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川蜀妇科名家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2021-03-26郭茜凤谢梦蝶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证刘敏学术思想

郭茜凤,谢梦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少于正常经量的二分之一或经量不足30 ml,或经行持续时间仅1 ~2 天、甚至点滴即净,以上症状持续出现2 个月经周期或2 个月经周期以上可称为月经过少。在临床上,月经过少十分常见,且常伴随月经后期出现。现代主流观点[1]认为月经过少的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主要为肾虚、血虚,实者主要为血瘀及痰湿。肾为先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天癸虽至,然不盛,血海不满,故经行量少。《叶天士女科》中说:“形瘦经少,此血气弱也”。气血亏虚,冲任失养,血海不满,故经行量少。《叶天士女科》中说:“形肥经少,此痰凝经髓也”。脾失健运,痰湿阻滞冲任胞脉,气血瘀滞,瘀血内停,冲任不畅,故经行量少。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妇科流派对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地区出现的名家众多。晚清到现代是川蜀妇科流派成熟和达到鼎盛的时期。以卓雨农、王渭川、唐伯渊、王祚久、曾敬光为代表的第一代四川中医妇科名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川派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以刘敏如、谭万信、杨家林、卓启墀、唐永淑、王华秀、陈忠宁为代表的第二代四川名中医,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使川蜀中医妇科流派达到了鼎盛。以陆华、谢萍、魏绍斌、曾倩、张庆文、吴克明为代表的第三代四川名中医也为川蜀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派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川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纷繁多样的社会文化以及特殊的饮食习惯都对疾病的病机有一定的影响。米玲[2]在研究中指出,在川蜀地区中医妇科疾病的所有证候中,临床最常见的有四大证,即“虚、热、湿、瘀”,治法主要为补虚、清热、祛湿、化瘀。不同的医家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重点又有所侧重,因此形成了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川蜀中医妇科流派。现从川蜀妇科流派的代表人物来重点谈谈川蜀妇科名家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1 唐宗海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晚清川蜀名医唐宗海有“中西医汇通学派”创始人和先驱者之称,其著作《血证论》为我国第一部血证专论。唐宗海主张结合寒热虚实以常法与异法治疗妇科血证[3]。

1.1 以寒、热、虚、实论病机,审证重视气、血、水

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多以寒、热、虚、实论病机,认为“血虚者,经血过少,或干枯淡薄,多见肝脾肾之虚象,甚或见阴虚之征象”。唐老强调“气亢则水竭,而血不濡,热证于是乎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证于是乎生矣”。由此可知,唐宗海认为治疗月经过少时,需要在重视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以调治气、血、水为法,即“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水中之气而利水”。

1.2 常法与异法结合施治

唐宗海认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治疗血证之常法。但在临床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个体化辨证施治,此为异法。在对血证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其症状体征辨证,确认其病情的主要证型,然后结合常法予以施治[3]。

1.3 用药从肝、脾、肾入手

唐宗海调经十分重视补养肝、脾、肾三脏。杨殿兴[3]指出,对于血虚经病,唐氏除了指出“因肾中天癸之水不足者予左归丸加味以滋天癸之水”外,还提出了“补中养荣”的治疗方法。

2 卓雨农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卓雨农对妇科的造诣颇深,载誉蓉城,有“卓半城”的美称。他提出了“妇人疾病本冲、任二脉,责之肝脾肾三经,并以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的观点。卓雨农认为,月经过少是由气血失调所致[4]。治疗此病应从调气血、补脾和胃、生血以调经等方面入手。卓雨农[5]强调临证时必须详细审证求因,分别论治。其治疗不同证型月经过少的具体治则如下:对于血虚型月经过少,治法应以补血为主,佐以扶脾益气,处方以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加减。对于脾虚型月经过少,治法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处方以参苓白术散(方剂组成:党参15 g、茯神6 g、白术19 g、甘草6 g、木香6 g、砂仁3 g、怀山药12 g、扁豆12 g)加减。对于痰阻型月经过少,治法应以化痰行滞、和血调经为主,处方以芎归二陈汤(方剂组成:川芎6 g、当归9 g、半夏9 g、陈皮4.5 g、茯苓4.5 g、甘草1.5 g)加减。对于血瘀型月经过少,治法应以活血祛瘀、调气定痛为主,处方以加味泽兰汤(方剂组成:泽兰9 g、丹参9 g、当归4 g、酒白芍6 g、甘草1.5 g、五灵脂6 g、蒲黄6 g、通草6 g)加减。卓老自创的通脉大生片可补肾填精,养血调经,用其治疗冲任虚损所致不孕症及月经不调、经闭腹痛、月经稀少等证的效果显著。

3 王渭川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王渭川一生笔耕不辍,著有《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王渭川临床经验选》等专著。他提出了妇科疾病治疗六大法,即温法、清法、攻法、补法、消法、和法。王老认为,月经过少的辨证不外乎寒、热、虚、实、气、血六个方面[6]。王渭川十分推崇《济生方》中所言“气之为病,男子妇人皆有之,唯妇人血气为患尤甚”。王渭川治疗血证,通常以行气为先,主用香附等药物。王渭川认为,热则流通,寒则凝结,因而治疗血证之时,应佐以热药,如肉桂之类。

4 刘敏如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刘敏如曾提出“月经周期是阴阳消长、气血变化节律的体现”这一学术假说。张庆文[7]认为,上述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脏腑、经络、气血的节律变化是形成月经周期节律的基础。刘敏如通过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盆腔血流图指标的周期变化情况,提出月经周期气血变化呈现月节律、月波动的现象,指出“月亏勿泻”、“月满勿补”是妇科调经需恪守的原则[8]。

近年来,刘敏如开展了有关中药补肾对生殖轴调节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研究。针对月经病,尤其是月经过少的治疗,刘敏如坚持以补肾为原则。姜向坤[9]指出,刘敏如临床中所用的补肾复方能从不同侧面对生殖轴产生明显的影响,用其治疗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失调所致的月经失调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5 杨家林诊治月经过少的学术思想

杨家林认为,月经过少虽有虚实之分,但以虚证为主,肾虚血亏、冲任不调是其主要病机[10]。治疗应以补肾益精治其本,养血益气培其源。杨家林认为,在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冲任二脉为枢纽。冲任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不仅与诸脏腑经络相系,更与诸脏腑功能盛衰息息相关。调治冲任,以治疗肝肾脾( 胃) 为基础,加入直达冲任的专方专药,可取得确切疗效[11]。曾倩[12]的研究表明,用杨家林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拟定的补经合剂(由五子衍宗丸合圣愈汤加紫河车、补骨脂、鸡血藤等组成)治疗月经过少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6 小结

从川蜀中医妇科名家的临床经验来看,川蜀之地女性的月经过少主要以“虚、湿、瘀”为主证,应以“补虚、祛湿、化瘀”为治法(以补虚为主,兼以祛湿化瘀)。在调补气血、冲任的基础上,应重视肝、脾、肾三脏的功能调理。

然不同于其他各地鲜明的流派传承,川蜀妇科虽名家众多,却并未融合成一家之言,学界对各医学名家学术思想的总结以及传承发展亦有不足之处。因而,在治疗月经过少之时,诸位医家皆有各自独特的见解。正是这些独特的学术思想,才形成了如今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川蜀中医妇科流派,为现今医者诊治月经过少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思路。

猜你喜欢

血证刘敏学术思想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血型也会改变
我在听你歌唱
让“血证”上网
GENERAL SPLIT FEASIBILITY PROBLEMS FOR TWO FAMILIES OF NONEXPANSIVE MAPPINGS IN HILBERT SPACES∗
血证的概念辨析*
都是爱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