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动物园”,谁的幼儿园
——“本能我”与“专业我”的磨合与共生

2021-02-13朱晨晓

上海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能动物园小朋友

朱晨晓

(北京市宣武回民幼儿园 北京 100053)

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了一线幼儿园工作。和幼儿相处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小插曲,有些让人发笑,有些让人思考。九月的一天,在小班建筑区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就引发了我的自问和思考。

一、 我的“动物园”

故事发生的当周,我在幼儿园某小班做临时配班。这个小班的教室分为两个房间,游戏区域设置不同,一个是美工区、益智区,一个是建筑区、娃娃家。区域游戏时间,班上的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个房间游戏,大约二十分钟后进行交换。我大多在建筑区和娃娃家的房间进行游戏指导和观察。

这天,我正和几个孩子一起游戏,小班幼儿刚入学不久,对于建筑区还处在没有目标的搭建阶段。墩墩看到建筑区有好多动物模型,兴奋地跟我说:“老师,咱们来搭一个动物园吧!”我心中一喜:“孩子们开始有搭建的想法和目标了,好兆头!”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搭了一个围合的圆形当作动物园的围栏,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还用小块的积木将里面划分成一个个场馆,有大象馆、老虎山、长颈鹿馆……我心想:“今天孩子们这个作品很成功啊,孩子们的实际体验和建筑区的操作相对接了,一会儿要请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欣赏欣赏。”就这样,我心里做好了计划,并暗自兴奋着。

交换时间到了,另一批小朋友过来玩建筑区和娃娃家。我心里惦记着这个“动物园”,对进了建筑区的几个小朋友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动物园哦!”一看到他们有想碰这个积木的动作,我就过去啰唆两句。可当我在娃娃家指导游戏的那一小会儿,就听见建筑区传来一声:“汽车开喽,呜——咣!”猛地一回头,“动物园”的围栏已经被推倒了,里面的动物歪七扭八的,再也没有动物园的样子了。我心里特别着急,对着拿小汽车的六六来了一句:“你干吗动我的动物园啊?”

说完这句话,我心里马上一惊,我的反应是不是太激烈了?面对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语气是不是有点太凶了?这可不是一个老师该有的行为。看着六六有点不知所措的小脸,我心里愧疚极了,然后赶快放缓了语气,上前去抱了抱六六,故作轻松地说道:“没关系,倒了就倒了吧。咱们一起把这个动物园再搭起来好不好?”可惜,这次的小朋友兴趣不在于此,他们更想玩开汽车的游戏。我整理了情绪,陪孩子们用积木铺起了“公路”和“赛道”。

可是之前那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着,更引发我思考的一点是:明明这是孩子们搭的“动物园”呀,我怎么会下意识说成“我的动物园”呢?

二、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边整理这个故事,一边展开思考。

每次区域游戏过后都会有一个分享的环节,孩子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发现和作品。分享环节也是丰富其他幼儿游戏经验的重要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玩得越来越丰富,孩子们身心也就悄悄地发展了。在我心里,当天建筑区的“动物园”是那么成功,简单的积木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和实际生活相对接,我特别想请他们在分享环节和班里所有的小朋友分享,这样孩子们在建筑区会有更多搭建的目标,也许是小区、超市、停车场、自己的家……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个“动物园”就成了我接下来预设好的一个内容。因此当它不复存在时,我心里急的不仅是这个作品被毁了,还有分享环节没有办法分享了,已经预设好的内容失去了作品的支撑,又需要做调整了。

随后,我和同事们分享了这个故事,大家的反应也各有不同。

老师A:“这根本不叫事儿啊,我觉得你也没什么问题,是孩子还没树立好保护别人作品的意识,不必给自己增加这么大压力。”(嗯?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老师B:“是不是受到班级环境的限制了,所以游戏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讲有不合理的地方,才会发生这种小插曲,可以把班级环境做些调整。”(对,这是一个好主意!)

老师C:“我从来都没这么想过,一开始觉得你想得有点多,不过听了你的故事,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也经常会这样说话,比如‘给我过来’‘我都说了……你还……’之类的,看来我也应该自己反思一下了。”(原来,这种现象并不是我的个例?)

老师D:“你这反应,跟小朋友一样的!把自己也当成小朋友了吧!”(嘿!这个“动物园”是孩子提出的想法,我引导孩子们一起搭的,在为孩子们骄傲的同时,自己也挺有成就感,所以当它被推倒的时候,我也觉得心疼和着急了。)

作为新教师,同事们的实践经验都比我丰富,听了大家的看法,我意识到:我当时之所以着急,主要是因为我预设好的内容被打乱了,因为我下意识地把这个“动物园”当成了自己的。

理清这件事之后,大多数同事都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游戏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那为什么我自己反应会如此强烈,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呢?我为什么会对这个“我”如此在意呢?

回想自己当时的情绪,先是本能的生气,随后而来的是愧疚和懊恼。生气的是,嘱咐了那么多遍,“动物园”还是被推倒了;愧疚的是,不该反应那么激烈,对小朋友那么凶;而懊恼的是,幼儿本身兴趣各异,而且小班幼儿的社会性一直都在发展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在再正常不过了。自己作为研究生,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也太不专业了。

对的,我在意的地方在这里,是教育理念和本能反应的碰撞,进而产生了在学校学到那么多理论知识却在实践中没能很好地应用的落差感。

专业的我在处理这次“动物园事件”时本应更巧妙、更贴近幼儿,但本能的我却出现了生气、着急的情绪。虽然及时刹住了车,但这种情绪来源于哪里呢?怎么才能处理好这两个“我”的关系,让落差感小一些呢?

三、 如何处理“本能我”与“专业我”的关系

我知道,这两者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应该是儿童快乐成长发展的地方,应该是属于儿童的。如果总是“本能我”在先,那幼儿园又该是谁的呢?因此,两者的关系必须理一理。

(一)“本能我”的纠结与探寻

在一次叙事探究课上,我有机会和所有人分享了这个小故事,大家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帮我分析。有位老师说道:“我感觉通过这个故事能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有一定问题,反映的是对孩子的掌控欲过强。”听到这话,我不自主地皱起了眉头,心里本能地感觉到抗拒,内心想的是:“说我教育观念有问题也太严重了吧!”然后为自己辩解起来:“其实我知道我不应该这么做,只不过当时没控制住自己,有点像是本能的反应。”接着另一位老师说道:“我很欣赏的一点是,朱老师没有觉得这件事是对的,而是马上就反应过来自己不应该这样做,进而开展了反思,这说明朱老师还是有专业的敏感性。”听到这话时,我赞同地点了点头。

之所以回想起这个片段,源于疫情期间在家和先生的一次讨论。忘了讨论缘何而起,先生说道:“你特别不爱听到别人批评你。”我当下又皱起了眉头:“我哪有?”先生说:“你看,就像现在一样,一听到不太好的评价,你脸上马上就显露出不开心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会不会我给别人也留下了喜怒无常的印象?

先生接着说道:“我理解你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容易让别人觉得你比较情绪化。可能因为你从小接受表扬比较多,一旦有人批评或者质疑你,你的反应都会有些激烈,比如马上为自己反驳,或者脸上表现出不开心。”

我沉默了,回想起工作坊上那一幕。当我听到别人不同的评价时,面部表情是不是也变化得非常明显呢?我跟先生分享了课上的这个小片段,先生分析道:“每个人的评价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也许正是你没想到的地方。你太爱自己给自己下判断,大家只是在帮你分析这件事情呀。”

听到这儿,我想起了读过的《被讨厌的勇气》:“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1]对于我来说,大概就是过于骄傲吧。

从小到大,我听到的表扬远远多于批评。作为家里的独生女,父亲在外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母亲主要陪伴在我身边。她是我的妈妈,同时也是很多学生的老师,虽然经常忙到没时间管我,但总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也就是现在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听到别人夸“这孩子从小就特别优秀”时,妈妈总是笑得很开心:“还挺省心的,我都没怎么管过她。”仔细想想,正面评价谁不喜欢听呢?来自妈妈的认可则更让人渴望。虽然从小到大一直还算顺利,但大概是从小习惯了追求这种认可,再加上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工作后,总想在实践中得到同事的肯定,很担心别人会有“不过如此”的评价,所以我既有些骄傲又有些压力,对于负面的评价本能地会有些抗拒。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有些完美主义,总是想听到他人的认可,以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结合“动物园事件”,“本能我”之所以会生气,也反映了自己掌控内的事物被打乱时的不冷静,过后的懊恼也是担心别人对自己会有不好的评价,也许也是一种过于追求完美的体现。

(二)“专业我”的反思与提升

经过“动物园事件”,我先是想到了课程预设与生成上自己存在的不足。当发生这种突发事件时,完全可以更加灵活地去处理,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断调整活动。我和几位老教师探讨了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可以及时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和其他幼儿一起分享;可以分享新搭建的“高速公路”,这也是源于幼儿的兴趣;可以在活动区结束后和孩子们讨论应该怎么保护他人的作品;可以把活动区的形式做一定的调整,使其更适宜孩子们做游戏,等等。

我还想到了自己在这次“动物园事件”中作为教师的定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2]我很明白幼儿是在游戏中发展的,我在区域游戏中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的,是幼儿的伙伴,和幼儿合作探究。当我把“动物园”作为预设内容时,我是引导者的身份,设计着接下来的活动。但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外,还应该关怀、尊重和接纳幼儿,在心理上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而我当时的反应显然是过激的,并未对幼儿有足够的理解和接纳。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新教师,我的实践经验还是太少了,深深地感觉到在面对课程中突发的小意外时,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更灵活地去应用。如果脱离实践去谈理论,就只能轻飘飘地吹过去,而不是强有力地去改变了。

工作中,我了解到类似的事情并不是只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过。有些同事也意识到某些时候自己的本能情绪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带入专业实践,活动本应更贴近幼儿,却由于自己的目的产生了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幼儿特别喜欢自己在班内美工区完成的作品,想带回家,老师却打算用这个作品来装饰教室,就直接拒绝了幼儿的请求。事后我们在讨论中,这位老师提出:“回想起来,感觉孩子当时很受伤。太不合适了,我完全可以让孩子带回家,回头再做一个不就好了吗。”

经过讨论,我们都有了一定的启发。一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和磨炼自己的专业,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理论;另一方面,也许可以反思内心深处的自己:是否太过追求完美?是否对自己不够自信?是否对工作的热情有所减少?对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才能进而做出适合的调整。

四、 “本能我”与“专业我”的磨合与共生

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工作中并不起眼,但放到工作坊里一起分析,变成了对自我的接纳和人生追问,对自我的发现、自身的成长和改变是我最大的收获。想接纳自己,先要了解自己。面对那个过于追求别人认可、过于追求完美的自己,我学会了接纳,承认自己也会有缺点和失误,毕竟“人无完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有些成长需要实践,也需要时间。

同时,工作坊的学习让我在专业上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反思。唐纳德·舍恩的反思性实践思想中提到了两种认知形式:“行动中认知”和“行动中反思”[3]。正如了解专业理论的自己,有时候处于“行动中认知”阶段,在自己经验范围内的实践情境中我知道如何去做。但真实的实践是复杂、不确定、独特的,产生的结果往往让我意外。值得坚持的是我当下进行的“行动中反思”:起初,我出现了本能的反应,随即引发了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关注和反思。结合事后和大家一起进行的“对行动的反思”,我更好地了解了这种本能产生的原因,也反思了当时的行为,还思考了事后应该怎样更好地去做。这样的反思探究过程对我来说,实在太有意义了。

“动物园事件”过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更敏感了,更愿意去反思和调整自己;同时也更放松了,只要是在成长就好。又一次在建筑区,中班的孩子们搭了一个大飞机,结果有个小朋友从旁边经过碰到了,“咣当——哗啦”,整个飞机散落一地。我“哎呀”一声,搭飞机的孩子气得直跳脚,撞到飞机的孩子站在一旁手足无措。虽然这架飞机也是打算分享环节给其他小朋友展示的,但这次不同的是,我说道:“哎呀,坠机了,太可惜了,突发事件!咱们一会儿跟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我先是引导撞到飞机的孩子给建筑区的小朋友道了歉,然后请他们一起把散落的积木收拾起来,最后在分享环节请孩子们分享当下的感受。孩子们讨论说:“我们可以给建筑区设计一个小围栏!”“咱们可以提前把设计图画好,这样即使塌了也能重新搭起来!”“经过建筑区的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能穿行!”瞧,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我是不是也成长了一些呢?

“专业我”和“本能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专业我”的一面朝上,要做一个专业的教师,可面对不确定的实践环境,“本能我”的一面也有可能朝上。两者虽然有磨合,但最终还是同一枚硬币,还是共生的。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不恰当的情绪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就会在实践中慢慢地成长。别忘了,和孩子在一起发自内心的笑容,也是一种本能啊。

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我”,在人生中悦纳“本能我”。用好这枚硬币,应该能让我成长为一个更自信、更专业,同时也更爱自己、坦然面对人生的“我”。

猜你喜欢

本能动物园小朋友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吉米问答秀
我家的动物园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