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2021-01-29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补体红斑狼疮肾炎

周 倩 陈 曦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以多种器官受累伴自身抗体形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面部出现明显红斑、多形性皮疹、多发性口腔溃疡、关节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1]。肾脏是SLE 最为常见的累及器官之一,而狼疮肾炎也是SLE 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发病率高达60%~87%,已经成为影响SLE 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C1q 抗体是一种固有免疫补体经典途径的始动因子补体1(C1)的组成成分,是补体C1 的第一组分的首个反应亚基[2]。抗C1q 抗体与C1q 特异性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及消耗大量补体,进而造成肾小球的损伤及系膜滤过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蛋白尿和管型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明确抗C1q 抗体在狼疮肾炎中的鉴别反映能力,了解抗C1q 抗体的工作效能,本研究以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同期健康体检者及自身免疫疾病者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68 例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其 中 男 性10 例,女 性58 例;年 龄23 ~47 岁,平均年龄(32.1±1.8) 岁;病程1 个月~12 年,平均病程(36.5±6.5) 月;病理分型:Ⅱ型+Ⅲ型24 例,Ⅳ型29 例,Ⅴ型15 例。选取同期自身免疫疾病者68 例设为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13 例,女性55 例;年龄21 ~44 岁,平均年龄(31.8±2.2)岁。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8 例,其中男性15 例,女性53 例;年龄20 ~42 岁,平均年龄(31.5±2.5)岁。三组受检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 年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的诊断标准[3];均处于狼疮肾炎的活动期。排除标准:原发性、继发性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者;既往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痛风者等。

1.2 仪器和试剂

酶标仪采用德国Roche 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Cobas8000 仪,抗C1q 抗体试剂盒来自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1.3 方法

抗C1q 抗体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抽取三组受检者外周静脉血约3 ~5 mL,以转速3 000转/分~4 000 转/分进行离心约10 ~15 min,快速分离血清后冷冻于-80℃冰箱内保存。首先,将待检测的样品用磷酸稀释液以1 ∶100 进行稀释,在已经包被C1q 抗原的微滴定板上,分别放入稀释后的100μL 样品稀释液,标准液和质控血清,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孵育约30 min,而后用冲洗液约300μL×3 洗涤除去无用成分。其次,再向其中分别加入酶标液100μL,室温条件下孵育约30 min,再次用300μL×3 冲洗液洗涤除去无用成分。再者,加入显色底物约100μL,室温黑暗状态下孵育约30 min,最后,加入终止液,再次室温条件下进行孵育15 min 后,在酶标仪中进行比色。样品颜色的深浅与抗C1q 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数值不小于20 U/mL 表示抗C1q 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否则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或多组间的抗C1q 抗体阳性率采用四格表的χ2检验,不同病理类型的抗C1q 抗体水平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抗C1q 抗体在三组受检者中的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血清抗C1q 抗体检测阳性35 例,阳性率为51.47%;疾病对照组血清抗C1q 抗体检测阳性5 例,阳性率为7.35%;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1q 抗体检测阳性0 例,阳性率为0.00%。观察组的血清抗C1q 抗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χ2=47.013,P=0.000)和健康对照组(χ2=68.456,P=0.000)。

2.2 不同病理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C1q 抗体阳性率比较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IV 型的抗C1q 抗体阳性率相对高于Ⅱ型+Ⅲ型及Ⅴ型的抗C1q 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

狼疮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多与细胞的凋亡和补体的激活系统相关。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核小体、核酸及蛋白等多种亚细胞成分作为机体免疫的刺激性抗原,诱导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全身多种器官受累,而肾脏是SLE 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之一。文献报道[4],SLE 患者并发肾炎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诊断、早发现对于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表1 不同病理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C1q 抗体阳性率比较[例(%)]

补体C1q 的构型是由六个亚单位组成的对称六聚体,也是构成补体C1 的主要成分之一。当免疫球蛋白(IgM)或人体免疫球蛋白G(IgG)的Fc 段与两个以上的C1q 相结合时,C1q 就会相应地发生构型上的变化,从而激活C1r和C1s,进而引发补体经典激活系统,加强吞噬细胞的清除作用,加速清除额外的免疫复合物,并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和参与后续的炎性反应。抗C1q 抗体是补体 C1q 抗原决定簇胶原样区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其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无明确的结论。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显示[5],血清抗C1q 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的受损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性实验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中抗 C1q 抗体的阳性率为51.47%,高于疾病对照组7.35%和健康对照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推测原因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体中的大量补体被激活,C1q 的水平增多,进而导致抗原决定簇胶原样区域大量暴露,使抗C1q 抗体增多。增多的C1q 抗体与体内的补体C1q 相结合,阻碍了正常的补体激活,导致体内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速度达不到要求,由此沉积下来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血清中补体C1q 的水平降低。再者,C1q 抗体能够导致补体C1q 与免疫复合物相互聚集,进而与肾小球基底膜的阴离子蛋白大量结合并沉积在肾脏中,加重肾脏的损害。此外,抗C1q抗体对于抑制C1q 清除自身抗原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IV 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抗C1q抗体阳性率为72.41%,明显高于Ⅴ型40.00%和Ⅱ型+Ⅲ型33.33%(P <0.05)。IV 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为弥漫增生型,其病变较为严重且广泛存在,在光镜下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严重增生,细胞核破碎的现象也相对较为明显。任沭丽等[6]的研究指出,抗C1q 抗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脏的病理改变,而IV 型的临床症状相对较为严重,其阳性率为77.8%,特异性为81.5%。张彦平等[7]的研究显示,Ⅳ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为68.8%,Ⅱ型+Ⅲ型为23.5%,Ⅳ型高于Ⅱ型+Ⅲ型。另有研究显示[8],经过免疫荧光检查,Ⅳ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小球的区域内IgG、IgM、IgA、C1q 等均呈现颗粒状沉积满堂亮的现象。

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较为复杂,多种器官受累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其中肾脏受累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狼疮肾炎患者机体的抗C1q 抗体表达相对较高,抗C1q 抗体的检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活动性,有效指导临床区分其病理分型,特别是对于弥漫增殖型系统性红斑狼疮(Ⅳ型)。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前后抗C1q 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猜你喜欢

补体红斑狼疮肾炎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补体系统表达的影响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肾炎病人的科学护理知识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肾炎应该怎样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体液免疫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