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3-2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肠管胃肠道结肠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50例,均进行CT诊断,比较病理诊断结果与CT影像诊断结果以及各扫描图像。结果: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检查,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CT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内有一肿块且边缘光整;结肠癌患者MPR冠状位,显示出横结肠近肝曲部分肠管壁局限性增厚,但未见肿块形成,局部肠管变窄;结肠肿瘤合并肠套叠,并能够看见结肠增宽,多圈套入的肠管壁且肠系膜脂肪组织及系膜血管清晰可见。结论: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信息,可作为胃肠道肿瘤手术前的检查手段。

胃肠道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且为多发病症,胃肠道肿瘤症状的表现分为早期和晚期,晚期时患者会出现腹痛、恶心,还可能会出现呕吐、低热等,还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例如梗阻的出现、穿孔等[1]。而早期时,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症状,因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较为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临床上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以内窥镜检查为主,但是,内窥镜检查不能观察到黏膜下的肿瘤组织及因肿瘤所导致的一些并发症的改变,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CT技术逐渐在临床上应用,能够反映出肿瘤的部位,明确肿瘤的大小以及累及范围,了解肿瘤累及范围、转移与否,甚至能够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2]。但是,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探讨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0~88岁,平均(63.86±4.50)岁;发病时间2d~3年,平均(3.93±2.03)个月。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②患者均进行CT检查;③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①合并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损伤者;②合并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异常者;③入院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CT检查:进行CT检查前,晚餐的食物以流质或无渣饮食为主,并于检查前12h前禁止进食。同时,对待检查的患者进行清洁灌肠,与进行扫描前0.5~1h,让患者口服2.5%甘露醇溶液,约为400~600mL,充盈小肠,等到进行检查时,再喝2400mL充盈胃腔并以2.5%甘露醇溶液500mL,进行结肠保留灌肠。对患者进行CT螺旋平扫以及增强期扫描,采用的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电压为120kV,电流为250mA,层厚以及间隔分别设置为0.9mm,扫描患者的全腹部,时间约为8~10s,单层扫描时间为0.5s。进行增强扫描时采用的对比剂为优维显,根据患者的体重增加,剂量为1.5~2.0mL/kg体重,经肘静脉采用18G套针以4.0~5.0mL/s的速度注射,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常规的动脉期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开始后25s左右,再进行全腹部门静脉期扫描,扫描时间为注射后的50s左右,少数患者行延迟3~5min扫描延迟期。等到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并将图像保存[3,4]。

1.3 观察指标

①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记录胃癌、结直肠癌、间质瘤、淋巴瘤以及脂肪瘤的例数。②图像分析。对CT的图像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n)

2.2 图像分析

采用CT检查,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CT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内有一肿块且边缘光整(见图1);结肠癌患者MPR冠状位,显示出横结肠近肝曲部分肠管壁局限性增厚,但未见肿块形成,局部肠管变窄(见图2);结肠肿瘤合并肠套叠,并能够看见结肠增宽,多圈套入的肠管壁且肠系膜脂肪组织及系膜血管清晰可见(见图3)。

图1. 十二指肠间质瘤

图2. 结肠癌患者MPR冠状位

图3. 结肠肿瘤合并肠套叠(3a.横切面;3b.矢状面)

3.讨论

胃肠道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随着CT技术的提高,逐渐在临床上的检查应用[5]。CT检查具有无创、方便、快捷等优势,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并通过MPR、MIP、VR等重建技术,能够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患者胃肠道病变的位置[6]。

近年来,CT在胃肠道患者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作为胃肠道术前诊断的一种检查方式。胃肠道是空腔脏器,CT诊断主要从肿瘤的直接征象来进行分析,通过CT诊断,可以显示出肿瘤所形成的肿块以及局部肠管壁增厚的情况。胃肠道肿瘤中常见的有间质瘤、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发展到一定成端,都会形成肿块,良性肿瘤边界一般比较清晰,与周边组织界限较为清晰,而恶性肿瘤一般边界不清并具有侵袭性[7]。临床研究表明:CT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胃肠道肿瘤的形态、了解胃肠道的大小以及部位,能够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能够确定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以及远处转移等,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根据CT反馈的信息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9]。90年代以前,受到检查方法及性能的影响,导致CT的准确率较低,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胃肠的CT检查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已经逐渐成为胃肠肿瘤前分期实用、可靠的方法。CT诊断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获得胃肠道的多方位图像,且该种方式的检查更加方便易行。既往研究表明:胃肠道的CT检查前为胃肠道为空腔脏器,常处于不同的收缩状态,因此,进行CT检查时,必须引入一定量的对比剂,让其扩张,且要充分了解CT机性能,确保整个检查过程中正确检查,合理运用,相互配合,最终才能够获得互相匹配、完整、准确的优质图像。本研究中,图1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图像,图像显示十二指肠腔内有一肿块且边缘光整;图2为结肠癌患者MPR冠状位,显示出横结肠近肝曲部分肠管壁局限性增厚,但未见肿块形成,局部肠管变窄;图3则显示的是结肠肿瘤合并肠套叠,并能够看见结肠增宽,多圈套入的肠管壁且肠系膜脂肪组织及系膜血管清晰可见。说明CT诊断在胃肠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CT检查,能够明确肿瘤所在的病变位置的确切情况,为术前准备提供可靠的证据,获得良好的预后[10]。

综上所述,CT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信息,可以作为胃肠道肿瘤手术前的检查手段。

猜你喜欢

肠管胃肠道结肠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