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性探究

2021-03-25杜莹路

江西农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棉铃虫玉米种子蚜虫

杜莹路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种植技术改变了原本的方式,人们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知[1]。玉米在进行播种时,不仅需要良好的气候环境,还应该注意播种时存在的病虫害以及栽培技术,当前需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以及玉米栽培过程中的技术进行分析,确保玉米的种植质量得到改善,提高玉米的产量。

1 玉米栽培技术

为了提升玉米的品质、增加产量,应对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具体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玉米的栽培种植:

1.1 做好科学的翻土

在种植玉米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土地进行翻土。由于种植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机械化设备,导致收割后的土地存有很多大的土块,这些大的土块会影响到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影响了玉米的成活率,因此,需要将大的土块碾碎后进行种植,以助于玉米的发芽[1]。在进行翻地的过程中,要确保土壤平整,促使玉米在整个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足够的阳光和适量的水分,防止在翻土的过程中因为地势不平,导致翻土不匀等现象的出现[2]。

1.2 合理选择种子

在进行玉米播种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势变化选择不同的玉米种子,以提高玉米播种的质量。比如:在地势低洼地区,要选择防涝的种子,地势较高的地区则选择防旱、抗旱性较强的种子。总的来说,种子的选择上要遵循产量高、防病虫害的原则,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势科学合理地选择种子[3]。

1.3 做好种子处理,提高发芽率

由于在整个种植过程中,玉米可能会出现不发芽等状况,为此,要在玉米播种之前将玉米种子进行浸泡,然后对玉米种子进行晾晒,选择一些合适的药品帮助玉米进行发芽,比如说种衣剂等,可以避免虫害以及病害对玉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促进玉米更好地成长。

1.4 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在进行玉米的播种时,一定要考虑到其播种的时间,提高玉米播种的整体质量。播种时间选择上,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天气变化不同,选择不同的播种时间,提高播种的效果。对降水较少的地区以及大部分地区而言,玉米最适合的播种应该是在5月中旬左右。而在播种时间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南方玉米能种两季,就长江流域来说,春播的玉米一般3月底4月初播,7月中上旬可以采摘。而华北区域春玉米播种时间可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可收获;秋玉米最迟不能迟于7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安徽、湖南等区域玉米播种时间:一般春玉米4月上中旬播种,8月上中旬收获,夏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

1.5 完善播种方式

大量机械化播种的方式不仅加快了玉米播种的速度,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同时也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的产量与玉米在播种时的间距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可谓是影响玉米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为此,在进行播种时,一定要考虑到玉米与玉米之间的距离,适当对其进行调控,使得所有的玉米种子都能够在播种的过程中获取良好的水分和光照,提升玉米的成长效果,增加玉米的产量,满足种植的实际需求。

1.6 选择适宜的肥料

在进行玉米的播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玉米的营养搭配,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实际环境选择不同的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施肥,在改善土壤营养成分的同时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还需要做到均匀施肥,提高肥料的使用效果。均匀施肥可以保证每一颗玉米得到充足的营养供给,而局部过多的施肥反而会影响到整个片区玉米的生长速度,影响玉米的总体产量。

2 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不同的病虫害,为了防止玉米的产量下降,需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2.1 蚜虫防治技术

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蚜虫等,其中蚜虫会吸食玉米的汁液,导致玉米的叶片出现卷曲、变形的状态,并且玉米的植株会处于生长不良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结实程度。蚜虫在排泄的过程,可能会引发玉米出现污霉,并直接影响到玉米叶片在整个过程中的光合作用,致使玉米叶片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不仅如此,蚜虫还会传播多种不同的病毒病,其所造成的危害远超过蚜虫本身,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要求在每一次玉米收获之后,都需要及时地清理残留,通过铺设银灰色的地膜有效地避免蚜虫病的出现,也可以利用黄板进行蚜虫的诱杀,或是选择在田间与蚜虫为天敌的生物进行防治。比如说在蚜虫的出发期,可以释放一定的烟蚜茧蜂或是使用含量为5%的吡虫啉乳油,需要将其稀释为1200~2000倍液,或含量为10%的啶虫脒,将其稀释为4000~6000倍液,或含量为25%的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将其稀释为2000~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蚜虫的清除,来降低蚜虫对玉米栽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2.2 棉铃虫防治技术

棉铃虫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玉米病虫害,棉铃虫会直接吸取玉米的穗、雄花。而在玉米成长中,棉铃虫则会直接啃食玉米,造成玉米的籽粒破损或者是发烂,直接影响了玉米的品质以及玉米的成长。进行棉铃虫防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秋耕冬灌,并且应该轮作倒茬,集中进行田边铲除,针对地头杂草应该及时地进行消除,防止它们成为棉铃虫繁殖的场所。棉铃虫在孵化时期开始到棉铃虫幼虫2龄时,可以在种植区喷洒含量为1.8%的阿维菌素乳油,将其稀释为500~750倍液,要求在喷洒时,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2.3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技术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有相对常见的病菌类的防治,其中包括了玉米大、小斑病。其主要危害的是玉米的叶片,在严重时会导致玉米的苞叶出现问题。其病斑常出现在叶片上,并且其所形成的是相互联合成不规则的大斑,直接引起玉米叶片的早枯现象。为了有效地防止玉米大、小斑病的出现,在进行玉米的选择时,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并且清除田间地边的杂草以及病残体,减少病原的入侵,并且玉米播种时应该适当地进行早播,避开病害发生的高峰期。而当田间的病株率达到30%,病叶率达到20%时,则可以使用含量为25%的丙环唑乳油将其稀释为2000倍液药剂;或含量为25%的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将其稀释为300~500倍液;或含量为20%嘧菌脂水分散粒剂将其稀释为3000倍液进行救治。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作为农村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农作物的产量直接关系到了农民的收入。为此,当前需要针对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方式进行分析,提高玉米的整体产量,提高其病虫害防治的整体成效,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也能够促使玉米的栽培质量得到改善。

猜你喜欢

棉铃虫玉米种子蚜虫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蚜虫婆婆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探讨玉米种子室内检验的几点做法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