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

2021-03-08耿田田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数字

耿田田 赵 哲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作为纪录片的新形式,微纪录片借助自身的特点和数字媒体的优势,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与喜爱。它在传播方面有着便捷化、平民化、碎片化与符合当下受众群体心理需求的特点;而在叙事上,其也与传统纪录片不同,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小处切入,以点概面,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让观众受到心灵上的启迪与鼓舞,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文章拟从传播特征与叙事美学两方面来分析微纪录片的特点,以便能使这种新的纪录片形式找到更佳的发展途径。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电影,其实就是纪录片。纪录片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用影像来捕捉真人真事,以期反映真实生活的本质,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同时也面对着碎片化的信息呈现形式,也就是处在了“微语境”之中。而伴随这些新媒体的产生,微纪录片也应运而生。微纪录片属于纪录片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有很多对纪录片的诠释方法都可以用在微纪录片上,也就是说它虽然被冠以“微”字,但也是名副其实的纪录片。不过,“微”字同时也决定了它与传统纪录片的最大不同之处:制作成本低;表现形式是短视频,播放时间不长;传播速度很快。

在探讨微纪录片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特征及叙事美学之前,有必要厘清两个区别。第一个是微纪录片与微视频的区别。微视频的概念外延范围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所有同时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播放时间短、拍摄器材不限、大众接受随意性等特点的一切短片形式的视频,这其中其实就涵盖了微纪录片,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微视频对于拍摄的内容、影像的个性化风格追求、拍摄的设备、画质等都没有硬性要求,同时,微视频内容是允许虚构的。而微纪录片则不然,在上述各个方面,它都有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内容不能虚构。因为微纪录片毕竟仍然是纪录片,有着自己的拍摄技巧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的制作要求与艺术追求,它不以传播信息、娱乐大众等功能为主要目的。第二个是微纪录片与微电影的区别。纪录片其实也是电影的一个门类,但二者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微电影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形态而不仅仅是影视视频”,它允许虚构,具有商业化的特质,而微纪录片则是纪实类的微电影。

微纪录片的数字媒体语境传播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和传统的传播方式正逐步被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形式所“挤占”,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纪录片的制作环境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包括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便捷化、拍摄设备与剪辑软件的低门槛化等)、制作费用低廉让纪录片的创作变得已不再是只有“科班”出身才能操作,使得观众这一受众群体能够因此有机会摆脱被动接受,而是参与制作,通过简短的影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于是,新媒体,尤其是数字媒体让微纪录片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微”载体,“简”表达

微纪录片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某种特定的途径对受众群体传播、宣扬制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传播的微纪录片毫无实际价值。数字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便捷,更符合当代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即能让受众用较短的时间,接受或享受一定密度和信息量的内容。作为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微纪录片,就完全符合这一特点。首先,它短小精悍,便于数字媒体广泛传播。传统的纪录片,内容都过于庞大、叙事较长、主题恢宏,往往与一部普通电影的时长差不多。微纪录片则打破了这一传统的约束,在选材上,善于从生活的微小点入手,以期管中窥豹、见微知著,将大主题打碎成小主题,切入点以小见大,更利于受众群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领悟、接受拍摄者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而镜头语言也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由于时间基本控制在5到20分钟之间,所以,可能拍摄时的影像素材很多,但剪辑成片之后,留下来的内容基本都是浓缩、凝练的,也就是说力求在短时间内通过镜头讲述丰富的内容,精炼、展现重点,剔除细枝末节是必须达到的效果;从片源质量上讲,空间占用不大,这也成为了微纪录片得以传播的一个主要特点。

其次,不丢失内涵,但在理解的难度上能够“俯下身子”。由于在数字媒体语境中进行传播,受众群体相当庞大,必将导致各种文化程度的观众充斥其中。微纪录片由于时间有限、拍摄门槛低、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即便表达的方式和主题“阳春白雪”,但也具有“草根”的特征——便于各类受众群体欣赏。同时,在叙述上节奏明快,主题鲜明,容易理解,这非常符合当代观众尤其是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取信息的受众群体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可以欣赏到密集的、轻松的、不乏心灵触动的内容。除此之外,形式也比较丰富多样化,比如旁白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与以往传统的纪录片不同,受时间的限制,微纪录片的配乐(背景音乐)往往较单一化,以此为衬托的旁白则采取更加本真、直白的本色叙述,这样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增强代入感。

数字化形式

微纪录片更具有数字媒体的特色。电影的创作与拍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当今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技术革新的速度之快,都让电影制作步入了新的时代,而这一影响也波及到了微纪录片的创作,让微纪录片的拍摄有了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三维视觉效果(3D)的运用、虚拟情景再现,甚至是制作成了动画片(如《二十四节气》),这些不但让微纪录片更能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观众的欣赏趣味,同时也使得微纪录片具有了数字化的素质,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呈现形式,都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同时,微纪录片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展现形式上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数字媒体的特色,除让普通人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八旬老人的圆梦之路》)外,微纪录片还将触角伸向科普知识(如《二十四节气》)、人文(如《景泰蓝——绽在指尖的火焰艺术》)、地理(如《赣鄱古镇——吴城》)和历史(如《城殇》)等,让微纪录片的内容与形式碎片化、视域更广。这一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数字媒体语境下观众心理发生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

碎片化、互动性、个性化

观众逐渐倾向于对信息的碎片化追求,也间接形成了微纪录片的特色。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过去那种具有宏大叙述方式和时间长度的纪录片,已经渐渐失去吸引力,人们追求的是“小”“快”“灵”,无论是阅读还是看电影,都希望能够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最大化的内容,比如通过数字媒体,用有限的时间去了解更多的内容,也就是信息碎片化,进而丰富化。人们欣赏某类文化产物也是通过所谓的“忙里偷闲”,这让创作者开始思考纪录片的创作如何能让当下大众快速接受,并通过网络等数字媒体传播开来,因而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可以说,是观众趣味的改变,间接让微纪录片有了有别于旧纪录片的表达方式。相关调查表明,“使用互联网观看纪录片的受众由于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对微纪录片的关注时间更加长”。同时,观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硬性供给的内容,对传播内容的主动创造性和参与性也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而逐步提升。制作微纪录片就恰恰满足了观众成为主角、讲述自己的人生、传达自己的态度的一种便捷的工具,用DV能拍摄,用手机也能拍摄,后期剪辑、配音、配乐等制作也有比较专业的软件APP支持,所以人人皆可行,这让微纪录片的受欢迎程度要远大于旧式的纪录片,甚至可以说燃起了许多人的创作欲望,进而促进了微纪录片的繁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微纪录片不需要什么创作规则的限制,因为就如前文所述,微纪录片也要追求一定的艺术性和真、善、美,并不是随便录一段生活情景就可称之为“微纪录”。基于以上看法,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微纪录片的传播要想有持续的发展,还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充分利用自身的镜头语言特点和对生活的切入角度,来保持自我的大众化的同时,又不失深度和广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特点,寻找自身的特色,不但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传播,还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提升自身的品味。其次,可以对受众群体进行细致分类,运用“分众传播”的理念,通过网络数据进行分析,选择不同的受众群体,为不同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的人群,提供不同内容和深度的微纪录片,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微纪录片的持续性发展,增强自身的特色和传播特点。

微纪录片在数字媒体语境中的叙事美学

微点切入

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质。传统纪录片多以宏观的、全知的视角展开叙述,在漫长的讲述中,事无巨细地将要纪录的内容逐一进行展示。而微纪录片则不同,它是以微点切入,无论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城殇》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但切入点并不宏大,而是针对这段历史中某一特定情境加以展现,以点带面,用碎片式内容拼成一个历史的缩影),还是对准普通人物,都能够做到通过叙述相关的细节事件,帮助观众在脑海中主动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借用拼图游戏来打比方,微纪录片的叙事就是按照内在的逻辑顺序,挑选出一块块事件拼图,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为观众拼出一整块大图中的某个局部,既可以通过分集来逐步完成整张图画,让观众最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也可以戛然而止,用留白的叙事手段,为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调动观众的能动性来完成叙事行为,自主勾勒出该微纪录片的“剩余部分”,如此足以调动观众的欣赏情趣。

简洁明快

微纪录片受传播途径和形式的制约,常以以一当十、直截了当为基本的叙事风格,也就是所谓的直奔主题。在几分钟内就将要讲述的内容讲清楚,使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必须采用节奏明快、开门见山的叙事手法来对主题加以展现,“大多数微纪录片不会用制造悬念的方式来引人入胜,而是直接叙事,让观众一目了然”。同时,景框(也就是镜头里的内容)必须用重点突出的镜头语言来传递画面内容,让人一目了然,即便采用蒙太奇手法,也是快速切换,绝不拖泥带水,任何一个与直接表达主题无关的旁枝末节,都会打散整个紧凑的叙事。比如2集微纪录片《从教一年》,拍摄过程历时2年,但是每一集却只有24分钟。同时,全片均无旁白,完全采用的是“纪实同期”结合对两名教师的采访来构筑人物的故事,用镜头讲述人物的经历,让主人公自己述说,通过剪辑,构成了一个流畅自然的叙事体系。

以小见大

微纪录片的另一个叙事特点就是深入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期通过“一滴水”来折射出“一个太阳”——这个时代的声音,或“以最微小、最平民的视角关注平凡人的伟大梦想”。比如片长约13分钟《始于生,止于故》,讲述的就是83岁老人张广义的故事,他患有疾病,却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梦想——经营一家修笔店,而他的修笔店也是北京市最后一家,迄今为止已经开了六十多年。老人张广义认为自己只要能坚持下去,这家店就不会关门。他用认真和执着的态度对待修笔这个手艺活儿,仍在坚持着。在看似平铺直叙的叙述中,一位普通老人的不屈于命运、认真生活、坚持信念的精神,折射出这个时代对所有人的呼唤。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易深入人心,令人动容。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正依靠自身的这些新特征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具体来看,首先,传统纪录片通常篇幅冗长、结构繁复且主题恢弘,而且由于内容庞大,导致其传输起来相对困难,而微纪录片短小精悍、内容简洁凝练、主题鲜明的特点,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便于数字媒体的广泛传播,也更符合当代通过数字媒体来获取信息的受众群体的需求;其次,受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影响,微纪录片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还是展现形式,都更加具有数字媒体的特色,在“时间碎片化”成为一种常态的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内容也趋于碎片化和个性化,且更具有互动性。而从叙事视角来看,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中常见的宏观、全知视角,微纪录片更具其自身独有的特质,它从微点切入,且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奔主题,让观众对其想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微纪录片还有一个叙事特点是以小见大,即以最微小、最平民的视角来关注平凡人的梦想,它更关注的是身边的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更容易使大众从中与微纪录片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新形态,微纪录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与创作难易程度上,都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新特征,它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审美与情感需求,也必将为纪录片开辟出一条更具有生命力的道路。随着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制作团队、独立制作人都开始创制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发展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更应不懈地追求质量和内容的真实性,从而推动微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数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