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图像特征

2021-03-2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天津30048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脉络膜毛细血管患侧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 (天津 300480)

内容提要:目的: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并分析其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33例CS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OCT、OCTA检查,分析两组受检者的SFCT及OCTA图像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患侧眼的SFCT明显大于对侧眼及对照组对照眼,对侧眼的SFCT同样大于对照组对照眼(P<0.05);观察组33只患侧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OCTA检测显示血流信号异常96.97%,对侧眼为39.39%,对照眼均血流信号正常,差异明显(P<0.05)。结论:OCTA可准确测量SFCT厚度,获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特征信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多见于中壮年男性,其主要特征为以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改变,部分患者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脱离。若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并发症。以往认为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不高,但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其实际发病率与预期值相比偏高,对患者视力影响较大[1]。因此,应给予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往临床上主要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为诊断手段,但受CSC本身荧光素渗漏以及相关禁忌症等因素影响,导致无法精确诊断[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最新诊断技术,具有快捷、无创等特点,可清晰显示脉络膜层的变化,在诊断CSC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因此,本文将对CSC患者进行OCTA检查,并分析其图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33例CSC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具备典型CSC图像特征;②有黄斑区局限性浅脱离;③部分患者有RPE层脱离;④无出血、瘢痕、渗出;⑤单眼发病,对侧眼无自觉症状;⑥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患者;②接受过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光动力或眼底激光治疗患者;③其他原因导致RPE层、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等。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3~67岁,平均(47.15±6.04)岁,病程4d~1年,平均(3.13±0.7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为0.15~1.0。同时,选择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选择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左右眼进行对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22~65岁,平均(46.48±5.95)岁。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ICGA、OCT、OCTA、FFA等。OCT、OCTA检查使用美国Optovue公司的R1Ⅳue XR Avanti仪器,首先进行线性扫描,获取OCT图像,扫描长度10mm,对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进行测量,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调整为血流成像模式,取得OCTA图像,扫描6mm×6mm,对视网膜自动分为4层进行扫描,即浅层、深层、外层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分析其图像特征,并进行手动调整,提高图像质量。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受检者的SFCT及OCTA图像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数据使用SPSS22.0处理,进行χ²、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FCT分析

观察组患者患侧眼的SFCT明显大于对侧眼及对照组对照眼,对侧眼的SFCT同样大于对照组对照眼,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各组受检者的SFCT分析(±s)

表1. 各组受检者的SFCT分析(±s)

与对侧眼对比:t=4.366,aP<0.05;与对照眼对比:t=16.960,bP<0.05;t=13.847,cP<0.05。

组别 n SFCT(μm)观察组 患侧眼 33 422.23±51.75ab对侧眼 33 371.27±42.63c对照组 对照眼 33 245.45±30.12

2.2 OCTA图像特征分析

观察组33只患侧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OCTA检测显示血流信号异常32只,占比96.97%,无血流信号异常1只,占比3.03%。分析异常血流信号形态:①其中8眼可见明显高血流信号,外部可见低血流信号环绕,并与神经上皮层脱离部位相对应;②6眼可见明显低血流信号区,与RPE层脱离部位相对应,内部可见斑点状高血流信号,外部环绕高血流信号;③17眼可见高血流信号,呈斑驳状、团状及粗颗粒状,夹杂低血流信号,同样呈斑点状;④1眼可见新生血管,与RPE层脱离部位相对应,为不规则、浅脱离,伴有“双层征”。分析其对侧眼的OCTA图像特征,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13眼可见血流信号异常,占比39.39%,同时伴有斑驳状改变,无RPE层、神经上皮层脱离对应;20眼可见无异常血流信号,占比60.61%。对照组对照眼均血流信号正常。由此可见,观察组患侧眼、对侧眼、对照眼的血流信号异常率分别为96.97%、39.39%、0,差异明显(χ²=63.31%,P<0.05)。

3.讨论

CSC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RPE层改变,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提出“脉络膜高渗漏机制”假说,推测局部高通透性是CSC发病的根本病因[3]。在临床诊断方面,以往临床上主要利用ICGA、OCT检查,可了解脉络膜改变情况,但前者属于有创检查技术,因造影剂禁忌证、图像质量欠佳等因素限制了临床应用;后者可对视网膜脉络膜断层进行检查,但信息获取有限,无法实现精确诊断[4]。OCTA是以去相干原理为基础的新型检测技术,可获取血流变化信息,进行不同组织层面检测,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信号情况[5]。同时,利用OCT线性扫描获取SFCT信息,可进行综合分析,对脉络膜层面状况进行全面判断。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患侧眼的SFCT明显大于对侧眼及对照组对照眼,对侧眼的SFCT同样大于对照组对照眼(P<0.05);观察组33只患侧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OCTA检测显示血流信号异常96.97%,对侧眼为39.39%,对照眼均血流信号正常,差异明显(P<0.05),可见CSC患者患侧眼及对侧眼的SFCT厚度及OCTA影像特征差异较大,与健康人群相比同样具有明显差异。分析OCTA的影像特征,CSC患者患眼主要表现为异常的血流信号,且高血流信号一般可见对应的ICGA高灌注区域,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血流增加、脉络膜血管扩张有关[6]。而低血流信号的出现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脱离区内积聚渗出、浆液性物质有关,由于脉络膜血管长期受到压迫,导致局部毛细血管萎缩,因此表现为局部低血流的图像特征[7]。同时,从本次研究可见,CSC患侧眼异常血流信号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有报道指出,OCTA络膜部分变暗与RPE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光感受器外界伸长等均具有相关性,由于导致络膜部分变暗的原因不同,因此血流信号形态也存在差异,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8]。此外,在OCTA检查时,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图像质量较高,也显示了其优越性。

综上所述,OCTA可准确测量SFCT厚度,获取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特征信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脉络膜毛细血管患侧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 正
值得关注的肥厚型脉络膜病变△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