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2021-01-16郑永奇黄淑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4期
关键词:肺心病缬沙坦左心室

郑永奇,黄淑贞

作者单位: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郑永奇)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淑贞)

慢性肺心病是指由于胸廓、肺、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扩大、肥厚,引起功能障碍,病情逐步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具有病程漫长、进展缓慢、并发症风险高、发病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疾病特点[1],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安全,目前临床仍未明确肺心病的形成机制[2-3]。高血压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可能伴随左心室肥厚,称通过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相关性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并扭转左心室肥厚程度,但高血压病情发展至心力衰竭阶段时疾病整体预后效果不佳[4-5]。临床通过积极降压改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功能,提示降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6]。本研究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50~74(61.87±4.06)岁;高血压分级:Ⅰ级25例,Ⅱ级17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12例,Ⅳ级2例。对照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49~75(62.51±3.87)岁;高血压分级:Ⅰ级24例,Ⅱ级18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13例,Ⅳ级3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耐受相应治疗者;无药物过敏史;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2)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严重全身性感染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17)80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6567)10 mg口服,每天1次。2组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

1.5 疗效评定标准[7]显效: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改善1~2级;有效: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3.33%(χ2=4.974,P=0.026)。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比较 治疗前,2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

2.3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3 讨 论

慢性肺心病形成的中心环节为肺动脉高压,与血管受到外界刺激发生收缩反应,形成功能性肺动脉高压状态有关[8-10]。近年来,临床对调节内皮细胞在血管功能方面的作用的研究成为慢性肺心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重点方向;临床治疗常用药物为祛痰、积极抗感染、镇咳、平喘等尚无特效药物[11-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趋势、社会结构随之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我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由2012年的25.2%上升至2015年的27.9%,而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发生率则达28.9%[13]。心血管健康研究为高血压患者提供连续13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老年单纯收缩压高血压患者患心力衰竭发生率达25%,老年单纯收缩舒张压高血压患心力衰竭发生率达22%,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者(11%),且心血管相关病死率也明显上升,由此得出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共同出现[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2组心率、血压及心功能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活性介质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RAS中AngⅡ的主要作用是升高血压、增加醛固酮分泌量、收缩血管、刺激心脏、肾重吸收钠[16]。血管紧张素受体(AT受体)包括AT1、AT2、AT3、AT4多种亚型,均可被AngⅡ活化,AT2主要作用包括稳定斑块,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是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目前对心力衰竭疾病治疗效果良好,缬沙坦是最常用的ARB,该药物应用特点包括长效、安全、高度特异性等,口服药物2~4 h即可达到最高血药峰浓度[17-18]。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病情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缬沙坦可有效拮抗AT1、抑制AngⅡ,有效治疗心力衰竭。尽管临床针对心力衰竭疾病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疾病发生率与病死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难题。临床治疗以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RB受体拮抗剂等,临床一线也持续在研究新型药物。缬沙坦可有效阻断AT1受体,从而重塑心肌,发挥有效降压作用,药物作用时间长、用药后具有稳定作用,可长时间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博量,降低外周阻力。

综上所述,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肺心病缬沙坦左心室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