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实践样态与创新理路

2021-03-16黄龙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黄龙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在国家重大政策的激励下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战略布局、阵地建设、内容生产上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现阶段,网络思政还存在信息认知的多元化、施教范式的扁平化、文化融合的异向化、信息交互的圈群化等现实问题。创新发展,要围绕“导向、分众、提质、协同”四个关键词,掌控意识形态主流方向,创设信息传播关系场域,推进网络文化深度融合,优化网络课程思政格局,以此拓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政;实践样态;创新理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0-0044-04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研究”(项目号:2020SJA0092)。

网络思想政治是思想政治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烙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我国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经历了20余年的探索实践,积蓄了强劲的创新动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意识形态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表现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把握网络思政的现实矛盾,有效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积极构建网络思政新格局不仅是高校践履教育发展战略的应时之举,也是新媒体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数字技术为教育生态带来了重大变革,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的使命和内涵,审视研判网络思政工作的现实态势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有效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诸多困境的前置性工作。

1.1 在战略布局上获得了高度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受制于网络监管技术和对“网络危害论”的忧虑,网络思政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2]。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思政教育进网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部于2013年确定清华大学等7所部属院校作为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赋能增效。国家在信息化教育上的战略布局,充分激发了网络思政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1.2 在阵地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校园生活“微”时代的到来,高校自媒体形态日新月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站点、在线课程(MOOC、SPOC)等建设方兴未艾。据腾讯微校发布的《2019校园新媒体观察报告》显示,全国高校所持有的微信公众号总量已突破45万个。近年来,大量高校尝试在快手、抖音、B站(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开设媒体账号,运用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的播放、点赞、关注、评论、转发等网络行为,进行用户偏好画像,策划内容方向,利用分发机制精准推送预设议题,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传递的局限性,使得教育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和富有成效。

1.3 在内容生产上呈现了丰厚的成果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内容产出越发精致,更显校本特色。以B站为例,2019年高校官号发布视频播放量超过4 670万,发布视频的评论、弹幕、点赞等互动次数达到517万[3]。其中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创意作品,在内容上充分融合了社会和校园热点题材,积累了大量青年粉丝,极大地提升了高校视频账号的活跃度,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自创作品《【前方高能】军训新宝岛》获得了160余万次的播放量。再如,以共青团中央青年讲师团为主理人参与打造的思政品牌“岳辩越明”专栏,在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平台有近千万的浏览量,形成了可持续推广的品牌效应。

新媒体加速了高等教育思政建设的进程,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质效,但在信息认知、施教范式、文化融合、信息交互等方面还存在种种积弊,日渐成为当前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掣肘。

2.1 信息认知的多元化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急遽发展,各种思潮和社会热点的生成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正在以单向线性向多维立体传播模式转换。网络空间多元混杂的碎片化信息真假难辨,错误社会思潮往往以庸俗化、娱乐化表达方式迎合受众,挤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话语空间。青年学生思想心智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匮乏,面对信息內容的多元价值选择,内心充满着迷茫与困惑,容易迷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危机。

2.2 施教范式的扁平化消释了网络思政课程的教育张力

教育范式扁平化表现为授课语言单调空泛,信息传递单向重复,缺乏师生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当下青年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诉求与涉猎意愿强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长期习惯于“面对面”做思想工作,对于新环境下“键对键”的工作要求有些束手无策,线上教育简单套用传统课堂的话语体系,不善于运用在线工具拓展连麦交流和社群沟通功能,创造互动对话的机会,忽视了思维交流和双向互动的思政教育本质,网络思政工作正面临滞后、失语的危险境地。

2.3 文化融合的异向化削弱了网络文化育人的赋能作用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厚重的思想文化根基,高校思政教育从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进入新媒体时代,教育主体对新兴网络文化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和娱乐消遣上,对于其在思政育人方面的认可度明显不足。另外,一些高校“大思政”网络文化融合度孱弱,优秀网络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教育平台“量”的积累上,忽略了生产内容的价值与效用的开发,难以产出真正有高质量、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2.4 信息交互的圈群化消减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渠道

网络圈群化是当下思政工作中形成的隐没化的同类聚集圈,不同内容导向的圈群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信息圈群犹如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主客体间的话语交互机会,在两者间形成信息藩篱,进而产生舆情监控盲区。由于圈子成员彼此间价值观相似,获取的信息都会经过“观念筛选”,与之相悖的意见被障蔽,从而将自身桎梏于“意见茧房”,主流价值观念很难融入其中,圈层话语日渐消减大众话语声音的传播路径。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经历了从认知探索到成熟拓展的演变历程。面对网络空间信息复杂多变的现实样态,高校思政建设迫切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围绕“导向、分众、提质、协同”四个关键词,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改革路径。

3.1 导向:价值引领,掌控意識形态主流方向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期,网上不同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交融交锋,要密切关注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的价值认知,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破解网络信息价值指向多元化的冲突困境。

1)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4]引领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要在多元信息中立主导,核心是加强思想引领,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中强化价值塑造,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思潮中的凝心聚魂作用。高校要筑牢思政教育“生命线工程”,构建贯穿学科建设、专业培养、教学管理和教材选用的高质量思政体系,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话语的鲜活度,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紧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立足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组织机构、宣传阵地、舆情研判和人才队伍的建构机制。优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环境,树牢网络思政“一盘棋”意识,强化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联盟建设,聚合校内优质媒体资源,搭建一核多元的校、院(部)、学生组织层级新媒体矩阵,整体规划运营策略。同时,高校要根据网络生态环境的变化随事而制,协助立法机构健全网络信息服务和安全保护等领域的法规制度,完善互联网法律道德体系,规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和各种思想传播的界限。

3)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意识形态的较量实质上是话语权之争。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要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在舆情引导上依托大数据检索、存储、可视化等处理技术,主动收集、分类识别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捕捉思想倾向、热门话题和理念诉求信息。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及时设置网络议程,通过官方渠道回应学生疑惑,帮助学生分析阐释问题原由,在现实对比中辨明是非,破解思想迷茫与理论困惑,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走向,占领网络空间话语制高点。

3.2 分众:靶向施教,创设信息传播关系场域

数字化生存下思政教育的分众化实施已成为现实呼求。“分众”一词原为传播学中的分众传播,分众传播表现为一种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体现了信息传播精准化、对象化、互动化特点。

1)要提升互动对话能力。师生互为主体是实现教学互动的前提条件,要摆脱师生主客体观念的束缚,适时设定双向互动关系场域,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最大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发展,在教学中双向主动、学创结合,在对话中形成平等交流的“话语回路”。实践中,把握“Z世代”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甄选蕴含主流价值观的经典素材,遴选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生动范例,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和话语体系,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靶向驱动、分众滴灌,在分享交流中直面个人现实诉求,在即时互动中引导学生发表主见、畅所欲言,提升师生对话能力。

2)要打造优质传播介体。新媒体建设使思政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展,要善用媒体平台,侧重表达形式的视觉化,将抽象内容具象化,理念内容影像化[5]。树立媒体传播文化的思维意识,创新思政教育的输送路径,开发承载人文精神的传播介体,构建知识思想性、互动趣味性为一体的高质量平台,取得广大学生对品牌载体的信任,扩大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譬如,利用易班平台的网络社群属性,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黏合度,把握学生问题导向和实际需求,升级平台多样化功能,开发社群互动、知识竞赛、直播课堂、资源共享、热点讨论、疑惑问答等服务专栏,精准投放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差异化教育。

3)要破除信息圈层隔阂。传统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在多元化的舆论引导格局中逐渐弱化[6]。本着“教育对象到哪里,工作阵地就建在哪里”的要求,掌握网络议程设置权,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分类分层,发起设立议题圈,开设师生留言、讨论等板块,在对话中改变以往空泛化的表达风格,把抽象生硬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话语,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吸引学生参与圈群活动,扩充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同时,借助网络社团的社群功能,组建微信、QQ思政教育群组,拓展师生学习、兴趣、情感交流的空间,叠加传播效能,在交流中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群组和圈层。

3.3 提质:文化赋能,推进网络文化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禀赋优势,把新媒体文化建设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点和新的增长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为思政工作赋能增效。

1)增进文化价值的认同度。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源于在传承中不断的发展创新,运用新媒体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与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发展建设的价值归依。将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元素转换为文化活动、产品、观念充盈网络空间,挖掘恰切于微媒体传播形式的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产、再创新,引领校园网络文化赋予思政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以“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等形式,打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壁垒,向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自觉,增进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2)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以“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为载体,打造彰显优秀民族文化、革命文化、校园文化独特内涵的活动产品,塑造品牌标杆,树立榜样文化,发挥品牌引领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作用。如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和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将好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再如,南京邮电大学从红色校史文化中提取历史例证,将红色校史教育嵌入思政课程,以本校百岁老红军事迹为素材制作微课视频《百岁播火者》等优秀作品,融入网络思政课堂,深耕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战邮精神”唤起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情感,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激发文化载体的活跃度。借力校园自媒体提升网络文化实践能力,积极抢占新兴媒介阵地,擴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结合自媒体平台特点和学校特色开辟一些品牌栏目,根据高校的地域特点和专业优势,挖掘校园文化品格与特质,赋予校园网络文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将校本文化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推动网络思政建设的动力源泉,逐步形成高校自身特有的人文积淀,提升信息载体的活跃指数和“吸粉”能力。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B站开通“动画作品”品牌栏目,借助平台功能,在毕业季推送动画专业的作品设计,突出学科特色,吸引了大量青年群体的关注[7]。

3.4 协同:理念融入,优化网络课程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学科教学与思政工作的结合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学习,为“大思政”育人格局补位,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催化学科间网络育人的协同效应。

1)推进网络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育人目标,探索网络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挖掘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融入到线上知识体系中,着眼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外化其行为自觉,放大“微思政”的辐射力。具体而言,人文属性学科要推出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追求的优质网络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要在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同时,要尊重学科之间的独立性,正确认识“理念融入”并非“课程叠加”,消弭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标签化”“两张皮”现象。

2)创新网络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突破高校传统思政课范畴,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网络思政课程体系,充实思政教育内容,让专业课程具备思政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负有思政育人责任,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上海多所大学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提供了内容资源和成果支持,推出《大国方略》《治国理政》《法治中国》等“中国系列”课程,吸纳各学科优势师资进入思政课,培养了一批课程思政团队、名师和金课,把思想价值引领在互联网上传播与展现,抢占线上空间思政理论高地,实现全方位育人。

3)健全网络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激励机制,设置线上课堂“价值引领”和“德育效果”监测指标和育人导向,将网络思政建设成效纳入课程思政示范评审指标体系,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价、学科评估、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突出对网络思政的教学激励,在数字化教学、教材等各类成果的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网络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专业教师借助新媒体研究课程思政,在学科课程建设中形成鲜明的价值引领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是充满研究价值和生机活力的新兴领域,正在重塑高校思政体系的战略格局,回应了信息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诉求。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但要实现网络思政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消除数字教育发展过程的内卷化,尚需遵循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遵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以应对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邓国峰,傅益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新态势及其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38-40.

[3]2019年度哔哩哔哩校园官号成绩单[EB/OL].[2021-06-10].https://h.bilibili.com/46220171.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4.

[5]房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据、困境及路径[J].新媒体研究,2020(1):31-37.

[6]隋田媛,李荣.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探索创新[J].青年记者,2021(3):68-69.

[7]程丹,骞军荣,贾心洁,等.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研究:以“B站”高校账号为例[J].新闻知识,2021(1):73-79.

324650190820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