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压干预时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2021-01-29杨晓凤李灵玲黄志华李立花郭晓玲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急性期缺血性血压

李 琳 杨晓凤 李灵玲 黄志华 李立花 周 博 郭晓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研究报道,及时有效的预防是唯一有效遏制脑卒中的方法,如果将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加以严格控制,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发病率。高血压则是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一半以上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而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过高会加重脑水肿,同时大大增加溶栓后脑出血的风险,血压过低也会导致再灌注不足而扩大梗死面积,影响预后[1]。因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降压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收治的15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降压干预时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收治的15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降压干预进行的时段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70 例)患者采取早期降压治疗,即入院后立即启动降压治疗;而研究组(80 例)则采取延迟降压治疗方案,即入院前7 d 不进行降压治疗,7 d 后接受降压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发病时间、NIHSS 评分、血压水平、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磁共振与头颅CT 证实。排除标准:经头颅CT 或MRI诊断的出血性脑卒中者;经头颅CT 或MRI 诊断的血管畸形、肿瘤、脓肿或其他重大的非缺血性颅脑疾病(比如多发性硬化)者;基于影像学检查诊断的双侧或病灶侧颅内外动脉狭窄≥70%者;静脉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者。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的标准治疗方案进行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早期降压治疗,即入院后立即启动降压治疗。降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治疗目标如下:①第一阶段:在首个24 h 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压水平收缩压平均降低15%,但收缩压不能低于130 mm Hg,舒张压不低于80 mm Hg;②第二阶段:启动降压治疗5 d 内,将收缩压降低至120 ~140 mm Hg 之间,舒张压降低至70 ~90 mm Hg,并于以后维持该血压水平。而研究组则采取延迟降压治疗方案,即入院前7 d 不进行降压治疗,停用所有降压药物,于第8 天开始接受降压治疗。于治疗2 周内将收缩压降低至120 ~140 mm Hg,舒张压降至70 ~90 mm Hg 的范围内,于治疗2 周时进行血压水平确认,如未达到上述标准,可增加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s)、血管转化酶抑制剂(ACEIs)和利尿剂等几种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4]情况。并对患者进行3 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生存状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其中根据mRS 评分进行预后评估:预后良好为0 ~2 分,预后不良为3 ~5 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05),但研究组患者的减少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7 例(8.75%),对照组13 例(18.57%),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36)。

2.3 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情况的比较[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出现适度的血压升高是一种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的适应性反应,许多脑卒中患者会在起病时出现血压迅速升高,而后在1 周左右自行恢复[3]。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提高和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量是最主要的的治疗目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与缺血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可持续24 h 或更长时间,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灌注压对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其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体温、血糖、年龄、侧支循环状态以及血压等[5]。其中血压波动的影响作用最大,当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的供血动脉处于扩张状态,血压可以直接影响血流量变化。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控制急性期的高血压,在保证局部脑血流量灌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降压干预。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血管动脉硬化、肾功能损伤等其他脏器的损伤与高血压病史,因此,降压治疗一方面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对靶器官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可于急性期降低脑水肿,降低梗死后脑出血的概率。

然而,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应进行急性期血压干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部分研究[6-7]认为急性期血压升高是机体正常的代偿反应,可以有助于脑组织血流灌注,而此时降低血压可能会加重缺血,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另一部分研究表明,拯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因此血压波动与过高的血压反而会引起缺血半暗带血管的丧失自动调节功能,从而影响临床疗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 <0.05),但研究组减少更为显著(P <0.05);研究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研究组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18.57%,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述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延期降压治疗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降低致残率和死亡风险,提示延期降压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急性期缺血性血压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