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SWOT分析

2021-03-06范菁杨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民族传统

范菁 杨明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并将此规划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由此可见,国家和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导致的亚健康问题日渐普遍。因此,更多的人加入体育养生这一行列,尤其是在“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下,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鉴于此,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它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相关概念的阐述

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保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健康精神,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以延长生命的时限制、提高生活的质量,养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

传统体育养生是指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身体姿势或动作的调整、呼吸的配合和意念的操控,进行自我调身、调心、调息的内炼,以求健康身心。传统体育养生经过几千年来历史的发展,融医学、伦理学、哲学为一体,内容不断丰富,包括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环境养生等;其实践类型分为动静两种,强调内外兼修,促进身心和谐。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养生不只是简单的体育锻炼、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打一套太极拳。而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服气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目的。

2、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率先提出来的,用于企业竞争的战略分析,即根据企业内部的既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它包含四个维度:即S代表优势(Strength)、W 代表劣势(Weakness)、O 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其中 S、W 是内部因素,O、T 是外部因素,目前SWOT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因此,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发挥和利用其优势,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2.1、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优势(Strength)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世代相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国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我国文化多年沉淀下来的结晶。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通过保健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活动,它注重的是外部身体与内在身心相统一。随着亚健康人数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养生格外重视,太极拳、武术运动在各个地区得到普遍,我们可以看到公园里、广场上等一些场所会有一群人们参与这类运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愈发迫切,因此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更加符合我国现代人的需求,新颖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式与养生功法的出现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健康中国2030”纲领的提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期待积极的推动和完善作用,从而带动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产业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劣势(Weakness)

(1)健康状况与养生方式的选择不相适应。

当今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工作压力随之逐渐涌现出来,人们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他们没有闲暇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加锻炼的次数少之甚少;而且通常为了方便、快捷,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经常选择美团外卖等快餐式的生活,甚至有时可以时隔好几天都足不出户;加上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晚睡晚起、熬夜成为普遍的作息习惯,所以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大多数现代人(青年、中年人)陷入“亚健康”状态。然而,有部分人持有“亚健康是大众常见的情况,养生属于老年人的事,与我无关”这样的错误观念;还有部分人发现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但不注意调节、顺其自然。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养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相关养生的方式和方法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养生意识仍亟待加强。

(2)注重养生人群范围的狭窄与锻炼方式的单一。

联合国对年龄划分为以下阶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调查表明,从年龄分布上来看,我国老年人参与传统体育养生占大多数,说明现阶段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愈来愈重视,无论是在饮食还是作息时间方面,他们都变得十分注意;他们每天会清晨或下午进行体育锻炼,这类老年群体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养成了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还有部分中年人会选择在下班后,放松自己,去公园或广场进行体育锻炼;而少年儿童、青年群体参与养生锻炼相比较只有极少数。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包含很多,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与广场舞、毽球运动相比起来,较难被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这就造成人们锻炼方式的单一及对传统体育运动的忽视。

2.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变得密切,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孔子热”、“汉语热”的传播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国家对武术、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大了经济的投资力度和政策上的扶持,提高了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文化自信,正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其次,通过《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政策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增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其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它与各国接轨,走向国际的舞台。2010年北京联合美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健康养生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与传播。

2.4、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遇到的威胁(Threat)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少有激烈的竞争和竞技对抗性的项目,对人的培养注重内在的修养;而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它的核心代表是奥林匹克运动,它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注重外在肌肉和体格美,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追求不断自我超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巨大的威胁与挑战。近年来,伴随着西方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被列入奥运项目,不能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得到普及,逐渐走向了灭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以奥林匹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使得西方体育文化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西方的竞技文化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奥运项目,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断被人们所淡化,人们更加侧重于追求那些新颖的、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参与武术等运动项目的人群逐渐萎缩。

3、结论

(1)发挥优势,利用国家对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融入养生文化,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

(2)克服劣势,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渗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增强人们的养生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抓住机会,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宣传,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化解威胁,把西方的体育养生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做到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顺应世界发展的要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