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3-07郭木恭程建民林镇坤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护性低血压恶性

郭木恭, 程建民, 林镇坤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 心内科, 广东 汕尾516600)

临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 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 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是AIMI 的主要治疗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但也容易出现慢性心律失常、 低血压反应等不良现象, 导致治疗安全及效果受到影响[2-3]。 有研究[4]指出, 保护性临时起搏可用于AIMI 急诊PCI 中,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但随着临床对AIMI 患者PCI 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研究[5]认为保护性临时起搏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甚至对患者健康有害。 可见, 关于AIMI 急诊PCI 术前进行保护性临时起搏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为此, 本研究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行急诊PCI 的AIMI 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我院行急诊PCI 的AIMI 患者80 例, 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①符合AIMI 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 ②无急诊PCI 治疗禁忌症; ③精神和认知正常, 可完成基本交流和沟通; ④自愿参与,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术后行临时起搏; ②合并其他类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将其分为观察组 (24 例) 与对照组 (56 例)。 对照组: 男30 例,女26 例; 年龄35 ~78 岁, 平均年龄 (62.13 ± 2.45) 岁; 冠脉三支病变28 例, 右冠脉近中段闭塞28 例。 观察组: 男14 例,女10 例; 年龄34 ~76 岁, 平均年龄 (62.30 ± 2.47) 岁; 冠脉三支病变11 例, 右冠脉近中段闭塞13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满足急诊PCI 治疗指征, 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准备并实施急诊PCI 治疗。 急诊PCI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相关指南标准操作实施。 保护性临时起搏: 行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 顺着钢丝置入6F 鞘管, 待静脉血回抽后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行冲洗处理。 基于X 线透视诱导下, 于右心室心尖部将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置入其上。 一旦显现室性早搏, 提示导管侵入右心室, 稍行电极回撤, 连接脉冲发生器, 并对起搏阈值进行测量。 待符合要求后对起搏器参数进行调整, 起搏电压调整为2.0 ~ 5.0 mV, 感知灵敏度为1.0 ~2.0 mV, 起搏频率为55 ~ 70/min。

1.3 观察指标观察组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平均动脉压 (MAP)。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再灌注前, 两组的DBP、 SBP、 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DBP、 SBP、 MAP 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mmHg)

表1 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mmHg)

注: 与该组再灌注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DBP SBP MAP再灌注前 观察组 24 75.02±3.61 113.05±6.76 76.97±4.85对照组 56 74.23±3.56 113.50±7.78 76.03±4.86 t 0.906 0.246 0.793 P 0.368 0.806 0.430再灌注后 观察组 24 76.10±4.21* 116.17±8.86* 78.14±5.07*对照组 56 75.98±±4.18* 115.81±8.84* 78.22±5.08*t 0.117 0.167 0.065 P 0.907 0.868 0.949

2.2 不良心血管事件住院期间, 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保护性临时起搏对心率水平的维持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能够增加心排血量, 使血压保持在正常状态, 减少低血压反应的发生, 因此有研究[6]将其应用在急诊PCI 治疗AIMI 再灌注中, 以提升治疗效果, 预防慢性心律失常、 低血压反应。 但上述情况的实现更多的是从理论角度来分析, 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 由于临时起搏可能诱发室速、 心颤及本身可能合并的右室穿孔、 气胸、 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因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有研究[5]提出异议, 认为保护性临时起搏的应用并不能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再灌注前后的DBP、 SBP、 MA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表明保护性临时起搏对低血压反应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 分析原因可能是, 临时起搏无迷走反射对抗作用, 特别是迷走反射所引起的心血管抑制反应, 为起搏治疗后显现再灌注低血压的关键原因[7]。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保护性临时起搏可能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导管直接的机械器刺激、 导管点电极感知不良、 起搏刺激落入心室易损期均可诱发室速、 室颤等现象[8], 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保护性临时起搏诱发的室速、 室颤有关。

综上所述, 保护性临时起搏应用于急诊PCI 治疗AIMI 中,可能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或改善并无额外收益, 作用不明显,甚至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引起更严重的安全威胁。 因此, 临床应慎重应用保护性临时起搏。

猜你喜欢

保护性低血压恶性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