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2021-01-16苗倡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4期
关键词:脑血栓氯吡格雷

苗倡晨

作者单位: 678400 云南省芒市,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

心脑血管事件在国内发生率仍处于逐年增加状态,群体有相应的年轻化趋势,脑血栓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疾病。脑血栓病理机制是脑部血流速度在各因素作用下减少,或脑部组织未有血液供应,此时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明显,若无法恢复脑部血液供应,脑组织会出现坏死,且此过程有不可逆性,危害性较大[1-3]。脑血栓以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为基础治疗方案,既往阿司匹林应用较广,经口服后可作用于氨基酸残基,促进乙酰化的发生,血栓烷A2的转化受到阻碍,可防止血小板聚集,但单一使用的疗效受限,患者脑部血栓组织无法得到控制和改善,若有用药依从性差的情况,还可能会加重血栓,辅以其他药物加强疗效很关键[4-7]。基于此,现观察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和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和基础组,每组61例。综合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40~71(59.08±3.69)岁;病程1.6~7.1(4.11±1.62)个月。基础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39~70(58.14±3.72)岁;病程1.3~6.8(3.84±1.10)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脑血栓;情绪精神正常;生活基本能自理者;此前行抗凝治疗者。排除标准: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者;阿司匹林过敏者;有较强的出血倾向患者;氯吡格雷过敏患者;生存期不足3个月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阿托伐他汀过敏患者;脏器器官损伤患者。

1.3 治疗方法 基础组采取控糖、控脂、控制血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综合组给予阿司匹林(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4219)100 mg口服,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407)45 mg口服,每天1次;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5)75 mg口服,每天1次。2组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发生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偏瘫、语言恢复较好,与正常水平较接近,各体征较轻微;(2)有效:偏瘫、语言有所恢复,与正常水平仍有差距,各体征较为明显;(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疗程,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5.08%,高于基础组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7,P=0.013)。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小板参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PDW、MPV、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PDW较治疗前降低,MPV、PLT较治疗前升高,且综合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基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综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56%,低于基础组的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6,P=0.019)。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脑血栓,脑血管中突发的缺血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因素是动脉血栓、脂代谢紊乱等,血管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会穿过脂质类物质,并在动脉壁中沉积,动脉壁斑块随之产生,血管壁中进入脂蛋白后,进一步刺激血管细胞黏附因子,机体血管壁组织此时会渗出一定的脂类物质,巨噬细胞也会被激活,在凝血机制下血栓逐渐形成,此疾病的紧急救治很关键,否则会促使发病者死亡、残疾[8-10]。脑血栓发病后,有明显的半侧肢体偏瘫情况,神经中枢系统受损后表现为口歪眼斜、言语不利,沟通交流受阻,发病者无法宣泄负面情绪,心理压力增加后反作用于脑血栓,促使恶性循环形成,预后极差。阿司匹林对脑血栓的疗效优异,作用体现在抗血小板聚集,经口服后,花生四烯酸作用途径被阻断,无法向血栓烷A行转化操作,血小板活化作用、内核因子被抑制,黏附因子表达得到改善,血管弹性增强,能阻碍动脉粥样硬化[11]。阿托伐他汀,在高胆固醇血症、心肌梗死、脑血栓中应用广泛,选择性较强,除血脂水平调节外,能增强载脂蛋白A1水平,口服后可在短时间内被各器官组织吸收,血浆浓度峰值较高,代谢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最终会被胆汁消除,而对脑血栓者的半衰期时常达到20 h以上,抗血栓作用持久。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是阻碍血小板受体结合二磷酸腺苷,在糖蛋白复合物活化中有阻碍作用,在2种机制下可增强抗血小板聚集效果[12-13]。氯吡格雷经口服后,磷酸二酯酶活性可保持在正常水平,经由肝脏代谢,即使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经药物口服剂量调整后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可提高口服安全性,属于良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应用价值高。各药物共同使用,在脑血栓治疗中不仅能调控血脂水平,同时能发挥阻碍血小板聚集功效,有积极的抗血栓效果[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PDW、MPV、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PDW较治疗前降低,MPV、PLT较治疗前升高,且综合组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基础组(P<0.01)。陈勇等[15]研究选取72例脑血栓患者,观察组治疗前PDW数据为(19.5±2.0)%,MPV数据为(14.1±1.0)fl,PLT数据为(179.2±29.3)×109/L;治疗后,观察组PDW数据为(13.5±1.3)%,MPV数据为(12.1±1.1)fl,PLT数据为(245.7±40.5)×109/L所得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药物综合使用对改善脑血栓者血小板参数的价值明显。此外,结果还显示,治疗3个疗程,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5.08%,高于基础组的80.33%;综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56%,低于基础组的21.31%。提示脑血栓行阿司匹林辅以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增强抗血栓效果较好,风险性低,有效性高。

综上所述,脑血栓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该治疗方案可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效果,用药安全性、有效性随之增强,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栓氯吡格雷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