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分析与培育策略

2021-03-14关怀庆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人才

关怀庆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35)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急速变化,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凸显:一方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方式改变,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部分新增劳动力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仍持续存在。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层出不穷,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以及传统岗位职责发生大的变化,使得各行业需要大量的能够应对多变环境和复杂工作场景的一专多能、问题解决能力强的柔性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如能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解技术技能人力资本瓶颈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概念界定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人才队伍。据人社部门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技能人才1249 万,其中高技能人才401 万,有力助推广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催生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岗位逐渐从“脏乱差”走向“高精尖”,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也日趋复杂与柔性,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亟需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概念提出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是一个理论概念,是一个实践领域中衍生出的概念。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 号)中,首次提及“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这个概念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正式出现。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内涵有关探讨

人才的类型按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标准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是由职业教育来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相似。技术型人才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而技能型人才更侧重于经验技术与动作技能[1]。

“复合”(recombination)是一种化学用语,原意是指“由两个增长游离基结合形成饱和大分子而终止反应”,又称再结合。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复合”就是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说,复合是一种变化,一个过程[2]。关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探讨,倪志梅认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具有2个(或2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3]。赵劲松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背景培养出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并从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构建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模型[2]。李宇红从“双高建设”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多元化、多功能人才,能够胜任多个专业领域的岗位职责,复合型人才包含知识、技术、能力、思维等多角度的复合[4]。王昆从自贸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角度认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5]。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行业或不同特定需求的角度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进行了分析与描述。

(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界定

本文从人才供给的角度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界定为基础知识宽厚,能够胜任两个以上职业岗位职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就是说,复合型人才是集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深入的技术技能和岗位迁移能力于一身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人才无论在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还是综合项目的实践中,都会成为企业的“多面手”。

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特征及能力构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其运营过程和生产过程是多种工艺多种技能及方法和工具多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未来方向。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更加凸显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四性一化”特征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经济社会深度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 等新技术深刻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适应社会经济变革与技术进步需求的职业院校“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专业性、复合性、发展性、竞合性、柔性化等特征。

1.专业性是基础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是教育与职业衔接的桥梁,承担着作为准职业人的职前培养培训功能。因此,职业教育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性是一技之长的外在表现,体现为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必备特征。

2.复合性是核心的特征

能力的复合是最终体现和目标,主要包含知识、技术、能力、素养和智商、情商、学商、逆商等多角度的复合。传统的一技走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层出不穷且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必然需要多种技能的复合。

3.发展性内在要求

这是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从而具有岗位迁移能力和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为适应社会变化、技术进步、技能更新、岗位转换以及工作性质变化等,需要不断成长,持续提升。

4.竞合性工作表现特征

这是指能够清晰自我定位,有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能在竞争中合作与在合作中竞争,从而实现团队共同提升和多方共赢的职业意识与观念。现代社会最宝贵的是人力资源,但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融入团队,发挥自身核心优势和技术专长,为团队建设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竞相成长,共同提升。

5.柔性化是综合素质体现

这是指在专业或岗位工作中,能够应对内部条件和外部复杂环境变化,持续提升与不断调适自我,满足个性化工作场景需求并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提升技能和创新工艺流程与方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构成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认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传递职业行动能力,即“通过有序的教育过程,传授为在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从事合格的职业工作所必须的职业技巧、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是能力的复合,是知识、技能、素养等的有机融合,体现在专业能力基础上多种职业行动能力的复合。复合型是“一专”与“多能”融合,“一专”是特定领域的专门化技术技能,是复合型结构中最活跃的技术技能单元,也是最具职业竞争力优势的部分,处在技术技能层级结构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多能”是专业周边领域技术技能以及产业链其他领域技术技能等,是向外围领域的拓展,是实现整体复合的有效协同部分[6]。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构成包含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岗位关键能力以及适应性能力。通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职业发展的底层动力源泉。专业基本能力和岗位关键能力是基于专业面向所形成的特定行业或职业领域的能力。适应性能力是随着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在通用能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适应性。四种能力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吸收转化,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四种能力及外部环境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构成

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外语、计算机基本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是胜任一般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也是较为隐性的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及相近、相邻、相关专业和产业链其他领域的职业基本能力,是职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表现,是形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

岗位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基于专业基本能力和特定职业岗位需求的娴熟的专业技能,是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领域所在,是职业教育“重实践”的表现。

适应性能力: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和工作场景变化,满足多个职业岗位需求的岗位迁移和自我发展能力。适应性能力是在通用能力作用下,在关键能力基础上,通过多种能力的复合之后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

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必须明确,围绕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界定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文化、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逐步构建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信息技术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剧变,基于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校企双元育人格局尚未成熟

产教融合、双元育人、特色办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育的基本方略。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人才培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双元育人格局尚未成熟。

(二)可持续发展基础及适应性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属于跨界教育,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凸显专业技能提升。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渗透到各行各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由注重单纯专业技能向复合型柔性化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变。职业院校的育人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等急需匹配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适应性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特色文化引领不强

职业院校强调特色办学、特色发展,最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就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工匠文化是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都要强调的一般文化,工匠精神也是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甚至每门课程都要强调的专业精神。但是这样就缺乏特色,没有将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具体化到学校或专业特性中去。如物流管理专业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呵护客户所托,追求极致的速度,汽车维修专业将工匠精神内化成尊崇操作规范、质量第一,等等。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为行业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现象,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不够,不能够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时融入到人才质量评价中去。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评价缺乏行业企业参与,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匹配程度不高,行业企业需要再次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增加了行业企业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略形成性评价,且缺乏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导致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具有片面性,难以反映学生综合素养。行业企业参与的全过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策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特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应当坚持双元主体,能力本位,工学结合,项目(任务)引领的基本策略。

(一)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联合培养

产教协同,校企双元。一方面,能够培育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就业能力高、职业素养高的技术技能人才,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高度匹配。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产业导师的密切协同,借助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和教学平台,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去,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的良性互动,基于工作场景,实现知识、技能、工具、方法的整体协同效应。通过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提升和实践技能反馈后的理论知识的重新构建,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尽快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引领,熏陶感染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进一步激励学生对专业、企业、职业和岗位的认知与热爱。

(二)组建专业群,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带来巨大变化,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对人才进行培养,强调学生某一个领域的专业技能,容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形成。基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需求,职业院校所培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围绕产业链人才需求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的培养。按照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逻辑,能力螺旋式提升路径,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重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培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在实践特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重在“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教学设计需要坚持行动导向,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把行动过程与学校过程相融合与统一,强调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对接生产过程,基于真实工作项目,明确工作任务情景和具体任务及能力描述,着重在已具备知识基础上,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明确问题与任务—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效果评价与反思”循环过程,实现工作技能的习得与专业理论知识的重新构建及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

(三)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增强职业适应性

开展1+X 证书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关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创新。其推进“1”与“X”有机衔接与融合贯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X”证书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院校借助1+X 证书制度试点,将“X”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专业与课程,打造“书证融通,课证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联合,确保证书实施落地。学生通过考取多个“X”证书,夯实基础,拓宽技能,强化融通,提升复合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四)依托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的“树旗、导航、定标、催化”作用,利用技能大赛平台,紧跟产业革命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技能,及时融入新工艺、新技术,通过赛教融合,以赛促学,实现教学过程与技能大赛、职业岗位工作工程相融。学生在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能够体验职业岗位工作场景,通过实际动手打磨产品或优化工艺流程,激发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职业意识,培育崇尚技艺、志业信道、精益求精于一体的工匠精神,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精神支柱和持久动力。

(五)引育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

高质量人才培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一般以“双证书”为准,认为拥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再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即为“双师型”教师。但是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实际需要来讲,“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双重能力通过技术经历、实践时间、证书形式等表现方式,反映了“双师型”的本质。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界定“双师型”教师素质指标,鼓励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加大培养培育力度,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可以加大高水平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或柔性引进,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工程技术人员等,实现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流动,双向互聘,优势互补,打造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六)发挥行企主体作用,实施全面质量评价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需要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科学的评价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和技能习得规律,改进终结性考核评价,建立多元多维全流程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发展,即多元参与、多维考核、全流程监测与评价。多元参与是校企双元主体以及引入第三方进行评价,发挥行业企业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多维考核是围绕复合型人才特征,从知识、技能、态度、职业素养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核;全流程是包含过程性监督与纠偏和终结性考核评价。评价过程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引入PDCA 循环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周而复始,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及时纠正不足之处和及时更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

五、结语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功能,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突破,多措并举,基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与提升,培育更多适应新经济社会需求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还需要政府引导,强化行业企业育人主体地位,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爱国氛围,发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技能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