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从彦受学杨时考

2021-03-08陈利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龟山政和程颐

陈利华

(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在宋明理学发展的过程中,递相授受的杨时、罗从彦因为学术传承上的密切关系而被分别尊称为“道南第一家”和“道南第二家”。二人既是同郡(即宋代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朋友圈中渊源深厚的著名师徒,同时又是先后受学于理学家程颐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向学佳话。然而,有关罗从彦结缘杨时并致力追随于杨时的求学经历,却在诸多典籍中出现语焉不详,甚至相互矛盾的记载,令人往往断章取义,莫衷一是。那么,事实上罗从彦正式受学杨时的具体时间究竟始于何时?二人之间复杂多磨的师徒之缘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实现?本文力求依据相关典籍,在综合考证杨时、罗从彦以及与之相关人物生平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条罗从彦向学不辍的清晰脉络。

一、吴仪、杨时与罗从彦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罗从彦刚刚出生。他的衣钵接传之师、年轻的将乐学子杨时正依据“庆历兴学”(1043-1045)和“熙宁兴学”(1069-1079)的相关规定,在南剑州州学(址于南剑州州治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西山)完成了“至少300日学业”后,被地方官推举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第二年考试成绩下来,杨时因为落选而被补为太学生,只能回乡等待三年后的再一次科考。而就在这前后两次的备考期间,杨时便和卜居在剑浦城东藏春峡的著名隐士吴仪结成了志趣相投的忘年之交,往来频繁。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为吴仪所撰写的《吴国华墓志铭》中看到明确记载:“少得从审律游最厚。先生不予鄙,进而友之。今其亡也,以铭嘱予。何可辞?乃序焉铭之。”[1]而详细记录当地风土旧事的(民国)《南平县志》,对此也有相应记载:“吴仪,字国华。父辅,以学起家,居官历著循声,仪其次子也。学问该博,模范端严。本州人士,常以经明行修举。仪恐占解名,恳避不就。性不乐仕宦,卜居于城东之藏春峡,备亭馆诸胜,以山水自娱。偕从弟熙啸傲其中。与杨时、陈瓘、黄裳为友。时为题其钓台咏归堂。各咏藏春峡诗以赠之,见艺文志。”[2]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声名鹊起的藏春峡又一次机缘巧合地迎来了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名士,此即后来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剑浦学子罗从彦。当时,年仅13岁的罗从彦拜投吴仪门下后,就开始潜心向学,书写了他与吴仪、与杨时以及与理学的一段不解之缘:“吴仪,……与杨时、陈瓘、黄裳为友。……罗从彦尝从之游。学者称藏春先生,后祀乡贤。”[2]“吴仪……清修力学,荣利不入于心。渔钓橘溪上,超然自适。时或行歌于松蹊竹疃,人莫窥其际,大为杨时所重。时尝题其钓台及咏归堂,罗从彦尝师事之。”[3]

在这所举文字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两个基础事实:第一,作为杨时最中意的衣钵亲传弟子,罗从彦最初是先从学于和杨时关系密切的本乡名贤吴仪,然后才拜师杨时的;第二,吴仪和杨时两位密友不仅共同培养出了著名的理学传人罗从彦,而且还在促使罗从彦走上治学生涯的行动中,各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那么,吴、杨二人这个彼此接续的授学活动,又是怎么进行的呢?一些较为学者熟知的文献记载道: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延平有吴仪,字国华,以穷经为学,先生师之。崇宁初(1102),见龟山于将乐,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枉过一生矣!”[4]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1112),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5]

政和二年(1112)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时公年六十[6]。

依照这些史料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发现,罗从彦第一次拜师杨时的具体时间,一是被定格在了崇宁初年(1102)他31岁时(地点在将乐),二是被定格在了政和二年(1112)他41岁时(地点在萧山),其前后竟然整整相差了十年!对此,早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当编撰《宋元学案》的黄宗羲辞世后,其子黄百家在对其所编纂的文稿进行继续加工时,就针对这个显而易见的重大差异做出了“百家谨案”式的明确说明:

《豫章年谱》谓政和二年壬辰(1112),先生四十一岁,龟山为萧山令,先生始从受学。《宋史》亦云:龟山为萧山令时,先生徒步往学焉,龟山熟察之,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弟子千余人,无及先生者。谨考《龟山全集》,丁亥(1107)知余杭,壬辰(1112)知萧山,相去六年。而《余杭所闻》已有豫章之问答,则其从学非始于萧山明矣。豫章之见伊川,在见龟山之后。伊川卒于丁亥(1107)。若见龟山始于壬辰(1112),则伊川之卒已六年矣,又何从见之乎?先君子别有《豫章年谱订正》[4]。

这里“豫章之见伊川,在见龟山之后。伊川卒于丁亥。若见龟山始于壬辰,则伊川之卒已六年矣,又何从见之乎?”的犀利质询,已让我们清醒意识到,如果我们赞同罗从彦“始受学于杨时”的时间是政和二年(1112)的话,那么,那个众所周知的罗从彦拜师杨时之后又被杨时推荐北上问学程颐的事情,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个罗从彦“始受学于杨时”的政和二年(1112)距离程颐去世的大观元年(1107),早已时隔六年、物是人非了。因此,有关政和二年(1112)罗从彦徒步前往萧山求学杨时的事实,一定只能是罗从彦数次受业于杨时的其中一次,而绝不是罗从彦受业于杨时的开始。那么,罗从彦第一次受业于杨时的具体时间,又会是在崇宁初期的1102年吗?

二、陈渊、杨时与罗从彦

就罗从彦一生交往的人际图谱观察,在其朋友圈中最重要、最出名的人物,除了为师的吴仪、杨时和程颐;为徒的李侗、朱松之外,还有为友的陈渊、廖衙等等。他们虽然都在罗从彦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要想清晰勾勒出罗从彦拜师杨时的活动轨迹,却还是特别不能离开既与杨时关系密切同时又与罗从彦关系密切的沙县名人、杨时之婿陈渊。他与杨、罗二人的重要关联表现在:

先生(陈渊)幼颖悟,异常儿,得闻家学。十有八岁,首领乡荐,名声藉甚,顾慊然以所学不在是。闻杨文靖(杨时)得伊洛之传,上书执弟子礼,以伊尹之所觉、周公之所思、孔子之所贯、颜子之所乐请益焉。文靖得书,以为深识圣贤旨趣,遂以子妻之。先生与邑人罗仲素为同门友,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常诣仲素,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4]

默堂陈几叟(陈渊)与先生(罗从彦)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7]。

文中提到的“情好尤密”的陈渊与罗从彦,是一对都以杨时为师、并有着几近四十年可贵友谊的同门学友,二人之所以结交尤好的关键缘由,应该和吴仪、杨时和陈瓘(陈渊的叔叔)有关。对此,延平《南山吴氏宗谱》就记载说:四公君讳仪,字国华,……既又卜居城东,离城一里许。得一幽谷,名曰“藏春峡”。中为一堂,名“咏归堂”。堂之下蔬果数畦,有亭曰“老圃”。又为茅亭二所,南植梅数株,曰“暗香”;北植紫竹数竿,曰“虚心”。其南有石窦,可容数人,曰“容照岩”。今水东天妃宫后统而名藏春峡。又阛阓(街市)有楼曰“市隐”,有阁曰“清宁”,无非先生晦迹徜徉之所。一时名公如龟山(杨时)、了斋(陈瓘)皆有吟咏。……[8]

可以想象,那个徜徉着诸多郡县名人的剑浦藏春峡,不仅联结起了以吴仪为中心的广大朋友圈,而且还让圈内的罗从彦,可以藉由恩师吴仪而顺利认识本州名人杨时、陈瓘以及陈瓘的侄儿陈渊。其与陈渊结识的具体时间,似乎应该早于崇宁初期的1102-1103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二人那段“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必将无从谈起。因为,对于64岁就已去世的罗从彦(1072-1135)来说,他要能够做到抠衣侍席、尽心奉侍杨时20余年并与陈渊保持长达将近40年的亲密友情,是必须、必定、也必然要在崇宁初年(1102)之前就结识并交好于陈渊的。而能够证明该推断的重要材料,竟然就珍藏在罗从彦五世孙罗良佐初修的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的《罗氏宗谱》中。据谱载,罗从彦成年后,曾有一段比较长的居家时光,直到绍圣三年(1096)十月生子敦叙。两年后的元符元年(1098)七月,罗从彦因母亲去世而在家守孝;次年十月,罗从彦的父亲也不幸过世。因此罗从彦的孝期,就从元符元年(1098)七月一直延续到了崇宁元年(1102)一月(三年孝期实为二十七月计),前后长达四年。四年后,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刚刚结束孝期不久的罗从彦,是绝不可能于崇宁二年(1103)就接受了同为杨时门生及亲眷的陈渊(杨时女婿)和廖仲辰(杨时侄婿)的热情邀请,前往沙县西郊讲学并寄居于沙县洞天岩,前后将近十年。而一个与其非亲非故的陈渊,当然也更不可能为了安顿罗从彦,会陆续在沙县洞天岩的山麓中兴建颜乐亭、寄傲轩、濯缨亭和静亭等建筑,留下他与罗从彦彼此唱和的众多诗文佳话。

同情同理,也正是因为孝期在身,勤奋向学的罗从彦就算知道元符三年(1100)杨时正好被诬罢官,在将乐含云寺讲学,他也不大可能含孝前往将乐拜师求学。而紧接着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重新被起用的杨时被暂时派任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丞。同年三月,当沙县陈渊开始前往建阳投书问学时,依旧孝期未到的罗从彦,也还是不大可能前往建阳拜师。因此,只有孝期结束后的崇宁初年(1102),才最有可能是罗从彦正式拜师杨时的开始。

据《杨时年谱》记载,杨时自建中靖国元年(1101)冬天从建阳返回将乐后,一直到崇宁元年(1102)九月才启程奔赴鄱阳湖,同年十二月到任荆州教授。在此期间,至崇宁元年(1102)一月就已服孝期满的罗从彦正好可以在“崇宁初(1102)”前往将乐受教于杨时,成为与陈渊一样的杨时门生。只是,这一时间的正式拜师,却并不是罗从彦与杨时会面的第一次。

曾经详细考订并重修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年谱的南平训导毛念恃,虽然在《豫章罗先生年谱》中依样抄录了“(政和)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的他书说法,但却在他所整理的《豫章罗先生年谱·豫章罗先生事实》中,记录了一个罗从彦初师吴仪、后又面见杨时的具体过程:

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坚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吴公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7]

这里“初从审律吴公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的简要叙述,明确告诉我们一个“罗从彦是从吴仪那里知晓杨时获得程氏的伊洛之学后,才在吴仪的推荐下前往将乐问学”的重要事实。我们只需依照这个事实,加上对《杨时年谱》、《豫章罗先生年谱·豫章罗先生事实》、杨时《与吴国华书》、延平南山《吴氏族谱·吴仪行状》的逻辑梳理,就可大略推断出杨时和罗从彦最有可能发生交集的第一个时间段,其实并不是有着明确记载的崇宁初年(1102),而是杨时因为遭父丧而再次解官回乡居制的元祐五年十月至元祐八年正月(1090.10-1093.1)。这重要的为期三年(以二十七月计)的守孝时间,不仅让居制在家的杨时可以经常与吴仪书信往来,而且还可以让基本倾向于道学的吴仪,自然而然地想要把自己已经学成的得意门生罗从彦(罗从彦元丰七年13岁时拜师吴仪,此时正好20出头),推荐给自己这个已经获得道学正传的忘年之友杨时,并进一步引发罗从彦“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的强烈热情。

三、程颐、杨时与罗从彦

毛念恃在考订《豫章罗先生年谱·豫章罗先生事实》时,不仅告诉我们“罗从彦是在吴仪推荐下才得以拜见杨时”的重要事实,而且还延续了元明清以来的各家之言,指出这场发生在罗从彦与杨时之间的学术碰撞和师生缘分,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磨合到位的:

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龟山倡道东南,从游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先生一人而已。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爻,龟山云:“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遂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年,尽得不传之秘,为编《龟山语录三卷》[7]。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延平有吴仪,字国华,以穷经为学,先生师之。崇宁初(1102-1103),见龟山于将乐,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枉过一生矣!”(云濠案:先生师事龟山,而李文靖又师先生。陈直斋曰:“此所谓南剑三先生者也。”)尝与龟山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先生即鬻田裹粮,往洛见伊川,归而从龟山者久之[4]。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1112),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5]。

这里所列的每一家所撰的每一个字里行间,虽然对于罗从彦第一次面见杨时的时间和罗从彦拜师杨时的时间各有不同看法,但都概无例外地认可:罗从彦在“归而从龟山学”之前,还有一个“至洛见伊川(程颐)”的重要经历。其之所以“鬻田杖藜”远赴河南洛阳求证于程颐,则是他的学术怀疑精神和求知精神使然——当时,初见杨时之后已然眼界大开的罗从彦不仅想知道,这些令人初学三日就汗惊浃背的高深学问,到底是出自怎样的高人之手;而且他还更想知道,对于这些高深学问的掌握,究竟还有没有更深更广的接受空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对罗从彦不惜倾尽家财、鬻田杖藜的求学动机做出清醒认识,而只是单纯因为大观元年(1107)程颐已经去世,就简单地把罗从彦初次拜师杨时的时间从政和二年(1112)推前至崇宁初年(1102),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享有“奧学清节”盛誉的罗从彦之所以最终决定正式拜师杨时,一是因为有了千里问学,“闻之龟山(杨时)具是矣”的亲身验证;二是因为有了大儒之师程颐“再从龟山游”的殷切嘱托。那么,这个让罗从彦决定“问学程颐”的具体时间,又会是在什么时候呢?

一首大约崇宁四年(1105)在沙县写就的罗从彦《濯缨亭用陈默堂韵》,似乎让我们在岁月苍茫的云遮雾罩中,看到了一抹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实:“十载犹缁京洛尘,归欤那复厕朝绅。君今谈笑青油幕,我但巍峨乌角巾。”[2]此处的“十载犹缁京洛尘”,说的应该就是发生在十年前的洛阳问学之事。而此事,恰恰佐证了罗从彦先见杨时、后见伊川(程颐)、复又再见杨时的求学缘由。对此,罗从彦的好友、同时也是杨时之婿的陈渊陈默堂先生,也在一首写给罗从彦的《题罗仲素颜乐亭》诗作中做了再次说明:“箪瓢陋巷堪游衍,富贵浮云任往还。更续洛川求所学,会传余论落人间。”[6]这一连串铺展而来的文字记述,让我们对于罗从彦初次拜会杨时,而后便“鬻田杖藜”远赴河南洛阳求证程颐再到正式拜师杨时的具体过程,有了可以基本还原的清晰勾画:

元祐七年(1092)左右,21岁的罗从彦在吴仪的推荐下,第一次在将乐礼见了居家守制的杨时,并跟随着杨时试读了一段时间。此间,首次接触河洛之学的罗从彦不仅眼界大开,而且还得到了杨时师出程颐、求学洛阳的珍贵讯息。于是,有着强烈进取精神的罗从彦当即决定回家变卖田产,北上求学。

元祐八年(1093)正月,从吉赴调的杨时约同好友游酢一起北上,于四月底左右到达洛阳,在机缘巧合之中书写了一段“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千古佳话。紧接着的元祐八年(1093)下半年,22岁的年轻学子罗从彦,也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程颐面前,潜心求教。

绍圣元年(1094),饱受教益的罗从彦在程颐“反覆以告”的情况下,最终拜别程颐,并带着程颐“吾道复南矣”的重大期待,决定正式回乡拜师杨时。只可惜,因为某些具体原因,也因为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罗从彦竟与杨时错失面见整整七年——绍圣元年(1094)秋冬时节,罗从彦拜别程颐回到家乡时,杨时却已前往浏阳出任知县。绍圣二年(1095)至绍圣三年(1096)十月,罗从彦奉命居家结婚生子。绍圣五年(1098)七月至崇宁元年(1102)一月,罗从彦又在家守父母孝四年。直到同年杨时再一次回返将乐时,终于服孝期满的罗从彦受邀前往沙县讲学谋生,并于“崇宁初(1102)”前往将乐正式拜师,这才开启了他日后见诸记载的、一次又一次追随杨时的不懈历程:

一是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杨时任余杭知县,罗从彦前往求学,时年36岁。《龟山语录》之《余杭所闻》第37、41、43、44、45、50、52条分别记载了众多罗从彦问询杨时以及杨时回复给罗从彦的答疑内容,其中就有:“语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闭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之句[1]。

二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杨时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敦宗院宗子博士,是年七月至十月,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0岁。

三是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杨时赴浙江萧山任知县,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1岁。《龟山语录》之《萧山所闻》篇首就有注云:“徽宗政和二年壬辰五月,自沙县来,至八月去。”[1]说的正是罗从彦从沙县(这时罗从彦仍在沙县讲学)前往萧山问学杨时之事。随后的政和三年(1113),罗从彦应乡绅之邀回到剑浦县,在罗源里(今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的南斋书院授徒讲学。政和六年(1116),接受本乡学子李侗的求学。

四是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杨时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无锡、镇江一带)任提点均州明道观,罗从彦前往受学,时年46岁。对于此次问学,罗从彦曾留下一段非常详细的行踪说明:“政和岁在丁酉(1117),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唯春秋传未之获睹也。宣和之初(1119-1125),自辇下趋郏鄏,门人尹焞,出以授予,退而考合于经,验之以心,而参之以古今之学,盖其所得者十五六。”[2]

由此算来,罗从彦从21岁(1092)第一次面见杨时,22岁(1093)“鬻田杖藜”问学程颐,24岁(1095)回乡“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5],到31岁(1102)正式拜师杨时,“间谒时(杨时)将(将乐)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5]再到50岁之后(1119-1125)“参之以古今之学”而获得杨时“道学正传”,前后正好“抠衣侍席二十余年”[7]。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综合历代典籍以及罗从彦与其师友、亲朋的活动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很好梳理出一条“罗从彦先师吴仪、荐见杨时、再师程颐、最后才正式拜师杨时”的清晰脉络。其一生之与吴仪、杨时、程颐的师生关系,正如《藏春峡》所描述的那般隽永深厚:龟山(杨时)励志雪深尺,南归不倦持正宗。雅与兄弟(吴仪、吴熙)有夙好,青青光射秋水瞳。湘管留题至欲遍,无一蓝本涪水翁。吹嘘忠肃实维力,经义赖此先昭融。豫章(罗从彦)渊源因有自,又臻杨程(杨时、程颐)雨化功。况闻北阙曾驰赴,底事沦落还蒿蓬。我今一过一惆怅,匪耽泉石图洁躬[2]。

猜你喜欢

龟山政和程颐
THE NUCLEAR OPTION
方政和
白龟山水库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白龟山水库
程门立雪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