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

2021-03-08赵娟张卫黄婕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培育

赵娟,张卫,黄婕

(1.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系,广东广州 510650;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广东广州 510650)

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得到资助的普通高校学生共有4387.89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1150.30亿元[1]。而2008年的这组数据分别为1300多万人次、227亿元[2],十年间受资助学生增加了约3000万人次、资助金额增加了5倍多。因此,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近十年间获得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在经济方面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生经济困难已经基本解决。在此背景下,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做到“扶贫”和“扶志”相结合[3],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双重脱贫”,已经成为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提升其科学化、专业化的关键突破口。

以往关于贫困生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本研究转变研究思路,将注意力转移到贫困生心理的积极方面。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积极心理资本培育将是个富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为切入点,论述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的意义,剖析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特点,进而提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的路径,以期助力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并促进资助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培育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的重要意义

心理资本或称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量,它犹如心理免疫细胞,能有效预防、避免心理病患,推动个体心理持续健康发展。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程度;乐观是指个体能采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希望是个体的动机状态;韧性是指心理的“复原”能力,是个体身处逆境时,能迅速复原并超越,最终取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Luthans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开发和构建心理资本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消除[4]。贺斌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5]。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及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科学、有效的程序实现扶贫对象脱贫的治贫方式[6]。纵观全国精准扶贫系统,高校贫困生资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准扶贫战略决策部署对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工作,其基本要义在于开发贫困生积极心理力量,推动其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促进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是开展心理帮扶的内在要求,是对贫困生加强发展性教育与预防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抓手。因此,培育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贫困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发展

在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贫困生积极关注心理正能量,以自信、积极的心态面对所处的困境,树立乐观精神,对未来满怀希望,增强心理韧性,提高抗压能力和挫折应对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贫困生心理免疫能力,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且有助于培养贫困生健康、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有助于贫困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及职场竞争力

个人综合能力薄弱是贫困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在心理资本培育过程中,学校通过推行贫困生学业帮扶机制,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帮助贫困生积极培育文体特长,帮助他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这些举措有利于不断提升贫困生个人综合能力素质,提高职场竞争力。

(三)有助于贫困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

教师一般会采用心理测试量表等专业测评工具,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明确其能力、职业兴趣、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点,引导他们立足自身就业意向、能力水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赋予恰当的就业期望值,这样有助于贫困生树立合理的就业理念,摒弃“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就业首选”的观念,明白到基层、农村、西部等地也能施展才华,也可以建功立业。

(四)有助于高校创新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

开展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就业能力,实现资助模式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换,即从已有的“输血”式资助模式向“造血”式资助模式的转换,从而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完善。

(五)有助于高校建设和谐校园和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

心理资本培育有助于促进贫困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把由贫困造成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程度,进而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促进高校创造积极的育人环境,打造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支持系统。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特点剖析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在诸多因素上存在差异,如学校、性别以及成绩等。首先,本科生心理资本比高职生心理资本高[7],这可能跟本科学校的学生社会认可度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强,颇受就业单位青睐有关。其次,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5],这可能跟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男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比女生有优势,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和女生在人们心目中有不同的刻板印象——“男强女弱”,这会削弱女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而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再次,成绩较好的贫困生心理资本较高[8]。究其原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重视,有更明确、更积极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能合理安排、实施计划以促进目标的实现,因而心理资本更高。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发展程度不均衡

纵观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发展水平不均衡,其中,韧性水平较高,自我效能及乐观水平较低[8]。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大致如下:首先,贫困大学生韧性水平较高与贫困的磨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它使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在贫困的磨砺中,贫困生获得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因而心理资本的韧性水平较高。其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与受经济条件制约有关。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眼界及才干的提升也受到影响,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再次,贫困大学生乐观水平低跟他们的不良归因风格有关。例如,由于自卑,贫困生习惯于把失败归因于天资愚钝、能力较差等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种消极悲观的归因风格导致贫困生关注的是失败,体验到的是挫败感,不利于提高心理资本。

三、精准培育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的路径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打造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精准帮扶体系。

(一)精准识别——客观呈现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

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贫瘠的帮扶对象、类别、致贫原因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精准扶贫有效实施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不同于物质层面的贫瘠,心理层面的贫瘠主要隐藏在人的内心世界,定量辨识较困难,也不易用固定的标准判别,需要对行为和心理等方面辨识、分析、判别、分门别类,因此,精准识别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状况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1.确立“精准化”的识别观念

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贫瘠的类别、体现存在普遍性,也存在个体差异;存在态度、理念的偏差,也存在气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将帮扶贫困大学生化解心理危机、实现心理脱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识别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时,要树立“精准化”的识别观念,做到思想重视、工作精细、了解深入、方法精准,实现精准掌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贫困的对象、范围、类型及表现,实现有理可查、有据可依。

2.实现识别方法“精、深、细、准”

尽管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不易定量衡量、辨识,而且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影响,但只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精、深、细、准”,多渠道、多途径深入贫困生,熟悉贫困生,就可以精准掌握贫困生的心理资本状况,并进行归类和程度判别,建立贫困生心理资本信息库,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公开个人隐私问题,以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对于敏感性和隐私权等问题,可以采用大数据,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精准帮扶,避免给贫困生贴标签、划界限。例如,高校定期对大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的次数和费用进行大数据分析,便可精准识别出贫困生及其贫困程度。同样,定期对学习、参加实践、心理资本问卷测验等方面的大数据开展关联分析和综合运用,也可以对贫困生心理资本有关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准识别,为学校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3.“精准分析”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的致贫因素

虽然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贫瘠有共性的社会因素,但由于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的类别各异,其致贫因素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培育贫困生心理资本时要格外注意类型判别,要充分收集贫困生的家庭信息、成长历程、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及行为特点等详实的信息资料,在精准分析、辨识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的类别、状况、原因的基础上,科学登记、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进而有的放矢地策划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资本培育方案、实施卓有成效的培育措施,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二)精准施策——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培育体系

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的原因错综复杂。在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过程中,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帮扶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国家、政府和社会要打造全方位的保障系统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高屋建瓴,要做好顶层设计,在舆论宣传、引导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打造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舆论导向,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政府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制定资金项目优先扶持、减免税务等鼓励性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可以借助大众媒介,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心理援助公益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配套机制。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机构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第四,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各级各类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要把帮助贫困生提高心理资本纳入重点工作范围。例如,行业企业可以将实习期间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培养纳入员工帮助计划,为他们提供心理帮扶。

2.高校要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贫困生。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贯穿到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各个环节,使贫困生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进而实现自身心理资本的提升。

其次,将心理资本培育纳入课程体系。高校要将开发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以自信、乐观、希望、坚韧为抓手,利用体验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多元教育策略,增强心理资本开发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心理资本积累的知识和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迁移和提高。

再次,精准引导,从实践中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学校要依托校内的各大社团,精准设计并引导贫困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类支教服务、赛事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体验获得感、幸福感等更多真切而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实践中持续提升心理资本。

第四,要在重要时期或阶段突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如新生入学阶段、实习阶段、毕业季等重要时期或阶段,要根据该阶段贫困生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资本培育。

第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将心理资本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精准设计心理文化主题活动,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9]。例如,高校可以以“5·25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契机,以积极心理资本为导向,通过心理漫画、心理征文、心灵演讲、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助力贫困生收获积极的心理体验,改善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第六,借助新媒体,搭建心理资本培育新平台,建立网络心理资本培育机制。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平台,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心理资本培育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贫困生,实现线上、线下互为补充和密切配合,为心理资本培育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

3.家长要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氛围是提升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的重要举措。首先,父母要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融洽、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积极心理资本,要不失时机地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互动,通过积极关怀使子女获得情感支持。第二,家长要为子女树立榜样。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父母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心理和行为为子女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促进其心理资本的提升。第三,父母要积极鼓励、激励子女。作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激励,这样有利于帮助贫困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自信、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第四,开展家校合作。家长与学校双方需要建立联动培养机制,双方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钉钉等多种渠道及时、高效地进行沟通,形成心理资本培育合力,促进教育效果最大化,帮助贫困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资本。

4.高校贫困生要加强自我完善

第一,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贫困生要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要学会包容过去,积极欣赏自我,这样才能不断进行自我调节,逐步提高心理资本。第二,合理设置目标。如果目标设置合理,将长期目标转化为若干个短期子目标,就可以使贫困生的进步显得立竿见影,使他们通过充分体验成功而获得自信,自觉领悟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激发继续努力以取得成功的动机和期望。第三,学会合理归因。通过合理归因训练,养成乐观解释习惯,培养乐观的心态。第四,建立积极的心理应激机制。贫困生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学会采用幽默、升华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五,踊跃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因为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积累社会经验,有助于提高心理资本。

(三)精准管理——落实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可持续发展

借鉴精准扶贫重要战略部署中的“精准管理”理念,高校心理资本培育工作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发展状况、培育举措、培育效果等实施全程化、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监管,以此保障资助育人工作卓有成效。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是一项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贫困生心理资本的个体差异性要求开展这项工作时必须进行精准管理,因此,精准管理对于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建档立卡,健全动态跟踪反馈机制

由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贫瘠的类型较复杂,这要求心理资本培育工作者必须进行基于精准识别的分类建档。贫困大学生精神贫瘠的表现类型有价值取向偏差、理想信念淡化、不良心态滋生等,因此,对心理资本贫瘠的贫困大学生分类建档后,必须进行数据信息的完善、成效的体现、情况的变化等方面的持续跟踪、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确保帮扶的精准、持续和有效,持续提高建档立卡的标准及品质[10]。

2.建章立制,强化监督

规章制度是精准管理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高校要根据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涵、新特征,立足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创建行之有效的追踪、监督、反馈机制,对心理资本培育措施、手段以及贫困生心理资本提升状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动态监管。此外,建章立制时要同时兼顾制度的刚性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柔性特点,也要同时兼顾面上群体共性问题的解决和点上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解决[10]。

3.重视实效,精准考核

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的效果要经得起考核。进行考核时,要以学生个体的阶段性行为和心理表现为抓手,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采取科学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注重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目标、自信心、心态等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同时,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也是一个有力措施,有助于增强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估。

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贫瘠类型和表现各异,原因也复杂多样。我们要在党中央“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下,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精准培育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助力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四、结语

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是开展心理帮扶的内在要求,是对贫困生加强发展性教育与预防性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社会、高校、家庭和贫困生自身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协同努力,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路径,全面促进贫困生心理资本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资本培育是变“输血式资助”为“造血式资助”的重要举措,是激发贫困生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能够助力贫困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使贫困大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培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