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资源介入思政教育的方式与路径探析

2021-01-21西北大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民俗

李 转(西北大学)

纵横于自然场景、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资源,是人类生命延续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文化的缘起之处,故称水文化为人类社会“源文化”毫不夸张。从天然水系与文明水系的关系出发,探索水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整合,是新时期“水文化”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含以水为媒、以水为鉴、以水为脉等经典命题,基于多元角度揭示了水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水文化教育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一书由蒋涛、胡红梅、秦素粉等专家学者合著,该书是一本面向高职水利专业的通识教材,编者围绕着“水民俗、水思想、水遗产”等水文化资源组织内容,为水利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新颖方法、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

一、以水为媒,探析水民俗介入思政教育的合理方式

水民俗是一种“自组织生成型”的水文化资源,是人类“涉水行为”与“亲水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水文化教育导论》全书内容中,水民俗文化贯穿始终,从两河流域衍生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恒河漫灌产生的古印度文明,从尼罗河上的古埃及文明,到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都蕴含着“水崇拜”内涵为主导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凝聚了不同民族对自然、生命、宗教、神话的认知,是探析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媒介。该书以水为媒,提供了将水民俗有效介入到思政教育的合理方式,如从“人与水灾害抗争”的角度,阐明了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治水经验,揭示了不同民族面对自然灾害的态度。其中,中华民族特有的水风俗文化中,既包含华夏先民书写的不朽治水史诗,也体现出民俗视域下凝结的水哲学,反映出中国人看待、处理事物的特有方式,以此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中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中国人将水的意象特征转化成现实观照,映射于民间生活、生产的各处领域,如水的意象之一是“清洁”,故产生了“泼水节”这样的风俗节日,将水视为祛除邪疾的法宝,将此类水民俗介入到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展开“清风廉洁”主题教育。

二、以水为鉴,构建水思想介入思政教育的科学路径

《水文化教育导论》一书共计六章,作者以水为鉴,对“水思想”展开了深度发掘,但整体上划分成两种表述方式。其一,前两章是人类文明宏观维度的水思想,主要探讨水文明视域下不同民族水思想的共通之处。其二,后四章是中华文明微观维度的水思想,主要探讨古代先民成就下中华民族水思想的独特之处。其中,以水为鉴之“鉴”,包含了大量水事件、水工程的实例,如大禹、潘季驯、王景等的治水事迹,以及郑国渠、都江堰、芍陂等治水工程,这些内容的背后,都闪烁着中华民族水思想的光芒,可作为水利院校思政教育的直接资源;以第五章“京杭大运河”的分析为例,书中引用古人思想观点,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指出这一项水利工程虽然被扣上“隋朝灭亡原因”的帽子,但不能否定它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中国水思想视域下,很早就开始了辩证性地看待事物,而“辩证统一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此外,诸如灵渠水利工程强调的因地制宜,符合思政教育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古代水利专家靳辅的“疏浚并举”水思想,对于提升当代水利专业学生思政素养具有启发性。

三、以水为脉,创新水遗产介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

通过对《水文化教育导论》一书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一条清晰水文化脉络:以“水孕育地球生命”为起点,系统梳理水文化资源分布与人类文明生成的关系,最后落脚于“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上,实现了大地水系与文化谱系的统一。该书将“水”(物象意义上)作为研究脉络,将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等属性的“水遗产”串联起来,再借助“互联网+”手段,为水文化资源介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模式。所谓“水遗产”,泛指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治水神话故事、水利工程项目、特色水工建筑、水崇拜宗教等,为了确保水遗产有效作用于思政教育,该书专门构建了一套数字化产品,读者下载“行水云课”app或利用微信扫描页内二维码,即可浏览与水遗产相关的拓展资源,为了增强这些资源的识别度,书中专门提供了一套识别表示系统,如“T”代表水文化问题集,“P”代表水遗产的图片展示,“F”代表flash动画等。该创新模式能够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将水文化资源表达得更加生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遗产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遗产怎么分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千万遗产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