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育德力的开发与实践

2021-03-17周小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周小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提炼语文学科育德的方法,不断拓展、延伸语文学科的育德价值。作为教师,要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积极开发育德策略,通过育德实践,彰显语文学科的育德价值,将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转化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养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育德,育德力

“立德树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所谓“文以载道”,“育德”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应当根植于内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自身育德意识,提升自身育德能力,展开积极的语文学科育德实践,进而让语文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必须注重把握“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彰显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更要注重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学科育德靠什么?靠教师的育德力。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的“育德力”包括“道德概念澄清力”“道德教学力”“情感教育力”“培育学生的道德理解与判断力”“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方法的能力”[1]等。“育德”“育人”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本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和媒介,探索教师育德力的开发价值和实践,以期为一线教师提升自身育德力提供参考。

一、语文学科育德的特性

1.独特性

在育德方面,语文学科尽管不具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业性,但却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比如濡染性、弥漫性等。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中有气势的排比句,在诵读中育德;在教学《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类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育德。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育德”主要是借助于“人文熏陶”来实现的。基于学生的生命立场,语文学科育德从学生生命实践活动出发,以唤醒、激活学生的道德自觉、生命自觉为目的。

2.多样性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不仅要“立功”“立言”,更要“立德”。语文教师要秉持“德为帅,才为兵,德才俱,万事行”的理念,潜心育德。语文学科的育人方式是多样的、丰富的,比如道德情感教育、人格教育、行为教育、品质教育、审美教育,等等。在教学中,把握育德的多样性,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生成教师的育德素养。以《西门豹治邺》教学为例,在学生阅读课文前,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样做?由于学生在阅读中已认识到巫婆、官绅坑害百姓、罪恶滔天,因此有学生愤言道:“要将他们统统斩首!”在此基础上,笔者问学生:“西门豹是怎样做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的处置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西门豹做事有分寸、有策略和机智大度,从而在情与理、意与智之间展开辩证性思考,实现“温和的教育”。

3.整合性

语文学科育德具有整合性。近年来,语文学科育德似乎走入了一定的误区,如“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牵扯文本、生硬联系”“割裂文本、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无限拔高”“虎头蛇尾、穿靴戴帽”等。笔者认为,以“主题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更能凸显育德的意义。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通过多个文本,立体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再现鲁迅形象,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鲁迅。这些文本,有的是鲁迅先生写的,如《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有的是写鲁迅先生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主题育德”活动中,笔者还引入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真实触摸到鲁迅先生的品质,感受其爱国情和爱国心,体会其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德育教育。

二、语文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语文学科的育德,要求教师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开发育德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育德的丰富内涵,要把握“育德”与“德育”的关系,要联合各个育德主体。育德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专属责任,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育德意识:学科育德的根基

统编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是教师育德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不仅要关照学生的言语、写作等工具性的语文学习,更要关注学生道德品格、人格修养等人文性的素养提升。

(1)从教材中发掘育德因子,培养育德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育德,努力地、自觉地从教材中挖掘育德因子。一个有育德意识的教师,应当从教材中积极寻找语文学科育德的支点,努力放大语文教材的育德功能,彰显语文教材的育德价值。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有言:“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解读教材,找准教材育德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育德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部分教师仅是从字、词、句、段,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島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其实这篇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也是对那些守岛的英雄儿女的一首赞歌。再如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尽管是一篇说明文,在引导学生感悟科技改变世界的同时,也要激发其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上也肩负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使命。教师在教学中要常思考:“这一篇”课文,可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育德?“这一篇”课文,可以怎样对学生育德?通过多向度的思考、叩问,有效发掘教材中的育德因子。

(2)在活动中融入育德因子,发展育德意识

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活动的导学功能,而忽视了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浸润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融入育德因子,找准切入点,让“活动”与“育德”有效链接。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场景。学生在入情入境、惟妙惟肖的表演中,不仅巩固了学习内容,理解了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表演活动”受到育德教育,如蔺相如的大公无私、廉颇的知错就改,以及他们共同的爱国精神等。在活动中融入育德因子,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以说教育德的方式,让育德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展开,效果往往较好。

2.育德能力:学科育德的核心

语文教师的育德能力,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学科育德的核心,决定着学科育德的效度。从大的方面来说,育德能力包含育德觉知能力和自身示教能力[2]两个方面。育德能力贯穿教师的整个的教学生涯,是教师育德的“元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育德能力。

(1)发展“学科整合”的育德能力

育德,往往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语文育德实践中,通过学科整合,对学生进行育德,并提升自身的育德力。学科整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育德才是有实效的。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将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引入其中,比如美术学科中的“画国旗”,音乐学科中的“唱国旗”,劳动与技术学科中的“做国旗”,等等。通过跨学科的活动,丰盈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五星红旗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这种颜色?五角星代表什么?最大的五角星代表什么?如此,学生不仅认识了国旗,而且对国旗产生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在小学生心中萌发出的爱国之情。

(2)提升“生活融通”的育德能力

育德的基本路径有二:一是专门性的课程育德;二是渗透性、融入性的育德,如跨学科整合育德、生活融合育德。生活融合,是一种超越学科边界的育德方式。如笔者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与现实的学习生活关联起来,并引导学生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生活、行动之中。比如回到家后帮助父母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在生活融通的育德实践中,“为人民服务”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活动。通过这种现实化、生活化的育德,可以将学生的道德观念转化成道德行为,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升育德能力,就是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实践力。融通跨界,开创语文学科育德的新天地。

三、语文教师的育德策略开发能力

学科育德不仅要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教师的育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教师的育德策略开发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工具等视角切入,在引导学生“学文”“行文”“吟文”“用文”[3]的过程中发掘语文学科课程的德育价值。在育德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在情理共生的语文学习中受到濡染、熏陶。

1.從教学内容视角开发育德策略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性载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它兼具手段与目的双重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多元取材的原则,将教材中的德育篇章进行分类,如专题性的德育素材、融合性的德育素材、渗透性的德育素材等。

(1)从零到整,由“篇”达“类”

开发语文育德素材,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根本,适度传承、融入其他相关的育德素材。在教学中,我们秉持学校的“大成语文”教学理念,将相关内容进行跨界整合。比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学,我们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材整合起来,组织了“走近英雄”的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校阅读《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课文,回家自主进行《小兵张嗄》《小英雄雨来》的整本书阅读,还推荐其观看《长津湖》等革命题材的影片。同时,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相关革命英雄主义素材引入语文教学,将我们身边的英雄人物引入教学,从而让“走近英雄”这一主题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通过整合素材,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2)动静结合,化“潜”为“隐”

发掘语文育德素材,需要动静结合、化“潜”为“隐”。有些素材是静态的,如文本素材;有些素材是动态的,如多媒体素材。有些素材是显性的,能感知的;有些素材则是隐性的,需要深度发掘的。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提炼合适的育德素材。在发掘素材的过程中,要实现“教的逻辑”与“学的逻辑”相耦合。要将文本作者、教材编者、语文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融通起来,并最终汇集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生长性的力量。比如,教学《观潮》一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知,笔者便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结合文本,让学生感知“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的气势,感受、体验“山崩地裂”的声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惊叹,“太壮观了,祖国的山河真美丽”;有的学生惊呼,“大自然太神奇了”;还有的学生感慨,“钱塘江,我们爱你!祖国,我们爱你”。

2.从教学方法视角开发育德力

唐代的韩愈早在《师说》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将育德放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濡染、情感濡染、说理引导、榜样示范、活动实践、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育德。

(1)以情感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母语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言语美,更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等特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情促知。情感往往是“发之于内而形之于外”的。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让学生生发其内在的情感。“情动而辞发”,以情感人,就是要关注语文的濡染力量。通过情感的濡染、感化、教化,实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比如,教学《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舐犊情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深刻体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披文入情”,自然能“情动辞发”。教学中,一方面要以课文为依托,另一方面要借助学生真实生活中可感、可触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不仅要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要强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是真实可感的,才是有效的,才是有训练价值的。

(2)以理引导

“情”与“理”是对学生进行育德的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情”与“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通的。在引导学生说理的过程中,要注重逻辑的自洽。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对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暖”“寒”,不是外在的“云崖暖”“铁索寒”,“暖”是指“温馨喜悦”,“寒”是指“惊心动魄”“冷峻严酷”。显然,这是一种长征过程中人的内在感受。通过分析,学生能深入体会到长征途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样的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从教学工具视角开发育德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使用与创造本身便具有育德性。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是其他相关学科学习的基础,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具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其教学工具不仅包括传统的有形工具,更包括视频、音频数字化工具。语文的工具性集中体现在文本中的字、词、句、篇之中,也存在于语法、修辞、逻辑、文采之中。语文工具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手段。

(1)有向开放

语文教学工具主要包括传统纸质媒介和多媒体媒介。教师应借助更多的教学工具,比如手抄小报、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来确保学生切实接受德育熏陶。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相关的方案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将这些工具、资源聚焦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多维度、多方面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转化及生成。比如,《梅兰芳蓄须》一文主要表现了梅兰芳蓄须拒演的民族气节。教学中,笔者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引入了各種形式的、丰富的相关资料,包括教材中的导学系统和练习系统,教材外的拓展链接、网络资源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京剧大师”,以及其身上难能可贵的不屈精神。这样的育德,能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梅兰芳的品质,形成对梅兰芳的赞扬、认同,进而实现对梅兰芳道德品质的认可、内化。

(2)交互反馈

交互反馈是语文教师育德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工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样态、结果等进行反馈,实现多主体、多学科、多类型的育人资源的融通。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展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反馈和交流。通过对“周恩来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周恩来将个人学习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的行为特征。这样的交互反馈,是育德的重要方式。交互反馈,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现场驾驭能力和直觉思维,更需要教师具有语感、文感以及相应的教学经验、随机应变能力。这些因素都是教师育德力的重要表征。

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以及语文教师的德育能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说,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体现在“为学生成人打底的通识培育”,以及跨界融通等方面。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德功能,运用多种育德策略,切实提升自身育德能力,以助力语文学科育德向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汤国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20(7).

[2]罗先荣,陈迪春.让墨香浸润心灵——语文学科课程育德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3]程创.因文悟道巧育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J-b/2020/11)研究成果】

310850058925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