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波疗法结合针灸治疗骨关节肌筋膜病临床疗效研究观察

2021-01-29宋跃华张小文王佩光陈志恒刘芷欣陈文丰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骨关节冲击波筋膜

宋跃华 张小文 王佩光 陈志恒 刘芷欣 陈文丰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 523000)

肌筋膜病是一种肌肉、筋膜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慢性疾病,当机体受到外伤、睡眠位置不佳、疲劳、风寒侵袭等外界因素刺激时,可引起该病急性发作[1]。骨关节肌筋膜病是康复医学科常见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该病发生率有所增高[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物理疗法、康复治疗、中医疗法治疗该病[3]。冲击波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通过高能量对局部疼痛位置的刺激,缓解局部疼痛[4]。针灸属于中医特色项目之一,具有成本低、安全、疗效确切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治疗中。为验证冲击波与针灸联合治疗骨关节肌筋膜病的效果,现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74 例骨关节肌筋膜病患者展开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11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74 例骨关节肌筋膜病患者,根据抓阄法分成常规组与试验组,各37 例。常规组女性22 例,男性15 例;年龄18 ~78 岁,平均年龄(36.57±4.28)岁;病程0.1 ~15 年,平均病程(6.34±1.07)年。试验组女性21 例,男性16 例;年龄18 ~79 岁,平均年龄(36.61±4.32)岁;病程0.1 ~15 年,平均病程(6.38±1.0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分析与查体、X 检查等辅助手段确诊为骨关节肌筋膜病;②能良好配合研究;③知情且了解研究内容。排除标准:①合并痛风、类风湿、化脓性感染、恶性肿瘤者;②关节间隙显著狭窄、严重性骨关节炎、关节强直者;③器质性疾病者,研究前2 周接受其他方案治疗者;④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冲击波治疗:选用电磁式冲击波治疗仪(瑞士EMS,型号:SwissDolorClast),与患者交流,告知治疗过程可能产生的感觉及注意事项。将患者治疗部位暴露并选择患者能够放松且舒适的体位,随后在治疗局部涂抹耦合剂,设定各项参数,如强度、频率和冲击次数等。一般软组织治疗频率为8 ~15 Hz,强度根据个人感觉设定为1.0 ~4 Bar 之间,骨组织疼痛治疗频率为2 ~6 Hz,强度设定为2 ~4 Bar 之间,然后根据不同设定,对治疗局部进行2 000 次的冲击波治疗。治疗后,可根据需要,再对疼痛点或炎症点周围相关的肌肉组织进行放松,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每次每部位治疗冲击量控制在2 000 次,视患者具体情况,1 周治疗1 ~2 次。

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明确肌肉压痛点及条索状结节,每个肌肉触发点均伴有显著牵涉痛,深压可引起牵涉痛,针刺触发点时可出现局部酸麻症状。选取触发点及疼痛部位对应相关穴位。参照患者体质与体形,选择适宜长度针具。操作者左手食指、拇指固定触发点,右手持针,于触发点中心区域以泻法围刺,其余穴位以平补平泻法刺入,针刺得气后,将电针治疗仪连接,留针约30 min,1 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3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与功能障碍程度、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治疗效果。以视觉模拟法(VAS)[5]、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6]判断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与功能障碍程度。VAS 总分10 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疼痛越轻。Oswestry含有10 个维度,总分50 分,分值越低,代表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轻。疗效判定标准[7]:痊愈为肌筋膜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机体功能恢复正常,且随访3 月,未出现复发;显效为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机体功能改善;好转为临床症状减轻,机体功能好转;无效为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有效占比率+显效占比率+痊愈占比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swestr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swestry 评分比较,试验组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试验组肌肉痉挛、肌筋膜疼痛、活动受限消失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d)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相比,试验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x±s,分)

3 讨论

肌筋膜病属于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病理机制为肌筋膜出现条索、粘连,续而出现硬结,促使局部肌腱、肌肉、筋膜发生水肿与无菌性炎症,引起肌筋膜疼痛[8]。近年来,肌筋膜病发生率显著增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发病率,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可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

现阶段,临床上缺乏治疗肌筋膜病的特效方法,多采用中医疗法、康复疗法等处理该病,但通常单独疗法所达疗效较为有限。冲击波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肌筋膜病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包括如下几点:刺激机体生成一氧化氮和酶,促使血管增生、扩张;减轻脊髓神经元池兴奋性,缓解痉挛;作用于局部组织,生成炎症反应,致使组织修复因子合成,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在冲击波作用下,可有效缓解患者局部疼痛,促进其肌肉松解。该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肩关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肩峰下疼痛综合征、肩袖损伤)、头面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手与肘关节[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肱骨内上髁炎(高尔夫球肘)、腕管综合征]、腰背部(特异性腰背疼痛和根性综合征、肌筋膜综合征)、髋部(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成人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弹响髋)、膝关节(髌骨尖综合征、髌腱炎、膝骨关节炎、鹅足腱炎)、小腿(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脑瘫下肢痉挛)、足部[足底筋膜炎、跟腱肌腱病(末端病)、跟腱炎]等疾病,其具有经济成本低、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等特点,在肌筋膜病治疗中的实践价值较高,但单独运用效果有限。

现代中医认为肌筋膜病属于痹证范畴内,多由正气不足、姿势不良、外邪侵袭、卫外不固等因素导致经脉痹阻、气滞血瘀、筋脉失荣、新血不生。肌筋膜疼痛主要来自于触发点,又称激痛点与扳机点,具体表现为肌筋膜或骨骼肌中可探及紧张性索条易激怒点,为肌肉上微小敏感区。肌筋膜触发点于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活性肌筋膜触发点,引起局部性疼痛,并通过触发点通路传导,造成自主神经过敏与远传疼痛。肌筋膜病发生与治疗过程中,触发点均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针刺触发点周边区域,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阻断肌肉触发点作用途径,刺破病变位置张力带,引起脊髓反射,破坏或改变脊髓中枢感觉调控区,从而放松、松解病变区域肌肉。为进一步强化骨关节肌筋膜病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冲击波疗法与针灸疗法共同用于该病治疗中。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VAS、Oswestry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均明显较低,提示冲击波协同针灸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程度。试验组肌肉痉挛、肌筋膜疼痛、活动受限消失时间与常规组相比,均显著较短,说明冲击波联合针灸疗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较快消失。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高,表现冲击波结合针灸疗法能优化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冲击波与针灸在骨关节肌筋膜病治疗中的联合运用,可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与功能障碍程度,促进其症状较快消失,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猜你喜欢

骨关节冲击波筋膜
颅底筋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基于地震波触发的战斗部动爆冲击波试验研究*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骨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分析
螺旋CT对106例骨关节损伤的诊断分析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