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栏目特邀主持人:熊月之

2021-02-13熊月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史苏州中心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高歌猛进,城市越来越成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的集聚地,越来越成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的集聚地,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聚。到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以上。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普遍提升,随着高铁、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空间移动半径越来越大,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城市的特质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对于自己所生活、所在意的城市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缠绕,包括城市史在内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被再整理、再发现、再阐释。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市民更幸福,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塑造与提升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

在以上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城市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史学界研究的重点。遍看全国,从沿海到内地,从江南到塞北,早已无市无史,无大城市无通史。在山花烂漫、云蒸霞蔚的城市史园地里,江南城市备受青睐,成果尤其丰硕。江南城市史研究中,苏州又是高原上的高峰,领异标新,光彩夺目。2019年面世的16卷本《苏州通史》(苏州大学出版社),更是闪亮登场,广受好评。

苏州自然禀赋卓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特点也格外鲜明。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其美丽风景与宜居魅力的最佳口碑。但是,细品苏州文化特质,似与杭州有所不同,与同在江苏的南京亦颇异趣。中国古代大城市,均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关键节点,都城是一国行政中心,郡城是一郡行政中心,省会是一省行政中心,没有脱离行政系统之外的独立城市,这是中国城市与欧洲城市的关键不同。合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是中国首都功能的常态。长安、开封、南京、杭州等曾经作为都城的城市都如此。在这种格局与传统下,明清时期的苏州,以非首都城市而成为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乃至全国文化中心,独步一时,超迈同畴,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对其赞不绝口,连流忘返,这就显得相当特殊了。

近代以前的江南地区三大城市(南京、杭州与苏州)中,南京、杭州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都比苏州长,作为政治中心的作用也比苏州强。南京、杭州都一度或几度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存在,而苏州除了在遥远的古代作为吴国的都城,在清代仅作为区域性政治中心(省会)存在过。在明、清五百多年时间里,苏州主要是作为一个商业都会存在,同时还成为文化中心,发展得那么繁华似锦、人文荟萃,这在古代大城市系列中是个异数。计划经济时代,以苏州为核心的“苏南模式”,不同于“温州模式”,戛戛独造,令人钦羡。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也格外引人注目,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高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城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新城与老城的关系、新苏州人与老苏州人的关系,都自成气象,可圈可点。

从古代到近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种特别的“苏州路径”或“苏州模式”使得对于苏州历史的研究,远远超出一般城市史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可能具有阐释江南文化基因的秘钥功能。

那么,苏州发展路径的奥秘何在,或者说苏州文化特质何在?这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可概括的,必须要从解读丰富的苏州史料、明晰众多的苏州细节、剖析众多的苏州个案中,才能窥豹一斑的。卷帙浩繁的《苏州通史》为我们解读苏州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学术梳理。本期“《苏州通史》”专题刊发的刘爽、朱从兵、李良玉三位教授的评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成就、社会意义等方面,为我们解读这部鸿篇巨制,提供了津渡之舟、入门之钥。

蒙主编王国平教授与编委会不弃,让我忝列顾问。惶恐之余,我参与了此书从酝酿、立项、实施到出版的全过程,让我深切地了解这部通史如何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特别是为了确保质量,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让我同样感慨的是,此书编纂过程中,苏州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于此书的支持则是一任接一任,从未中断、从不懈怠,他们对于苏州文化一以贯之的钟爱与尽责,是这部《苏州通史》能够成为传世精品的重要保障。

2020年11月,《苏州通史》获得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确属实至名归。《苏州通史》作为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必将与苏州历史共存而同辉。

猜你喜欢

通史苏州中心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