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读与读“趣”

2021-03-17李玉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1期

李玉华

【摘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章节组成一个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开启名著阅读之旅。其中,选自《红楼梦》的《红楼春趣》作为略读课文被排在单元的末尾,该文人物众多、情节烦琐、语言生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趣”字入手,探讨如何“趣”读名著与读好名著之“趣”,以期为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春趣》,跳读,猜读

中国古典名著是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极佳的语言学习材料。统编教材中选编的名著原文,不仅蕴含了人文价值,更承载着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为学生实现由单篇到整本书阅读的迁移搭建桥梁。四大名著里,《红楼梦》中情节的变化、场景的描写、语言的深奥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常常让小学生望而生畏,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章节组成一个单元,旨在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开启名著阅读之旅。如何借助教材选文《红楼春趣》,在前几篇精读名著的方法提示下,引导小学生走进《红楼梦》的阅读天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尝试从引导学生“趣”读和读“趣”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小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趣”读,化难为易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红楼春趣》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在前三篇课文中学到的经验,迁移运用到本课学习中,以提高自主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1.跳读,粗知文章大意

对于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如果要求逐字逐句地读通、读懂,不但费时,还会加大阅读的难度。所以,教师可提醒学生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或句子,不妨跳过去,先整体感知内容,了解大意。例如《猴王出世》一文中,“内育仙胞”一句若读不懂,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看,读到“产一石卵”“化作一个石猴”,就能大致明白这是“石头里孕育出一个石猴”的意思。这便是运用了“跳读”策略,即不依照次序逐字阅读,跳过某些信息去阅读。

《红楼春趣》中生僻字也较多,文中提到的许多事物学生不了解,阅读时就可以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如学生读到“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时,对“窗屉子”是何物并不了解,大胆地跳过去,大致能读懂这段话讲的是拾风筝这件事就可以了。再如学生读到“丫头们拿风筝”时,对“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这样的句子,也可以跳过“高墩、剪子股儿、籰子”等事物,知道这是丫头们在准备放风筝就可以了,不必细究这些事物是怎样的特征,以及有什么用处。通过跳读和略读,学生能很快提炼出关键信息,概括出红楼的“春趣”来自拾风筝、拿风筝和放风筝,轻松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样做,一来巩固了已有的阅读方法,二来学会了如何根据要求抓取主要信息。

2.猜读,感悟语言特点

“猜一猜”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边读边猜也是常用的阅读方法。如课文《草船借箭》,课后“阅读链接”提供了《三国演义》的原著片段,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鼓励其猜读,体验和实践“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的阅读方法。《景阳冈》一课,课后第一题要求“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梢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已能够通过猜读的方法读《红楼春趣》。如“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中的“恰似”,学生第一次见,但根据上下文也能猜出是“好像”的意思;“只听‘豁喇喇一阵响”,根据读音和语义也能猜测出“豁喇喇”是风筝迎风飞起发出的声音。诸如此类,“飘飘飖飖”形容风筝在空中飘忽不定的样子;“登时线尽”“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都是写风力大,风筝飞得又快又高。学生通过猜读既可以读懂句子,还可以感受名著语言的特色,产生读懂古典名著的成就感,形成阅读内驱力。

猜读不限于仅猜词语意思,还可以对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猜测。如放了风筝,林妹妹的病根真的除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文中其他人的命运如何呢?这些都可以作为猜读的内容,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3.借助资料读,加深故事理解

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是初步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资料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料拓展的优势,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使学生积极、自主阅读,形成对人物形象的丰满认识。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草船借箭》是《三國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学生可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厘清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关系;读《景阳冈》的时候,借助课后“资料袋”,可对武松有更多的了解;学习《猴王出世》,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红楼春趣》时,教师可以提供《红楼梦》原著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让学生了解选文前后的内容,在更广阔的语言背景中了解人物;也可以在学习后让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片段,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印证自己的阅读理解;还可以出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图,以加深对宝玉和黛玉关系的认识;还可出示有关做风筝和放风筝的物件图片来了解名著中的传统文化等。这些补充资料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4.表演式朗读,抓住关键人物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红楼春趣》不足千字,其中出场的人物就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薛宝琴、贾探春、紫鹃、翠墨和众丫鬟、丫头们,还有没出场的嫣红、赖大娘、晴雯、袭姑娘、林大娘、三爷等人,学生初读时眼花缭乱。教师在教学时切忌陷入烦琐的人物关系解析里,更不要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给人物提前贴标签,而要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抓住关键人物作为教学的重点。

结合本单元教材,可以找到两个教学切入点:一是阅读提示中的“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提醒学生阅读的关注点应该聚焦“宝玉”而不是其他人。二是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怎么表演课本剧”。表演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阅读展示方式。就本课来说,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必做到理性分析,一言一行彰显人物性格迥异的特点即可。

有了这样的助学提示,从单元整体教学考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宝玉为核心点,设计学习任务单:画出文中宝玉的言行,多读几遍;自己当主角,邀请其他同学做配角,在小组内试着练习表演故事的某个情节,让富有趣味的互助学习真实发生。

这样的表演活动,整合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强化了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朗读,让学生在练、展的过程中分配角色、加入动作和神情、互相提建议,在趣味性的表演和朗读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关键人物的基本认知。

二、读“趣”,意犹未尽

1.寻文中事之“趣”

对小学生而言,《红楼春趣》中最让其感兴趣的莫过于放风筝这件事。放风筝是多数孩子童年生活中比较难忘的欢乐情景,编者的意图也在于此,选取《红楼梦》中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片段,以便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鉴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少讲,让学生多读、多交流,给予其充分的阅读自主权,实现自我发现、自主体验,激发对“放风筝”这一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具体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讨论一下宝玉等人放风筝与我们现在放风筝的乐趣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交流预设:

生1:风筝的样式很多,一起放应该很有趣。

生2:宝玉取风筝的过程很有趣。

生3:宝玉放风筝一波三折的情节也特别有趣。

生4:风筝被剪断线,飞上天,跟我们现在放风筝不一样,也很有趣。

生5:不仅仅是放风筝,还把自己的晦气放走了,寄托了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这是最有趣的。

(2)请同学们阅读林庚的《风筝》,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交流预设:

生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从古到今,放风筝的快乐一直在延续。

生2: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放风筝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3:风筝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样由课文到“课后链接”的阅读,层层推进教学,逐步实现文本与阅读经验、生活积累的融合,让学生对放风筝有了更多的阅读收获,从多个方面感受“春趣”。这种体验是深层次的,也是持久的。

2.悟文中人之“趣”

读小说要关注人物。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也是《红楼春趣》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文中的宝玉之“趣”莫过于少年的率性天真,这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看见别人放风筝,他就“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人去取风筝。当“见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就“心中欢喜”,一个热爱生活、喜爱美好事物的宝玉形象随着阅读的展开逐渐浮现在学生的眼前。当风筝“只起房高,就落下来”,宝玉“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当“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还“指着风筝”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一“急”、一“摔”、一“指”,非常孩子气又非常率真可爱。宝玉率性而为的形象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对宝玉的探究兴趣自然也越来越强烈。

教师在教学时,可遵循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分三步走,层层推进。

第一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谈谈对人物的印象。鉴于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交流如下:

生1:宝玉让人把“大蝴蝶”风筝送还嫣红,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生2:丫头没有拿到他要的风筝,他没有生气,可以看出他性格随和。

生3:宝玉放不起来风筝就把风筝摔在地上,很率真。

第二步,聚焦宝玉的“率真”这一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推送材料,实施阅读延伸,加深对宝玉真性情的理解,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资料一:

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相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资料二:

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从资料一中可以发现,外人看宝玉痴呆至极,而在宝玉眼中,人、鱼、燕子都是平等的,表现了他至情至真的单纯;从资料二中可以发现,宝玉从“喜”到“怕”的举止又生动地再现了他孩童本有的率真可爱。

第三步,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文,完整说一说对宝玉的印象,同时补充、完善自己初读时所作的批注,让学生对宝玉的印象变得更加清晰完整。学生的阅读也会随着对宝玉性格的探寻从“一趣”走向“多趣”,从只对宝玉充满兴趣而走向对书中其他人物也充满兴趣,这正是教材编排目的之所在。阅读延伸,再次巩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激起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为阅读整本书做好了积极的准备。

3.探文中情之“趣”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悲剧是《红楼梦》的故事主线之一,也是整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教学时,教师不可对此过多解读,也不可有意避而不谈。小学生在初讀《红楼春趣》时,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惜的感知,也是为后来的整本书阅读作情感上的铺垫。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林黛玉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在送还大蝴蝶风筝这件事上,黛玉是支持宝玉的;当宝玉放风筝屡屡失败,“众人都笑他”,宝玉感到沮丧和生气时,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只言片语中,既有对宝玉放风筝失败的开脱,也有帮助其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表达了对宝玉安慰与鼓励的情意。对于这一情节,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原著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谊。在《红楼梦》中,众人让黛玉把她的风筝放走,她不忍,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宝玉看到黛玉的风筝放了,也说:“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将二人的话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宝玉和黛玉是如此的心意相通。其实,在《红楼梦》中,这样的情节描写还有很多。如第二十三回,当林黛玉发现贾宝玉“偷看”《西厢记》时,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放下自己的事情,陪宝玉一起欣赏书中有趣的情节。在宝玉笑问“妹妹,你说好不好”时,黛玉也笑道“果然有趣”。短短的对话,心有灵犀的美妙可见一斑。第四十二回中写道:“宝玉和黛玉使个眼色儿。黛玉会意……”一个眼色便能会意,足见宝黛之间是多么相知与默契。

在品味经典语言中感受这份温暖而纯真的情感,也是学生的阅读所需要的,情感体验所引发的阅读兴趣也是最持久、最深远的。

总之,通过巧妙地“趣”读,在阅读中领略《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事之趣、人之趣、情之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逐渐深入,学生会越来越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喜怒哀乐,从而实现对整本书的阅读。温儒敏先生曾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也是充满乐趣的。小学阶段的名著教学,从“趣”出发,以“趣”读探文之“趣”、情之“趣”,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