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治验

2021-03-27余孙萍罗开涛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施氏温针夹脊

余孙萍 罗开涛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施氏针灸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项目,具有善用温针疗法、针灸药并用等特点,笔者在2年多的跟师临证学习中受益匪浅,今枚举一例验案以飨同道。

汝某某,男,63岁,退休教师。2020年6月16日初诊。2年前,患者因外伤引起“L1椎体爆裂性骨折”并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偶有尿失禁,排便困难,平素需药物辅助排便,伴双下肢麻木、疼痛,曾多处求治,疗效不佳,故来本院就诊。刻诊:面色少华,导尿管在位,大便2~3日1次,质偏硬,需药物辅助方能解出。舌质红、苔黑厚腻,脉弦涩。中医诊断:癃闭(湿热蕴结),西医诊断:神经源性膀胱。予以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内服方选续命汤加减:石膏(先煎)、黄芪、生白术各30g,党参、川芎、牛膝各20g,干姜、防风、甘草各6g,麻黄、桂枝各12g,苦杏仁10g,防己16g。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针刺治疗:穴选百会、神庭、印堂、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天枢、水道、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秩边、合谷、太冲、T12~L2夹脊穴。局部常规消毒,百会穴由前向后平刺入1寸,行骨边刺法;中极穴斜向下进针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务使经气放射至尿道口;足三里穴斜向下进针,施捻转补法,使经气往足背部传导;三阴交穴沿胫骨内侧后缘呈45°进针1寸,施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秩边穴用3寸针斜向小腹部刺入2.5寸,施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腹部放射;T12~L2夹脊穴斜向内刺入1寸,平补平泻;余穴常规操作,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予艾绒裹于针柄并点燃,静留针30min。隔日温针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排尿功能训练,调畅情志。6月23日复诊,患者诉排便、排尿状况有改善,舌苔黑色范围较前次就诊减小。依前方法治疗7天。6月30日再诊,患者诉排尿改善,排便、肢体麻木也较前缓解,舌红、苔黄灰,脉弦。前方石膏调整为20g,麻黄、桂枝各10g,续服7剂,针刺治疗同前。治疗1月后,患者大便转畅,小便也随之改善,停用中药,继续温针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者诉漏尿次数较前减少,排便正常,双下肢麻木明显好转。

按:本案患者因脊髓受损致使二便失常,系督脉受损,导致癃闭,二便不通,致使气机不畅,郁热内生,故见舌苔灰黑。续命汤发挥补益虚损、攘除外邪的功效。针刺诸穴合用,共奏强督安神、扶正祛邪、通尿利便之效。施氏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温针之温,如和煦之春日,人人可近,故虚者得之而俾,实者得之而散,寒者得之而温,热者得之而疏泄也。针药联用,使膀胱开阖得利,大肠通降有序,气机升降复行,神机复生。

猜你喜欢

施氏温针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施氏矿物同时吸附磷酸根和Cd(II)的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颈夹脊”源流考略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
施氏假单胞菌F4产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