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舞蹈艺术提升云南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2021-03-08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云南舞蹈

李 玲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舞蹈作为文化母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也反映了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高质量的舞蹈艺术创作能够营造出高质量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舞蹈作品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文化群体的民族历史、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及民族精神等诸多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特征。云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富足,并享有“歌舞的海洋”美誉的省份,在建设文化强省以及提升云南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可以发挥出其独有的功能价值和作用。当前,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新时期云南舞蹈艺术创作应继续以传承和发扬云南各民族文化为己任,创作者们应秉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抓住历史机遇,更加深入挖掘云南各民族的舞蹈文化资源。从而创作出更高质量的独具云南气质的舞蹈作品,开创云南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新局面,为提升云南文化软实力、打造高质量旅游文化大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云南的区位优势给云南创造了两大丰富资源:独特的生态文明和多元民族文化。这两种资源为云南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云南的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记忆。很多民族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字,其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等都是通过歌舞或祭祀活动等得以保存和传承,舞蹈成为许多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因此,舞蹈艺术在云南文化软实力提升进程中有更为特殊的作用。如何创作出以传承和发扬云南民族文化为导向的、与时俱进且具有鲜明的云南气质、高质量的舞蹈艺术作品来助力云南文化软实力提升,还有待广大舞蹈文艺工作者们去不断追寻和探索。

云南舞蹈创作的新契机

云南发展有“三个定位”。近年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以促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大目标实现。云南省委省政府更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云南要“发展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发展八大重点产业中的“旅游文化”产业。因此,发展高质量的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是云南实现文化赋能的迫切需求。这些发展和建设的目标都要求云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气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云南民族文化导向下舞蹈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秉持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有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从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文化自觉强调身处某一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判断力。换而言之,对云南本土的舞蹈创作者们来说,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随意摒弃自身文化资源、顾左右而言他。舞蹈创作者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有对云南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环境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发展变化了的文化也有新理解,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创作出与新环境、新时代相适应的舞蹈作品。

坚定文化自信

对云南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云南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自知之明”,才能沉稳有底气。只有长期置身于云南各民族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与文化群体内,通过持之以恒地观察、研究、学习、思考,才能累积到属于创作者自身的关于民族文化架构和知识库。在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尊重、理解和欣赏民族文化。在时代与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云南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会与外来文化产生交流、冲击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创作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自身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受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文化会通过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但从本质上来说,文化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反映的是某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特定地域中生活的民族艺术瑰宝。这种用肢体姿势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因此,在欣赏、尊重其他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创作者应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才能找准自身定位,创作出更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艺术作品。

保护原生态舞蹈文化资源,打造云南符号

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身体表征,是人的精神肖像。云南各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民族迁徙、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等活动后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民族财富,云南二十六个民族,代表二十六种不同的文化。长期以来,这二十六种文化在云南的土地上和谐共生,完美诠释了“和而不同”。如何通过舞蹈艺术创作来承载和发扬这二十六种文化,编创者们必须扎根云南,让舞蹈艺术创作的根从云南民族文化土壤中滋生而发,生长出来的才是带着云南气息的、具有云南气质的舞蹈作品。这种文化的印迹就是云南的符号,是不可替代的。譬如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经过杨丽萍提炼创作后打造成了云南专属的民族文化符号,和云南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体。实际上,云南哈尼族棕扇、景颇族刀舞、傈僳族阿尺木瓜、彝族烟盒及基诺族大鼓舞等等都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有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语汇、肢体语言、律动和舞蹈结构。这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元素及其文化内涵的舞蹈是无法替代的云南符号,还有待舞蹈艺术从业者们不断地去挖掘、整理和创造,就像孔雀舞一样打造成广为人知的云南符号。

引领受众审美,提高社会整体欣赏水平

好的舞蹈作品除了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还会带给观众精神的洗礼,也能陶冶情操,甚至激励和鼓舞观众。不好的作品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让人有愉悦的观感,反而给人造成困惑和不解,更别说在精神与价值观念上引导观众。

舞蹈作品的受众有多个层级,从专业背景来划分,可分为专业内观众和非专业内观众,非专业内人又可分为与作品同文化群体和非同文化群体。对于专业人群来说,观看某一个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借鉴、甄别的过程,这类人群具备不同程度的艺术审美能力,对作品有着自身专业的解读和认识以及艺术水准、精神内涵等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对同文化群体的受众来说,对舞蹈作品最核心的要求是“文化认同”,如果一个舞蹈作品没有得到同文化群体的承认,没有让同文化群体受众找到归属感,这个作品可能是一个已经被异化了的创作,其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

对非同文化群体的受众来说,观看一个舞蹈作品就是一次全新的认知,在没有任何信息储备的情况下,对舞蹈的第一眼观感就是非同文化群体获取信息的窗口,舞蹈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舞台美术、音乐服饰、舞蹈语言、结构、韵味等,都对观众的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舞蹈创作不可能脱离受众,因为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编创者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云南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出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创作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促进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用舞蹈创作的形式对外展示传播云南民族独有的民族风貌以及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深厚价值,让隐藏在云南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记载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都活起来。传统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记忆,也会深刻地影响当下和未来。在进行舞蹈创作的过程中,编创者必须承担起引领受众审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发挥出舞蹈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功能。

舞蹈艺术促进社会文化生活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策略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加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影响力的学术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是传承、保护、发扬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场所。师生通过日常教学、学术交流、创作展演等多种形式,把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融合到学科发展建设中,从而对云南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保护、研究与传播。高校的教育传承学术性、专业性、延续性较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学科交叉更为云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专业舞蹈人才,是社会各界舞蹈专业人才的输出机构。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利用办学经验和资源,努力探寻民族舞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建设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不断完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配备,搭建各类高水平科研、学术交流平台。为云南民族舞蹈领域输送出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兼备的高级专门舞蹈人才。积极推进高校与地方文艺团体、文化馆等文化机构的校地合作,建立长期、良性的互助合作模式,通过设立实践合作基地、采风基地等方式,丰富高校舞蹈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建设改革与实践。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对促进地方舞蹈事业地发展,提升舞蹈创作的艺术水准等有积极作用。

优化舞蹈创作环境

舞蹈创作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管部门积极调整思路,予以政策和经济上的引导和扶持,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在积极落实具体政策,云南各地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都在主动创造各类平台和机会,积极鼓励和支持舞蹈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开展创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舞蹈艺术创作环境,对促进云南舞蹈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整体来看,高水平、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舞蹈创作还比较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机制和监督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没有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公平公正、权威、专业性强、有强大竞争力的舞蹈艺术创作竞争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将刺激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

二是舞蹈艺术创作与大众的脱节,普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不高,舞蹈作品受众面小,少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舞蹈艺术发展出现内在动力不足,发展疲软的现象。

三是高水平舞蹈专业人才的匮乏。受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的影响,省内高水平舞蹈编创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对云南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逐步改善和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观和客观问题,才能实现云南舞蹈艺术创作环境的整体优化,才能推动云南舞蹈艺术创作事业在新时期的飞速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参与

加快文化广场、舞蹈文化博物馆、剧场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地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结合地区实际,编创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民族民间舞蹈,并将舞蹈融入社区服务建设中,作为当地特色加以推广,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以乡镇为单位建设特色舞蹈文化广场或舞蹈文化博物馆等场所,供当地人民群众节日演出或日常文化生活所用,也用作外地学者或游客研究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场所。加快县、市级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为专业文艺团体和普通群众配备设施相对完善的、具有现代化功能的专业表演剧场,促进舞蹈事业发展,让普通百姓随时“看得见,看得起”舞蹈,增强普通群众对舞蹈艺术、舞台的认识和了解,促进舞蹈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关联性,以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全民共同构建文化软实力,让舞蹈艺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加强舞蹈艺术创作交流与对话

积极筹办参与国内外舞蹈赛事,加强与高层次舞蹈艺术创作交流与对话,提升云南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运营与推广水平。云南是一个民族舞蹈的“聚宝盆”,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类舞蹈赛事等形式,主动“迎进来、走出去”,努力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看到“聚宝盆”里的宝藏,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各民族的舞蹈。同时,加强与国家级、世界级高层次舞蹈作品的交流与对话,学习他人艺术创作的新理念、新手法、新思维,并引用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舞蹈创作水准,加强舞蹈作品的运营与推广水平,让云南的民族民间舞蹈走向更高、更广的舞台。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云南舞蹈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