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大学生下乡创业路径探究
——基于福州乡村创新创造创业环境调研结果

2021-03-08詹兰芳吴蕴君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福州市大学生

詹兰芳,吴蕴君

(1.福建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福建福州 350012;2.福建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0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三农工作推到了全新高度。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人才振兴是核心[1]。高校作为人才的发源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创新创造创业等方式,盘活乡村沉睡资源,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具备多重发展优势,是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本文在广泛阅读文献与网络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福州4所高校600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与连江、永泰、闽清三个县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调研认真分析福州乡村创新创造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推动大学生下乡创业的有效路径,提高人才下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为福州市乡村振兴略尽绵薄之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大学生下乡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

许多国家在迈向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实施过类似乡村振兴的战略,其中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典型代表。“一村一品”运动不是简单的产品再生产,而是以人才为核心,以培育乡土特色产业为主要方向的创新型发展运动[2]。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离开产业,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而人才是将乡村资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核心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现乡村振兴,破解人才瓶颈是关键。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具备前沿的发展理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是极具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群体[3]。推动大学生下乡,有利于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利用“互联网+”、“旅游+”等模式,创新产业模式,延伸产业价值,促进三产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的必然途径

绿水青山是生态宜居的质量保证,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技术得到较大提高,但受到资金、环保技术、小农经济模式等因素限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仍较为严重,其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的污染最为典型[4]。面源污染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空气恶臭等问题,不仅降低乡村的环境质量,更影响乡村的生态体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杰出青年,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强烈的环保意识,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践行者。推动大学生下乡,有利于广泛传播环保知识与技能,帮助农民建立初级环保体系,美化乡村环境质量;有利于转变农村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立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体系,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有利于“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型发展理念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延伸乡村产业价值,打造乡村绿色经济,达到生态宜居的基本要求。

(三)激发乡村文创潜力,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村精神风貌怎么样。实现乡村振兴,物质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核心。只有通过文化振兴,才能使当地农民产生改变的美好愿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舒曼(Schumann)[5]认为,每个乡村都拥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但这种内在潜能需要外来催化剂的激发。大学生作为极具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群体,是挖掘乡村产业特色和文创潜力的最佳潜在人选,也是激发乡村自我发展潜能的有效催化剂。大学生下乡,通过创新创造创业等方式,打造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地方文创产业,将新时代、新文化、新思想融入到乡村的经济建设中,激发乡村自我发展潜能,实现乡村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双丰收。

(四)打造乡村返乡引力,实现“生活富裕”的必然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超过1亿人[6]。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随之衍生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加大了乡村治理的难度。要振兴乡村,劳动力返乡回流是基础,提高农村收入水平是关键。大学生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推动大学生下乡创业,有利于将现代化经营理念与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与收入,是打造返乡引力,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最佳潜在人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州“三创”发展现状

(一)福州乡村开展“三创”的资源条件

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在助推大学生下乡创业方面,具备三大资源优势。一是具备品质优良的生态资源。2019年福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25%,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一直以来,福州市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管,生态治理时刻在路上,2018年福州入选中国“海绵城市”之一,获评“全国恶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9年福州正式成为“中国气候生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位列全国第八。二是具备丰富多样的海港资源。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陆地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沿线多良港与岛屿,其中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福州港更是具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双重优势。此外,福州具备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水产珍品,其中淡水鱼类约120种、海洋鱼类达500多种,是国内乃至东南亚重要的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三是具备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福州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拥有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具备闽剧、评话、十番等富含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福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诱人的饮食文化与传统工艺更是旅游城市的有力助推,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

(二)福州乡村开展“三创”的政策环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省政府一直致力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福建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并发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十二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福州市政府在国家与省政府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布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省政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十五条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市场准入、社会保障、政府支持与补贴、金融服务、税收支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福州市水产、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竹木、畜牧、食用菌七大特色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兴村强县”运动,以“一县一业”为目标,积极推进乡村“一村一品”、“农+超”改造等运动。目前连江县、永泰县等地已建立村级股份合作社、返乡创业服务中心、乡村重点工作攻坚作战指挥平台等,为大学生下乡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政策支持。

(三)福州市乡村“三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政策推力不足,创新创造成果输出受限

近年来,从国家到福州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虽然审核程序有所减少,但各项政策需要多部门配合,在实际操作环节,仍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创业资金方面。虽然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但受到乡镇财政与金融体系的限制,各地区补贴的申请程序与支持力度差异较大,且随着创业风险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办理创业贷款的积极性不断降低。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根据调查统计,只有约1.55%的大学生表示对创业政策非常了解,而约52.6%表示不了解。目前相关政策宣传多以政府网络公告的方式进行,高校并未开展针对性的政策解读,且政府公告较为零散,增加政策精准识别的难度,不利于大学生开展系统性的政策解读,特别是对地方政策的学习,阻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想法向创业行动的转换过程。三是后期保障方面。根据调查,福州市目前创业相关的支持政策多集中在创业前期,而对于中期与后期的个人保障问题涉及甚少。根据调查结果,除了创业资金与运营管理,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个人社会保障与子女教育也是他们现阶段最为担忧的问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忧日趋严重。

2.乡村优质创业项目较少,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从项目创新性、创造性、三产融合度等方面综合分析,目前,福州乡村优质创业项目仍然较少,乡村产业发展受限。首先,创业项目创新性不足。根据调查结果,福州市大学生下乡创业以生存型为主,且多为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业与个体零售业,产业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其次,较少创造性开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产业链意识,但基本只延伸到简单加工环节,对于产品技术研发、地区特色挖掘等方面较少涉及,还处于要素型投入阶段,缺乏创造性开拓,农业信息化、技术化、良种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受限,截至2020年,福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仅占全国总数的0.17%。再次,三产融合不足。目前乡村创业项目主要涉及“一产”的规模化、“二产”的深度加工、“三产”的服务增收,三产分散性较高,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实现互利共赢。

3.受社会偏见影响,大学生下乡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反馈,约59.73%的大学生不愿意下乡就业,约50.97%的大学生及其家人对下乡就业这一行为存在较大的社会偏见。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离开了农业农村,城市就是无根之木。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壁垒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偏见,“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7]。这类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及其家人的思考,成为大学生下乡的巨大障碍。大学生下乡创业,除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来应对创业风险,还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内心来克服“读书无用”“农村无发展”等社会偏见,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下乡的积极性。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大学生下乡创业的路径探索

(一)科学引导,增强下乡外部推力

1.完善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解决下乡后顾之忧

大学生下乡创业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地方政府要根据乡村发展实际,针对性的给予政策倾斜。对于贫困地区,要加大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要协调各类融资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应开设乡村创业政策宣传专栏,同时携手高校,做好大学生政策宣传与创业指引工作。此外,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在基础服务方面,帮助创业者解决医保、社保、落户、子女教育等问题。在技术支持方面,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创业者服务联盟,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引导、经验交流等服务。在后期保障方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纳入基层工作经历,在村官选拔、政府部门选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2.增设乡村科研基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设乡村科研基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农业产业体系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科教兴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院校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主要实施者和引导者,是“以研促产”“以研促学”的责任单元,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杰出农科青年的重大使命。目前,福州市大部分农业科学研究在校内基地进行,较少设置乡村科研基地,不利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设置乡村科研基地,开展针对性的产学研研究,有利于构建以乡村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校地合作机制,达到“培产”“育人”的双重效果。此外,通过“政校”合作,建立以乡村科研基地为抓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依托的区域发展联盟,通过科学研究与区域合作,打造大型区域产业链,实现区域间要素互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乡村资源比较优势。

3.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为下乡创业提供持续性智力支持

深化高等院校农林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鼓励农科类高校根据乡村发展实际,实施农业科学特招生计划,实行特招生“3+3”培养模式,支持鼓励全国优质生源报考,并给予学费减免、生活补偿等政策优惠。其中,特招生教育分两个阶段,前3年,通过校内学习,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后3年,深入乡村科研基地,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乡村创业者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提高农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3+3”培养模式体现了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在强化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保障。

(二)精准对接,增强下乡内生引力

1.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原先理论必修课的基础上,添加创业实训与创业实践选修课。其中,创业实训课在校内完成,通过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实训推演、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岗位设置原则、资金运行规律等,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弥补目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缺实操、偏理论等问题。而对于创业实践课,则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实习实训创业基地等平台,实现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部分创业过程并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业思维、组织协调、市场洞察等各项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发挥高校思政魅力,激发学生浓浓乡情

乡情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下乡创业的有力助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魅力,激发大学生浓浓乡情要把握三大要点。首先,要以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为精神引领,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适时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辩论等形式,唤醒大学生心中浓浓乡愁,激发大学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其次,利用重大庆典、传统节假日、各类主题教育等契机,以创新型乡村为目的地,带领大学生领略美丽乡村,通过参观与咨询,了解乡村产业现状与发展历程,感受创新创业给乡村带来的蜕变,为大学生营造乡村“创业美”的体验。再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农科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构思、书写、执行、竞赛等过程,在获得初步创业体验的同时,激起下乡创业的澎湃热血。

3.优化宣传与指导路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及各类高校均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与地域性,不利于大学生的准确识别。对此,高校创新创业部门应派遣专员时时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更新、整理与解读工作,并根据处理结果,做好创新创业部门网站的政策索引工作。此外,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即时高效的政策咨询与创业指导服务,并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与引导,充分发挥高校在政策指引、创业指导等方面优势,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猜你喜欢

福州市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教育,是一种成全——福州市宁化小学“成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念挚友
——为悼念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福州市老促会原副会长高伯英同志而作
土地统一登记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