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加强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2021-03-06莉,

关键词:武汉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国际化

张 莉, 孟 徽

(1.武汉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院,武汉 430070;2.韶关科学技术局,广东韶关 512026)

一、 引 言

经过十三个五年规划的连续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通过科技力量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力激发、创新机制完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其中,培养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是重要的建设内容[1]。高校是我国科研的主力军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值此新时期,如何发挥高校在“加速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桥头堡”作用,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5]的发展目标。因此,深化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国际化水平是高校作为科技强国建设“桥头堡”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国际科技合作是新时期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研与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这种有效手段来快速提升本国科研能力,获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6-7]。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也对高校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我国科研的主力军,必须要从更高更广的国际视野重新审视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要基于我国的发展阶段、现实需求,突出以国家战略为目标,突破以往仅以获取科研成果、建立合作关系为目标的交流方式,强化与国际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聚集国际科技和教育资源,并最终提高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研究的水平,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二) 国际科技合作是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具有多国家、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以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交流为主。国际科技为各国科技发展、文化传播、人才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8-9]。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我国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政府间科技和教育合作协议,我国的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教育、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互利互惠合作,快速提升了我国的科研水平,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并引进了一批急需的人才。通过向国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派出科研骨干,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合作研究项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科技合作人才。近年来,我国派出去的留学生及学成归国人员都呈现大幅度增加态势。

(三) 国际合作是世界各国协调应对全球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国际标准制定等全球性挑战都需要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面对[10-13]。一些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国际大科学项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地球观测组织(GEO)、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更需要各国共同投入、分担风险、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实施这些重大国际项目都需要各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参与这些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加速了项目的实施,节约了投入,也为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科研队伍。

(四) 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也在我国整体外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科技合作在我国对外合作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0,14]。高校通过参与中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开展的高层人文交流与政府间科技和教育合作,直接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学术的交流,也是与各国科学家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通过招收和培训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和科技人员,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增强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我援外工作的影响更为深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我国技术、产品和设备的输出,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 新时期加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实施规划

面对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在各个层面提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规划。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深化高校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避免资源浪费。高校应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增强国际化意识,在加强自身科研和教学的同时,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促进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武汉理工大学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了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学校通过强化管理体系、队伍建设、搭建合作平台、引进人才、联合办学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了学校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

(二) 健全国际合作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了具体的国际合作管理办法,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国际合作机构还仅仅是一个迎来送往的外事机构,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高校的国际合作机构除了为广大教师提供出国、接待、举办国际研讨会、提供咨询和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国内外的国际合作动态、国际合作政策和资源,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深入调研,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战略报告和实施建议。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除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为教师提供项目申报和出国服务外,还为学校制定和贯彻落实国家国际合作方针政策提出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先后制定了《武汉理工大学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计划”实施办法》、《武汉理工大学在华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建立了各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专门设立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三) 加强适应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缺乏国外长期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缺乏国际化的理念,外文水平较弱,不能适应国际化课程和双语教学要求,缺乏国际交流能力。树立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新理念,通过培养和引进两条途径来建设适应高校国际化教师队伍是做好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保障。

武汉理工大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选送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二是通过各类引智计划引进教学、科研的优秀人才,通过与世界知名科学家进行合作,建立了国际一流的联合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有效促进了我校科研实力的显著提升。三是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政府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工作,深入学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为提高我校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提供帮助;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担任国际学术机构职务,提高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 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开展长期稳定合作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一般性的交流向全方位实质合作转变,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来整合资源,与国外一流大学建立教学和科研合作平台,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切实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教育部已经依托高校认定了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已经依托部分高校认定了一批国际合作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些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对推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这些平台的规模,使更多的高校能参与这些平台的交流与合作中。同时,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这些合作平台必要的支持。

近几年来,武汉理工大学通过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与国外一流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我校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以上三个合作平台,我校承担多项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联合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大大促进了我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了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校还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及课程,注重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国际化理念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 结 语

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个层面进一步提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做好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协调统筹,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从政策和资金层面给予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必要支持。更需要高校提高国际化的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开拓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方式,从而使我国高校融入全球高校国际化体系中,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切实发挥出高校在“加速建设科技强国”中的“桥头堡”作用。

猜你喜欢

武汉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水彩作品选登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征稿启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征稿简则
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