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03-27

中兽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羊舍病羊羔羊

贾 婧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白银 730600)

羔羊大肠杆菌病又被称为羔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2 ~4日龄的最为严重。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 ~24 h,主要分为肠型和败血型两种。羔羊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非常高。一旦羊舍内出现病例,会快速的传染整个羊群中,羔羊大肠杆菌病也是现阶段危害羔羊生产与繁殖的主要疾病之一。每年羔羊大肠杆菌病的多发季节都会给养羊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羊舍必须加强对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控制,确保羔羊的健康成长。

1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分布比较广泛,通常发生在饲养畜禽种类多,养殖条件差的地方。羔羊出生后的6 周内是大肠杆菌病的多发时期,部分3 ~8月的羊,甚至成年的羊也会发生大肠杆菌病,患有大肠杆菌病的羊是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该病的羊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污染水源、饲料和用具等。其他羊通过饮食等经消化道感染,部分血清型大肠杆菌病也可以通过咽喉鼻腔的粘膜传入到羊的体内,导致羊出现脑膜炎,还有部分羊的子宫、产道、脐道、输卵管等都会被感染。

2 发病机理

羔羊急性大肠杆菌病的具体发病产生机理与病原性的大肠杆菌中,所含的多种大肠毒素致病因子和促使羔羊的机体免疫代谢状态变化有关。属于肠毒素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主要就是通过细菌产生肠毒素的传播方式,引起源于羔羊病的急性腹泻。活肠杆菌毒血症常见具有k88 或具有k99 抗原的羔羊穿肠带有毒素的活大肠菌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菌株,在羔羊身体小肠前端的部位固定、繁殖,从而产生肠毒素[1]。肠毒素的具体发病原理主要是通过毒素激活羔羊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组织约腺苷酸环化酶,使小肠细胞外膜内环氧氧化林酸腺苷次数增多,破坏动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正常向内吸收与向外排泄,使其失去平衡,水分向羊小肠管内吸收排泄的正常速度甚至超过了体内多余水分向外排出的正常速度,引起机体分泌性的肠腹泻,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脱水、电解质酶代谢功能失衡,进而产生酪氨酸中毒,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急性高血钾症、循环衰弱、休克或死亡。

3 临床症状

3.1 肠型

肠型又叫做大肠杆菌性羔羊痢病,这类病症多发生在出生7 天以内的幼崽羔羊中,生病初期幼崽羔羊的体温会升高到40℃~41℃,不久后便会出现变化,体温降至正常或微热。羔羊的粪便呈黄色或灰色半液体状,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成为完全的液体状,并含有一部分气泡。有时会在粪便中混有血液或黏液。幼羊肛周、尾部和臀部皮肤会因此沾染上粪便。染上病症的羔羊会出现腹痛、拱背、萎缩、虚弱、卧地不起等症状。如果救治不及时,染病24 ~30 h 内便会死亡,死亡率达15%~75%,有的出现此病症的羔羊还会出现化脓性-纤维塑型关节炎。

3.2 败血型

败血型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2 ~6 周岁的羔羊,3 ~5日羔羊或13 周的羔羊也有发病情况。羔羊生病初期体温会升高至41.5℃~42℃,单个肢体或者是多个肢体出现划水的动作,口吐白沫,鼻中流有黏液[2]。还有部分病羊会出现关节肿胀或肺炎,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症基本上不会出现腹泻症状,在发病后的4 ~12 h 内会休克或死亡。

4 病理变化

肠型病症羔羊尸体有脱水情况,还有些病羊肺部呈初期炎症病变,从肠道各部分都可以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败血型病羊在急性死亡时一般没有肉眼能够看到的明显病变。对生命周期较长的病羊,可以从多个内脏中分离到致病性的大肠杆菌病毒。检查病羊发现其胸部、腹腔和心包等位置出现大量积液,同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部分关节,尤其是在肘关节与腕关节部位,出现了肿胀,滑液较浑浊,内部含有纤维素性脓性絮片;包膜下也有很多小的出血点;病羊肺部的心叶,尖叶及隔叶,均由大面积的充血和出血性病变,水肿更为明显,边缘的厚度增大;脾脏也会有出血的情况,并呈紫黑色;大肠内部的粪便较干燥,长淋巴结水肿,出血;肾皮质有部分出血的小点;有时切面会有泡沫液体流出,还有部分肾软化现象。

5 诊断方法

5.1 临床诊断法

临床诊断法主要是用于6 周以内,尤其是刚刚出生数日后的羔羊,以地方性传染为主,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温度的变化、营养不足环境不卫生、护理不当以及皮肤接触不卫生等因素有关。春冬季节饲养期间较易发生,在放牧季节不易爆发。主要包括长型和败血型两种。

5.2 实验室诊断法

羔羊大肠杆菌病可以根据传染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对羔羊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须借助细菌形态观察、病原分离与鉴定、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诊断方法。

5.2.1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形态观察是在无细菌的条件下采取病羊的淋巴结、肝、心包液等样本做成涂片。通过革兰氏某种细菌涂片染色、典型阴性菌前后镜激光下观察单个染色细菌的涂片染色形态,患有某种典型细菌羔羊染色呈短杆状、两端略微钝圆、红色、且单个染色细菌同时存在。

5.2.2 病原分离培养与鉴定法

病原体分离细胞培养与病因鉴定一直是大肠杆菌病的确诊方法中最为经典、准确的方法。病原菌和分离菌的培养与病菌鉴定方法是建立在无菌培养条件下的,通过实验采取病羊腹部淋巴结、肝、心包等重要部位的样本,分别接种新鲜血琼脂溶液平板和麦康凯琼脂溶液平板,在37℃下连续培养4 h,48 h 后可清楚见到菌体边缘整齐、光滑、圆形、隆起的各种灰白色圆形菌落和浅粉红色圆形菌落[3]。分离之后培养出来的药敏菌落必须充分借助药敏细菌生长形态进行实验观察、生化化学实验、动物化学实验、药敏临床实验与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

6 防治措施

6.1 中药疗法

治疗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中药疗法有以下几种:(1)中药用黄连6 g,白头翁5 g,陈皮10 g,神曲12 g,黄柏6 g,甘草6 g,磨制成细粉,加水200 g 煎汤,待到稍凉后服用,每次40 g,2 次/d,连喂3 d;(2)用滑石5 g,雄黄6 g,王不留行10 g,藿香6 g,乌梅(去核)10 g,甘草6 g,磨制成细粉,加水200 g 煎汤,稍凉后每只羔羊喂服30 ~40 g,2 次/d,连喂2 d;(3)黄芩5 g,山楂6 g,干柿饼5 g,泽泻6 g,厚朴5 g,磨制成细粉,加水200 g,煎汤,加红糖40~60 g作为药引子,放凉后,每只羔羊喂服30 ~40 g,2 次/d,连续服用3 d;(4)碳酸氢钠5 g,磺胺脒8 g 加凉白开200 g,混合均匀,每只羔羊灌服10 g,2 次/d,连喂服2 d;(5)芦根10 g,鱼腥草15 g, 茯苓6 g,炒山药l0 g,马齿苋10 g,磨制成细粉,加水200 g 煎汤,每日灌服1 剂,直到愈合[4]。

6.2 保持羔羊生活环境的卫生

健康良好的环境卫生是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毒爆发的基础。养殖户要及时对羊舍内或养殖场地等粪便、污水进行处理,并对羊舍内的地面或设施进行定期消毒,及时更换已经损坏或出现问题的设施。羊舍内所使用的消毒剂要经常交替使用,变换不同的消毒剂进行消毒,避免羊舍内的病毒对消毒剂产生抗体。在大肠杆菌病高发季节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准备,日常工作中做好防寒、保温、防潮、减湿等工作,从生活环境上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爆发率。

6.3 加强对羔羊的管理

新生羔羊体质相对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感染疾病。因此,在新生羔羊的哺乳前,要使用高锰酸钾水,反复擦拭母羊的乳房,乳头以及腹下的皮肤。在喂养新生羔羊之前,要挤去最初的乳汁再进行喂养。对比较缺奶的羊舍,要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但在人工喂养的过程中,不要超过喂养的量标,同时还要做好对新生羔羊的保暖工作,维护好羊舍的环境,加强对新生羔羊的护理。

6.4 针对健康羊群的护理

对没有发病的羊群和羊舍要进行彻底消毒,每日2 次。选择两种及以上的消毒液交替使用,对未发病的羔羊要及时接种羊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在喂养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改善羊群肠道环境,增强羊群抗病毒能力。

6.5 针对已经感染的羊群

针对已经感染的羊群要进行全部隔离;对已经死亡的羊要进行无害化消毒处理;对感染羊群所接触过的羊舍、设备要进行严格清查和消毒;定期给已经感染的羔羊服用抗菌药物,进行积极治疗,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药物,静脉注射葡萄糖补充体液,注射少量的碳酸氢钠溶液防止羔羊酸中毒;对已经停药的羊群,可在日常喂养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改善羊群肠道环境,增强羊群抗病毒能力。

7 结束语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羔羊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腹泻使羔羊身体脱水,直到休克死亡。羔羊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周期较短,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治与预防非常重要。在临床中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虽然羔羊大肠杆菌病有很多种治疗方式和治疗药物。但在治疗与预防过程中应加强对羊舍的管理,进行中西结合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羔羊大肠杆菌病发生率。对已经发病的羊群要及时隔离,根据药敏试验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疾病得到控制后要及时喂养益生菌,改善病羊肠道功能,增强羔羊身体抵抗力,抑制羊大肠杆菌病的传播速度,降低羔羊死亡率,有效保护新生羔羊。

猜你喜欢

羊舍病羊羔羊
高寒牧区装配式钢结构羊舍冬季环境参数测定与分析
对肉羊瘤胃积食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羊咳嗽怎么治
阿尔梅勒羊舍
羔羊的试图(外三首)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彩钢结构配套卷帘羊舍与彩钢结构封闭式羊舍冬季环境参数测定比较分析
清水县不同羊舍环境质量监测报告
十招巧识病羊
孤独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