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苏州通史》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意义

2021-02-1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史苏州历史

刘 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赋予当代苏州人的使命。由王国平教授担任总主编的16卷本《苏州通史》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专家学者称其为“古典中国文化通史的精华版”。《苏州通史》的出版,对进一步发掘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6卷,470多印张,800余万字,约2000幅图片,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50多位作者,近20位资深编辑,长达10年的伏案编写,27个月的编辑出版时间……于他人而言,这是一组枯燥乏味甚至毫无意义的数字;而于项目参与者而言,却是浸润心血、有苦有乐且意蕴绵长的难忘记录。通史各卷结构严谨,构思合理,布局得当,研究规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高度和研究深度。

第一,将唯物史观作为通史总体设计和编撰工作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重视史实,强调史实在历史研究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赋予历史事实的逻辑涵义。纂修《苏州通史》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决策,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总主编王国平教授率领课题组专家学者,克服繁难,完成了被认为是苏州历史上第一部融贯古今、覆盖全域,淹通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各主要领域的完全意义上的地方通史皇皇巨著,也是出版界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和地方历史文化兼备的“双料”出版选题。《苏州通史》首先强调的是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作为我国江南核心地区的古老都市,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苏州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将这一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客观地呈现出来,是通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能否超越此前各种论著的重要标志。丛书各卷作者正是强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指导,才能在处理古代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不同时代的文化交流融合、长三角地区经济中心的形成、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第二,以创新研究方法为编撰通史的技术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术研究的活力所在,《苏州通史》的编撰自然不能例外。《苏州通史》的纂修,在参照中国传统史书的编撰体例,尤其是借鉴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设计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主体部分为导论及从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分为若干阶段的断代史),计9卷;另设人物、志表、图录三部分,计7卷。人物、志表、图录中的内容与通史(断代史)部分的相关内容形成互补关系,用《苏州通史》总主编王国平教授的话说,人物、志表、图录是对通史相关部分的“补白与补强”。

另外,16卷本《苏州通史》是在21世纪科技革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编撰的,信息时代不仅为学者搜集汗牛充栋的史料提供了巨大方便,也为处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一些分卷中,学者使用了计量分析法、比较史学法、人类学分析法、社会史研究方法等,利用大量图表数据,使处理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的科学性有了极大提高,为进一步提升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的水平打下了雄厚基础,这是以往的相关研究所难以达到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史料积累厚重为通史编撰打牢基础。

苏州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丰富,传承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苏州通史》既是厚重敦实的,也是色彩缤纷的。作者们遵循史料先行、史论结合的基本方针,深入田野调查,精心钩沉索引,尽量使用新档案、新史料,重点突出史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确保了通史的体例严谨,考证缜密,论有所据,通过大量挖掘和使用最新资料,实现了历史资料和档案使用上的新突破。同时,这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料积累和学术研究,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系统完整地厘清苏州历史发展的脉络,全方位地展现苏州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风貌。

《苏州通史》的编撰与出版,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应用性的标志工程,作者们本着这一理念,在力求做出高质量学术性成果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大量的历史老照片等影像资料。图录卷收录了2000余张图片,不仅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也通过图文并茂和质朴的文字进一步提升了可读性。通过扩大读者范围和社会影响,通史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为打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放大溢出效应,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强大的领导团队、周密的组织工作,是通史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苏州通史》在王国平教授的率领下,汇集了苏州大学及苏州市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50多人,所有的分卷主编都是该学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了通史编撰的质量和水平。《苏州通史》的编撰工作被列为苏州市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得到了苏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在编辑加工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出版项目,为通史的出版、亮相造势赋能。经严格的审核程序和严苛的专家评审,《苏州通史》在2017、2018年分别成功列入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9年3月《苏州通史》出版,不久就入选“2019苏版好书”奖;6月,《苏州通史》亮相第九届江苏书展,并在书展期间策划多项宣传活动,先声夺人,反响之好出乎预期;9月底,“苏州历史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暨《苏州通史》编纂出版工作总结座谈会隆重召开。一系列的参评、宣传与研讨活动,为《苏州通史》出版后冲击各类图书大奖积蓄了能量,作了基础铺垫。

第五,注重细节打磨贯穿出版各个环节。

相比于其他书稿,文史类著作有其特殊性,《苏州通史》这样的大项目尤其如此:团队创作,不同卷册的文风须尽量协调,体例层次须进一步优化;内容浩博、征引繁富的资料必须细致查考、核对;注释文献来源广、版本多、格式异,须逐个规范统一;数以千计的图表从形式到内容须一一审核修正、拼接排版;部分书稿在编辑审稿的同时继续进行大幅修改、完善,编辑加工只能一次次从头再来;从版式、装帧设计到用纸、印制工艺的选择也须反复磨合、调整,使载体与内容形神贯通、协调和谐……整个编辑出版运作的复杂性远非一般出版项目可比。

细节决定成败。《苏州通史》的文献资料可谓浩繁庞杂、汗牛充栋,且古代文献居多,来源芜杂,版本不一。各卷责任编辑须会同作者对书稿进行拉网式爬梳剔抉、稽考订误,如履薄冰,步步惊心,就怕一个疏忽留下硬伤,铸成遗憾。

细节的打磨同样见于装帧设计。《苏州通史》的封面以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为基底,按卷册逐卷铺展,单册看是图卷局部,合起来看又是图卷的连续延展。同时,巧妙借助底色变化,将16卷通史的主体以及人物卷、志表卷、图录卷四大部分加以区分,使整部史书的通体性与四个功能板块有机统一,总体效果庄重大方,历史厚重感和地方文化气息呼之欲出。

总之,《苏州通史》系统完整地厘清了苏州历史发展的脉络,描绘了自远古时代到当代苏州地区漫长的历史画卷。为完成盛世修史的光荣任务,作者们筚路蓝缕,殚精竭虑,青丝白发,体现了苏州大学治学精细、术业专攻的优秀学术传统。该书创作及编修的不平凡历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史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学者队伍。《苏州通史》的编写出版,实现了苏州几代史学工作者的夙愿,无疑对苏州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所以,《苏州通史》不仅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通史著作,作为一张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其社会意义也极为深远,必将为苏州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通史苏州历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