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2021-03-22大连市金州区第四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1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常规控制措施血液

大连市金州区第四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1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原因,并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7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400例,400例血常规检验结果中,39例出现误差,误差发生率为9.75%。分析39例血常规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原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结果:通过对39例出现误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引起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液样本送检超时(66.67%)、血液样本溶血(33.33%)。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会对临床疾病诊治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其检验结果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样本溶血、血液样本送检超时等,均属于技术性因素,可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来达到有效规避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三大检验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临床医生合理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指导[1]。因此,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往往会出现有误差的情况,这对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是非常不利的,严重时甚至会对临床诊治造成误导,延误患者的治疗[2]。因此,作为临床检验工作者,积极地分析引起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因素,并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规避措施,从而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7月在本院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400例,包括男性212例,女性188例,年20~65岁,平均(39.4±6.4)岁。

1.2 方法

400例患者均使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型号:希森美康XS—900i)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检验结果中39例出现误差,误差发生率为9.75%。分析39例血常规检验结果发生误差的原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用%和χ2检验,计量数据用±s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39例出现误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引起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血液样本送检超时(66.67%)、血液样本溶血(33.33%),见表1。

表1. 引起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n=39)

3.讨论

3.1 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危害

血液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新城代谢媒介,通过对血液样本实施检验,能够反映身体的健康程度。血常规检验的本质是对血液中的血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进行检测,通过对这些指标数值的分析,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态,同时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否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目前随着血常规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检验过程中,血液检验仍然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最终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而血常规检验结果一点存在误差则会带来较大的危害,首先不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会给临床疾病诊断带来误导,从而引起误诊、漏诊等情况,其次不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会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疗效评估、治疗方案调整产生误导,从而增加医疗安全风险。

3.2 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

从以上研究数据可以看到,引起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液样本溶血、输液侧采血、血液样本送检超时[3]。引起血液样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储藏等环节中的不规范操作,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破裂,并有一部分红细胞蛋白与血清相互融合而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4]。血液样本送检超时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由此可见,以上引起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因素均是一些主观性、技术性的因素,因此,这些因素均是可以通过采取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来实现有效规避的[5]。鉴于此,检验科应当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科室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制定并监督落实相应的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方可最大程度上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不断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6]。

3.3 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①加强血液样本质量管理:首先是控制溶血的发生,要想控制静脉采血样本溶血现象的发生,就要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这需要通过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不断地培训和指导[7]。因此,医院检验科可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做一些相关的讲座,教会医护人员如何正确采集静脉血,并着重使其明白溶血发生的危害,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8]。指导相关医护人员正确运送静脉血液样本,避免在运送过程中震荡试管,避免由于震荡造成红细胞破裂而引起溶血。在此基础上,积极地从方法学上矫正轻度溶血。建立健全、完善、细致的控制制度,对静脉血液样本的运送、分离、检测进行质量控制。必要时要重新采集患者的静脉血,重新送检,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②构建科学严谨的静脉采血检验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从静脉采血前患者的准备工作,静脉血液样本采集操作,静脉血液样本处理、送检等各个环节对静脉采血检验结果进行控制,务必保证各环节质量合格[9]。③加强患者血常规检验健康宣教工作:在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前首先要向患者解释静脉采血检验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获得患者的理解,并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会对临床疾病诊治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其检验结果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样本溶血、血液样本送检超时等,均属于技术性因素,可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来达到有效规避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血常规控制措施血液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血常规解读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