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正助脉方联合胺碘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2021-01-29范慧胜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心律气短症候

范慧胜

(山西省安泽县医疗集团,山西临汾 042509)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为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主要特征,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既往临床多给予患者阿托品、麻黄碱、胺碘酮等常规西药,对其交感神经进行调节,以使其心律加快,但此类药物服用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便秘等不良反应,影响预后,因此,需要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心律情况、控制病情发展[1]。中医学上,心律失常属于“心悸”“怔忡”等范畴,因气血不足导致心脉痹阻,且病久体虚导致脾虚运化不及,聚集成痰使痹阻清窍、心脉不畅,治疗应以益气、温阳活血、调律复脉为主要原则[2]。扶正助脉方包含桂枝、党参、苏木、地龙等中药成分,可起通调经络、促阳化气、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等功效,对于改善患者不良症状具有一定效果。但有关其应用价值临床研究较少,不足以充分证实其可推广性,基于此山西省安泽县医疗集团选取100 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安泽县医疗集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 )。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54 ~80 岁,平均年龄(67.00±2.12)岁;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10±1.12)年;观察组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55 ~80 岁,平均年龄(67.50±2.13)岁;病程1 ~4 年,平均病程(2.50±1.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山西省安泽县医疗集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20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解读》[3];②具有心率减慢的症状;③中医诊断标准:具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主症,具有四肢冰凉、身困乏力等次症;④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具有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③对本次研究所应用药物过敏者;④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单药胺碘酮(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872,规格:0.2 g×24 片)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4 ~0.6 g,分为2 ~3 次服用。连续用药1 ~2周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状况调整用药剂量,0.2 ~0.4 g/d,连续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助脉方,药方主要由人参30 g,丹参20 g,炒酸枣仁15 g,赤芍15 g,五味子15 g,黄芪10 g,山茱萸10 g,甘松9 g,全蝎3 g,土鳖虫3 g 组成,将此中药饮片按照规定剂量进行按压,持续煎煮90 min,制成汤剂,将药液提取出,每剂药物提取药液约160 mL,将药液装入容量500 mL的瓶中,以备服用,3次/d,60 mL/次,于餐后温服,连续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心律变化情况,中医症候积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心率减慢、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消失。显效:患者心率减慢、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患者心率减慢、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有一定改善。无效:心率减慢、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

心电图心律优良率判定标准:对其进行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相关数据。优:患者心律平均每分钟为60 次及以上。良:与治疗前比较,平均心律增加20%以上,但每分钟未超过60 次。中:与治疗前相比,平均心律增加20%以下,且小于60 次。差:与治疗前比较,心律情况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有所减少。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5]。

中医症候积分判定标准可以参考《中医诊断学》[6]制定:根据中医症候量表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主症含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次症含四肢冰凉、身困乏力,每项满分为30 分,7 分以下无症状,7 ~14 分为轻度症状,15 ~22 分症状为中度,23 分及以上表示症状为重度,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数据纳入Excel 表格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 21.0 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心律改善优良率

治疗后,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律变化优良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均有所改善,且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症候积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3 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较为常见。主要出现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头昏乏力等症状,还可伴有四肢冰凉、失眠、反应迟缓等症状,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胺碘酮为临床治疗此病常用药物,属于III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于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具有延长的效果,且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从而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一定效果,但此药易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不良反应,预后较差。付玲[7]等提出,中药只要符合相关证型,即可应用,且副作用较小,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上属于“心悸”“怔忡”相关范畴,张文高教授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其发病之源为心气虚,心阳虚衰为主、兼肾阳虚衰,并于辨证的思想指导下,以扶正祛邪、补通兼施为原则,以经验方益气温阳活血方复脉作为基础方,可起益气、温阳、活血等效果,且采取临证加减,效果显著[8]。本研究发现,治疗后,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律变化优良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均有所改善,且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症候积分显著较低(P <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例(%)]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心律改善优良率[例(%)]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x±s,分)

综上所述,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扶正助脉方汤剂可改善其心律情况,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心律气短症候
更正说明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消炎止痛药会增加心律异常风险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方法与效果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