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早期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1-01-29刘士玲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阿立哌唑激动剂精神病

刘士玲 曹 颖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220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精神障碍,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期,其特征是大脑、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患者的感知、行为及情感出现严重障碍,精神活动严重不协调[1]。由于它的临床和心理病理特征,该病主要表现为谵妄、幻觉、言语紊乱和精神运动行为异常、孤僻(言语和思想组织缺乏连贯性)、回避(低目标定向行为)和不精确言语等损害,而该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利培酮作为第二代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其对多巴胺-D2 和5-HT2 受体均有很高的敏感性,且发生锥体外系的并发症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要少。阿立哌唑是D2 受体、5-HT1a 部分激动剂和5-HT2a 受体拮抗剂,具有独特的抗抑郁作用[3]。它在治疗精神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及类似的情绪症状方面也是有效的。由于它在高多巴胺能状态下作为拮抗剂,在低多巴胺能状态下作为激动剂,所以对血清催乳素水平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对比分析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早期均接受封闭式隔离管理,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案分为利培酮组(30 例)与阿立哌唑组(50 例)。阿立哌唑组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龄19 ~76 岁,平均年龄(43.54±8.79)岁;病程1 ~14 年,平均病程(8.37±1.64)年。利培酮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0 ~78 岁,平均年龄(43.97±8.14)岁;病程10 个月~15 年,平均病程(8.59±1.7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18 岁;②患者均经脑功能检查后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4];③无利培酮及阿立哌唑使用禁忌证者;④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病例资料不全者;②合并有严重感染、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其他躯体疾病者;③有闭经史、肾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瘤、癫痫病史者;④既往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史者;⑤有严重过敏者;⑥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利培酮组给予患者利培酮口服治疗。在患者入院后,每日应用利培酮(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30,规格:1 mg×30 片)1 mg,1 ~2 次/d。7 d 后应用剂量逐渐加至2 ~4 mg,最大日剂量为2 ~6 mg,连续治疗3 个月。

阿立哌唑组给予患者阿立哌唑口服治疗。在患者入院后,每日应用阿立哌唑(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01,规格:5 mg×20 片)10 mg,1 次/d,青少年起始剂量为2.5 ~10 mg,最大日应用剂量为30 mg,连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MOCA)、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不良反应包括失眠、嗜睡、兴奋激越、体质量增加、心电图异常。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PANSS、HAMD、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阿立哌唑组患者的MOCA、PANSS、HAMD、ADL 评分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阿立哌唑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利培酮组的3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致残性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并使患者无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它可以对人格、认知和脑部功能产生深远影响,其特征是积极症状(如妄想、幻觉),消极症状(如缺乏动力、言语贫乏、社交退缩)和认知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基石。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残疾程度较低,而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致残率高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3 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取代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成为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一线药物[5]。1950 ~1960 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式发生了两大变化,首先是治疗重点从长期监护转向社区护理,第二个变化是引入了有效的药物疗法,这两大革命改变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结果。目前,被批准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大多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疗效。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拮抗多巴胺受体发挥治疗作用,如氟哌啶醇和吩噻嗪类,这些药物虽然治疗有效,但在高达75%的患者中可产生额外的锥体束症状,对原发性阴性症状几乎没有影响。此外,部分患者对治疗仅表现出部分反应。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能够拮抗5-HT2A 和多巴胺D2 受体,而且它们产生额外锥体症状的倾向性较低,因此成为替代旧药的首选药物。然而,对于一些非典型药物,也会出现体质量增加和Q-T 间期延长等问题。临床上加强了对更好耐受性药物的深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类新的药物,称为“多巴胺-血清素系统稳定剂”,其具有新的药理学特 征[6]。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PANSS、HAMD、ADL 评分比较(x±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目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剂量和性质在疗效和耐受性方面均优于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类似,奥氮平(OLA)在多巴胺D2 受体(DRD2)和5-羟色胺(5-HT)1A、2A 和2C 受体上起拮抗作用。在多巴胺丰富的环境中,阿立哌唑可对多巴胺能传递产生拮抗作用,而在多巴胺缺乏的环境中,相对激动剂活性更为突出。这种多巴胺稳定作用可对精神分裂症有特殊的治疗价值,因为它有可能减轻多巴胺受体阻断引起的不良反应。阿立哌唑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一些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难治性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效果[7]。阿立哌唑片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病期阳性和阴性症状治疗中,其作用机制不同,涉及不同脑区的部分痛觉与对抗,存在多巴胺能低或高活性和5-HT2 5-羟色胺能受体拮抗作用的地方。在有高水平多巴胺的情况下(如在中边缘通路,参与阳性症状),阿立哌唑作为部分拮抗剂,降低该区域的多巴胺能活性,而在多巴胺水平较低的区域(如额叶前皮质,参与阴性症状症状),该药物与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并作为部分激动剂导致D2 功能增加,促进5HT2A 受体拮抗剂调节5-羟色胺水平。相比之下,阿立哌唑(ARI)对DRD2、多巴胺D3 受体(DRD3)、5HT1A 和5HT2C 受体均能够起到部分激动剂的作用,而对5HT2A 受体有拮抗作用。因此,在高多巴胺能的状态下,ARI 起到功能性拮抗剂的作用,而在多巴胺D2受体的低多巴胺能状态下,它是一种功能激动剂。D2 受体刺激引起催乳素分泌的抑制,所以ARI 的高D2 受体占有率不会导致大多数患者出现高催乳素血症。

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阿立哌唑增加血清催乳素、体质量增加和Q-T 间期延长的风险较小。利培酮对PANSS 评分有较好的疗效,对异常运动的不良反应有较好的疗效。利培酮是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中脑边缘通路中多巴胺受体的阻断被认为介导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特别是减少阳性症状的能力。然而,D2 受体在中脑皮质、黑质纹状体和结节-漏斗通路中的阻断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锥体外系症状(EPS)、高催乳素血症不良反应的增加相关。阿立哌唑对D2 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部分激动剂作用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减少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元D2过度活跃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患者经阿立哌唑治疗后,其MOCA、PANSS、HAMD、ADL 水平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作者[8]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和(或)伴有情绪相关症状的治疗中,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及抑郁情绪、稳定心境,以及减少日后出现精神障碍的结局均比利培酮治疗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另外,需要提到的是,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单间隔离治疗的2 周中,封闭式病房管理的作用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阿立哌唑激动剂精神病
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猪肝中4种 β 2-受体激动剂残留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川芎嗪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具有减肥作用的降糖药
都有精神病
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阿立哌唑和奥氮平治疗对其糖脂代谢、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抑郁伴失眠和焦虑患者的治疗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