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臻中医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经验*

2021-03-27倪小芬陈佳君袁拯忠蔡慎初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阳化升阳病证

倪小芬 陈佳君 袁拯忠 叶 人 蔡慎初 胡 臻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3 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胡臻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深入研究中医升阳学说,实践并总结出一套中医气化疗法,主张临床辨证疾病的阳化、阴化太过与不及,并结合气机的升降出入逆乱,治疗多种内科疾病。现将其运用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气化疗法理论来源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1]。气化理论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提出“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3]。故气化的含义包括津液化为尿液,津液化为血、精的变化过程,故可以说气化是精、血、津液转化的动力。《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皆来自于气化。胡臻总结提出中医气化疗法,是针对机体气化功能失常、气机运行逆乱而设的一种治疗方法。气化功能失常包括了阴化和阳化的太过与不及;气机运行逆乱包括升降出入的失常,引起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和精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因此,胡臻提出了气化病相应的治疗原则:调整阴阳,重在升阳降浊,燮理气机,调和肝肺[4]。

2 中医对下焦病证的认识

2.1 下焦病证,多水瘀互结之证:元气的生成运行有赖三焦的气化,尤其是下焦肾元。《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浊邪侵袭人体以困阻下焦为主。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下焦不归者,则遗溲。”胡臻认为下焦发病,表现为津液疏布的异常,尤其是二便异常。津液失其流动,非其位则为邪,其浊者为阴邪,聚于下焦,导致下焦元气阻滞,水饮停聚,血行瘀阻,久则邪气胶着,临床多见水瘀互结之证。

2.2 下焦气化运行,不离中焦脾胃:李东垣在《医学发明·六经所主十二经脉之图》中指出:“故心肺在上,脾胃在中,肝肾在下。三焦元气游行其间,通行十二经脉。”[5]《景岳全书·总论吐泻》言:“在下焦者,当察肝肾之脾气。”[6]说明下焦的气机升降和气化有赖于脾胃中土的斡旋推动。胡臻认为脾胃为气机运行的枢纽,脾气的升发是下焦元气充盛,气化阴阳的必要条件,肺气的宣发、肝胆的条达、肾水的滋养都与脾主升清的功能息息相关。中焦脾胃升降失常,下焦气化失权,清浊不分而生阴邪,脾胃阳化不及则胃气不升,肾中元气无以生发,故把激发阳明经气,畅通经脉,恢复气机升降之性,作为调治疾病的关键,并根据不同经络病变采用不同的升阳风药,使上下气机得以升发宣通[7]。

2.3 下焦病证与情志不遂所致肝肺气机升降失调有关:三焦为元气之通道,气的运动通过升降出入结聚散布周身。肝在下焦主疏泄,肺在上焦主宣降,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焦水液代谢与肝肺气机升降紧密相关,胡臻临床总结认为下焦病证多与情志不遂有密切关系,患者多有肝气不舒,肺气郁滞的表现,肝藏魂、肺藏魄,肝肺气机升降失常则魂魄不守,患者易情绪抑郁、焦虑或悲伤,自觉魂不守舍,甚至心中憺憺。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8]指出“人之元气自肾达肝,且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其次“肝气能上达,故能助心气之宣通;肝气能下达,故能助肾气之疏泄”,故“肝主气化”。胡臻认为肝体阴用阳,主疏泄气机,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藏血之体易虚,故病久则多见阴血亏虚,肝气受损,厥阴经寒化,损伤下焦,同时,肝气不升,则肺气不降,上窍不通,则下窍闭塞,膀胱气化失常,水瘀结于下焦,因此肝肺气机升降失常,可致下焦阳化不及或阴化太过之证,如男子疝气、前列腺增生,以及癃闭、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

3 治疗下焦病证方药运用

3.1 注重温肾利水,升阳散瘀:治疗上多采取温肾启元以利水,认为下焦为肾所主,津液输布失常当从肾着手,肾主气化,温化水液以通利膀胱。胡臻调肾病,利水不伤阴,降浊宜先升清,并汲取金元医家李杲升阳补肾法,在滋阴之品中伍以升麻、柴胡以升举肾中清阳,自拟升阳通络汤、升阳解毒汤治疗下焦病证,如慢性肾炎、尿毒症、泌尿道结石,以及子宫肌瘤、腺肌症、盆腔积液、便秘、遗尿等。

3.2 注重升清中焦脾胃:治疗下焦病证时,认为脾虚则水土不合德,土不治水反壅于下焦,导致下焦水道不通,津液输布失常,致癃闭、脊柱炎腰痛,脱肛等,多以升阳健中通络为法,常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为基础方调治,升清脾阳,土得其位,以松下焦之土壅。

3.3 注重调整肝肺气机升降:胡臻喜用大剂养肝阴药中加入柴胡、升麻、黄芪、羌活等升阳风药以升阳疏风解郁,调和肝之气血。如用四物汤合柴胡疏肝散气血同调,吴茱萸汤治疗下焦厥阴寒化,茵陈五苓散清利肝经湿热所致阴部湿疹。对于肺气郁闭所致下焦病证,胡臻临床多用宣法,如麻黄汤、当归贝母苦参汤治疗肺气不降所致膀胱气化不利者,开宣肺气,以宣散水气,灌溉四旁,腹部水肿类病证喜用华盖散加白茅根、车前子之类温肺化饮、宣肺利水。

4 验案举隅

案1:郑某,女,59岁。2020年3月18日初诊。患者2019年9月因宫颈恶性肿瘤(HPV阳性)行盆腔手术并术后化疗4次。患者术后出现排尿困难,予留置导尿,但仍觉小腹坠胀,小便量少,多次复查B超显示尿潴留,曾试拔导尿管一次,后因小便难予复插。症见:稍乏力,上腹软,小腹略胀硬,舌边尖暗红见瘀点,苔白略水滑,脉浮而滑,沉取脉弱。B超示尿潴留(容量约344ml)。西医诊断:宫颈恶性肿瘤术后尿潴留;中医诊断:癃闭,湿毒夹瘀,脾肾两虚,阳化不及,阴化太过。治宜温通脾肾以助气化,宣散湿瘀以洁净腑。方以自拟升阳通络汤合济生肾气丸合当归贝母苦参汤加减:葛根、当归、土茯苓、猪苓、炒白术、丹参各10g,穿山甲、僵蚕、羌活、独活、苦参、淡附片(先煎)各6g,生黄芪30g,浙贝母12g,桂枝、川牛膝各9g,熟地黄18g。7剂。每日1剂,饭前温服,当日拔除尿管,嘱随诊。2020年3月25日二诊:小便排便明显好转,每次量约100ml,觉下腹较前轻松,伴有潮热,下肢浮肿。湿毒瘀渐去,下焦元气恢复,仍阳化不及,阴阳不交故潮热,继以原方合二仙汤化裁,原方去桂枝,加仙灵脾9g,巴戟天10g,黄柏、知母各6g。10剂。每日1剂,饭前温服。2020年4月8日三诊:小便排便较顺畅,下肢浮肿缓解,偶有漏尿,易腰酸、乏力,偶有潮热,舌淡黯略胖大,苔白滑。当日复查B超:膀胱残余尿,约106ml。肾阳仍亏虚,脾阳不运,阳化不及,膀胱气化不利,治予升阳益气,温肾化水,予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化裁:党参、当归、炒白术、泽泻、车前子、茯苓、蒸萸肉、川牛膝各10g,升麻、柴胡、淡附片(先煎)各6g,生黄芪、山药各15g,肉桂3g,牡丹皮9g,熟地黄18g,炙甘草5g,14剂。后定期门诊随访,诸症缓解。

案2:张某,男,71岁。2020年7月8日初诊。患者半月余前发现右侧腹股沟一肿块,如小鸡蛋大小,活动、站立或咳嗽时突出,伴少许隐痛,平卧时变小,能回纳,患者因惧怕手术,故来中医调治。症见:乏力,易头晕,腰酸,怕冷,情绪易抑郁,舌淡黯左侧明显、苔水滑根部略腻,左脉弦数而沉弱,右脉沉弱。西医诊断:右腹股沟疝,中医诊断:肠覃,证属脾肾阳虚,肝寒气滞,阴化太过。治予升阳健脾以固肠,温筋通络以回疝。方以调中益气汤合暖肝煎合柴胡疏肝散化裁:黄芪30g,党参、柴胡、苍术各10g,升麻、小茴香、乌药、木香、炙甘草、僵蚕、麸白芍、香附各6g,陈皮8g,金樱子12g,淡附片(先煎)9g,丹参15g。7剂。早晚两餐之间服,嘱调畅心情。2020年7月15日二诊:患者乏力好转,面有笑容,右侧腹股沟肿块较前缩小,久立时仍能触及,治疗加以补肾精以助气化,继以原方去附片,加蒸萸肉12g,巴戟天15g,桂枝8g。10剂。2020年7月19日三诊:患者精神饱满,右侧腹股沟肿块已触及不到,原方去丹参、香附,加熟地黄30g,再进10剂。电话随访3月,未见复发。

猜你喜欢

阳化升阳病证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疏风升阳治失眠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