抵抗病毒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中医养生和“治未病”思想对于任何疾病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要遵循养生调摄,积极预防,未病先知,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于VMC患者,应预防感染,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不管是补益气血还是养生调摄,目的都是增强正气,强化人体免疫机能,抵抗病毒的侵袭。当已有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的中药。黄芪是补气的要药,在强化正气的同时能够抗击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15]。三七是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滋补强壮之上品,三七总苷能抗病毒、改善心肌微循环[16]。苦参清热燥湿,具有抗柯萨奇病毒、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损伤之功[17]。以上3味药在补气、活血、燥湿的同时皆可抗击病毒,对VMC有良好的效果。

4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56岁,2018年10月15日初诊,主因“心慌、心悸伴有胸闷、气短2周”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受风寒后出现发热(体温38.5℃)、鼻塞、流涕,自服维C银翘片后稍有好转。2周前于跑步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胸部隐痛,休息不能缓解,于社区医院就诊,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无明显缓解,今为求中医药进一步治疗来诊。刻下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伴有心前区隐痛,唇甲色淡,口吐痰涎,纳呆,失眠多梦,舌淡白,有瘀点,苔腻,脉促。查体:体温36.9℃,心率11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9/86 mmHg(1 mmHg≈0.133 kPa)。听诊心率增快,约112次/min,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ST段下移;T波倒置。心损标志物3项:CKMB 9.8 ng/mL(正常值2.0~7.2 ng/mL),Tnl 0.075 ng/mL(正常值0.010~0.023 ng/mL),Myo 146 ng/mL(正常值23~112 ng/mL)。既往高血压病18年,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嗜烟酒。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心悸,气血两虚,痰瘀阻络证。治以分离主客、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滋阴复脉。方用三甲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龟甲30 g,鳖甲30 g,牡蛎30 g,蝉蜕10 g,僵蚕10 g,土鳖虫10 g,当归15 g,白芍15 g,炙甘草12 g,生地黄12 g,阿胶6 g,麦冬10 g,麻仁10 g,人参 6 g,桂枝 6 g,生姜6 g,大枣 10枚,黄芪15 g,苦参9 g,三七3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戒烟限酒。复诊:2018年10月30日,患者自述服药后心悸较前缓解,仅在运动后有心慌、胸闷,心前区隐痛偶发,家务活后乏力气短,两周内有3次失眠,舌脉无明显变化。查体:体温36.3℃,心率9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7/83 mmHg。查心电图示:期前收缩,ST段下移,T波倒置。前方去苦参,加酸枣仁15 g。继服14剂。不适随诊。

按:本患者发病前1个月有外感病史,结合心脏相关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四诊合参,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气血两虚、痰瘀阻络。患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唇甲色淡均表明正气不足,气血两虚,不能抵抗外邪,病毒侵入人体,与正气胶着不化,正虚邪恋,生痰生瘀,痰瘀互阻,久之心血不畅,脾阳被伤,则心前区隐痛、口吐痰涎、纳呆等,舌脉也印证了辨证的合理性。方选三甲散合炙甘草汤加减,鳖甲、龟甲、牡蛎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以白芍、当归、炙甘草、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等大队补益之品滋阴生津,养血宁心,复脉安神;蝉蜕、僵蚕、土鳖虫为“迅速飞走之灵”,搜邪外出,化痰通瘀,主客分离,邪以外出,使得补益药直达心包血络而避免与邪气缠绵;以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培补正气,温通心阳;最后加入黄芪、三七、苦参三药抗病毒感染,辅以补气、活血、清热。二诊患者诸症好转,热象不显,去苦参,加酸枣仁宁心安神助眠。全方用药灵活,补而不滞,通不伤正,通补兼施,突出强调主客分离、扶正祛邪、活血通络、养心复脉之功,在抗病毒药物辅助下,正气得复,客邪已逐,血络畅通,心脉安宁。

5 结 语

“主客交”及络病学说是庞大中医理论中独特的一支,无论在VMC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当患者心气血两虚、脉络瘀阻兼见痰浊,湿毒等,可运用主客分离、祛邪外出、扶助正气、活血通络的思想,整体论治,综合考量。其特殊的理法方药使其对于多种慢性病或正虚邪恋、正邪胶固难解的顽疾有着广泛的适应性,临床可予参考。

猜你喜欢

络病主客血脉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血脉里的眷恋
经验与存在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血脉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