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1-03-07王泰燊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布地奈德淋巴细胞

王泰燊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儿科, 广东 惠州516000)

支气管哮喘属于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在当前空气质量下降的背景下, 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对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1]。 目前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常规治疗方式多为吸氧、 止咳祛痰、 抗感染及纠正酸碱紊乱等, 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2]。 布地奈德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 抗过敏作用,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 本研究探讨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符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2016 年版)》[3]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 呼吸困难及喘鸣等; ②无布地奈德用药禁忌; ③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 肝、 肾等器质性疾病; ②合并先天性血液疾病或心脏病; ③中途退出。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 例。 实验组中, 男性22 例, 女性13 例; 年龄2 ~12 岁, 平均年龄 (6.6 ± 0.8)岁; 哮喘程度: 轻度14 例, 中度15 例, 重度6 例。 对照组中, 男性20 例, 女性15 例; 年龄3 ~12 岁, 平均年龄 (6.8 ±0.8) 岁; 轻度哮喘12 例, 中度哮喘15 例, 重度哮喘8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主要让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且实施纠正酸碱紊乱、 吸氧支持、 止咳祛痰、 抗感染治疗等。实验组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辅助治疗, 主要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 (AstraZeneca Pty Ltd, 批准文号H20140475, 规格2 mL ∶1 mg × 30 支) 雾化吸入, 药物经适合的雾化器给药, 依据不同雾化器控制实际吸入量为标示量的40% ~60%, 雾化时间及输出药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0.5 ~1.0 mg/次,2 次/d。 两组患儿均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①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儿4 mL 肘静脉血液,1 000 r/min 持续离心以分离血清,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包括CD3+、 CD4+、 CD8+、 CD4+/CD8+。 ②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儿2 mL 血液, 3 000 r/min 离心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2 (IL-12)、 白细胞激素1β (IL-1β)、 C-反应蛋白 (CRP) 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 淋巴细胞亚 群治疗后, 两组的CD3+、 CD4+、 CD4+/CD8+水平升高, CD8+水平降低 (P<0.05); 观察组的CD3+、CD4+、 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 CD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s, %)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s, %)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5。

组别 时间 CD3+ CD4+ CD8+ CD4+/CD8+实验组 治疗后 64.42±6.35* 41.15±4.86* 22.12±2.84* 1.66±0.46*(n=35) 治疗前 53.12±5.41 32.26±4.12 31.12±3.42 1.12±0.34 t 8.014 8.255 11.977 5.585 P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治疗后 59.12±5.81 37.12±4.56 27.01±3.02 1.36±0.38(n=35) 治疗前 53.06±5.34 32.12±4.11 31.05±3.39 1.08±0.32 t 4.543 4.819 5.264 3.334 P 0.000 0.000 0.000 0.001

2.2 相关细胞因子治疗后, 两组的血清IL-12、 IL-1β、 CRP、TNF-α 水平降低, 且实验组的血清IL-12、 IL-1β、 CRP、 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s)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5。

组别 时间 IL-12 (pg/mL) IL-1β (pg/mL) CRP (mg/L) TNF-α (pg/mL)实验组 治疗后 37.75±4.25* 20.12±3.12* 7.02±1.02* 30.12±4.15*(n=35) 治疗前 98.25±9.41 83.36±8.41 19.21±2.45 62.23±6.41 t 34.665 41.709 27.175 24.877 P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 治疗后 55.12±5.26 35.56±3.75 12.21±1.42 42.26±4.61(n=35) 治疗前 98.14±9.23 83.21±8.36 19.18±2.41 62.14±6.33 t 23.957 30.767 14.741 15.01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 实验组发生1 例恶心呕吐、 1 例腹痛, 发生率为5.71%; 对照组发生2 例恶心呕吐、 1 例腹痛,发生率为8.57%。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215,P=0.64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无需进行相关治疗即可自行缓解, 不影响疗程, 治疗安全性高。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为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一般实施吸氧、止咳及抗感染治疗等, 而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4]。 布地奈德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通过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可使药物成分作用于呼吸道黏膜, 黏膜吸收药物后发挥抗炎作用[5-6],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微血管渗透性, 缓解黏膜水肿情况。

研究[7]表明, 支气管哮喘患儿机体存在多种炎性细胞,可引起T 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改变。 T 淋巴细胞亚群中,CD3+参与T 细胞信号传导, 稳定T 细胞受体结构; CD4+参与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释放, 提高机体免疫应答; CD8+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CD4+/CD8+的稳定可保持机体正常免疫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后的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优于对照组, 提示布地奈德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改善其机体免疫力有重要帮助。 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变化表现为IL-12、 IL-1β、 CRP、 TNF-α 均异常, 其中IL-12 可促进NK细胞增殖, 促进炎性反应发生及诱导哮喘进展; IL-1β 为炎性反应发生、 发展中重要单核因子, 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促进炎性反应; CRP 为重要炎性因子, 其水平异常升高对气道炎症有一定评价作用; TNF-α 异常升高会引起气道组织损伤及气道阻塞, 加重支气管哮喘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 提示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对降低患儿炎性反应有重要作用。 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提示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安全性高, 患儿容易耐受, 坚持用药可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满意, 可有效改善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布地奈德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喘息性肺炎临床分析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布地奈德对哮喘气道重塑大鼠骨桥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葆拉·福克斯和《一只眼睛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