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

2021-01-1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冲突个体心理

郑 琰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焦虑是一种恐惧、不安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常常伴随躯体激活,并包含着为避免威胁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对这种威胁的无力感[1]。与恐惧不同的是,焦虑是对潜在的或未来的威胁不愉快的体验。焦虑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但是不同年龄和发展阶段的个体,在焦虑的类型、程度和取向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学生群体在焦虑心理上具有特殊的性质;焦虑问题也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我国的相关调查表明,高达20.3%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焦虑等心理问题[2]。美国的一份调查揭示,焦虑症已经超越抑郁症成为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3]。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应正视焦虑心理带来的问题,增强对其的认识以及寻求科学的应对方法。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焦虑心理进行分析,并给出应对策略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生焦虑的共性和个性

1.大学生焦虑的共性分析

焦虑是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大学生焦虑的共性是指,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有其正常的一面,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到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成长命题,包括:

(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生理上大学生已经接近或完成了生理成熟,因此从表面上看已经是十足的“大人”,但与此不相匹配的则是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理状态。他们急于与之前“幼稚”的青少年时期划清界限,而对成人世界表现得跃跃欲试,乐于探索和接受新事物,富于激情,也有较强的冒险精神;但是行事冲动、不考虑后果、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加之对自我的认识不足,面对失败的调节能力有限,导致不能充分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或者由于冒险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

(2)各类考试、毕业、出国、求职等的压力沉重。大学生阶段仍然是求学的关键且承上启下的阶段。虽然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但如今早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大学也不是成才的保险箱。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因此对于庞大的大学生群体,要想凭借教育脱颖而出、改变人生,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例如保研、考研、考各级证书、出国求学等等,大学生仍有沉重的学习压力,学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焦虑来源。大学生不仅面对学业的现实压力,还包含着如何平衡学业和社团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焦虑激增。

(3)自我意识发展达到顶峰,引发个体更加关注内在需求。大学生面临精神世界的重构,他们开始反思并质疑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更多地思考自己:“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何有时自信有时自卑”,“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等等。显然这些问题都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大学生时常感受到自己内心和这个世界的分裂、混乱和矛盾,进而产生内在的焦虑,并普遍感觉到缺乏理解和认同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看,焦虑是大学生中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焦虑的另外一层意义同样值得思考。实验研究表明,青少年相比儿童和成年人,更容易记住焦虑的事情,并且更难以消退焦虑的情绪。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期到成人初期的个体对情绪的体验更敏感,能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恐惧[4],这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从进化心理学上来看,个体要想更好地生存下来,需要对威胁性刺激具有更深刻的记忆,从而对潜在的危险发挥预测作用。就像原始的种群生活中在野外常遇到猛兽、蛇,所激起的恐惧必须被更深刻地记住,并成为下次行动的警示,才能更好地延续种群。青少年作为种群未来的代表,其焦虑的敏感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等特点是一种生物进化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看,青少年群体焦虑的共性是一种进化优势选择,具有积极性的一面,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

2.大学生焦虑心理的特异性

大学生群体除了具有共性的、普遍的焦虑心理,还具有特异性的焦虑,主要是指具有特定来源的、个体化的以及程度较高的焦虑。这类型的焦虑需要及时加以引导,程度较严重的需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否则可能发展为病理性焦虑或抑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类焦虑也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常见类型:

(1)考试焦虑

是指个体面对即将来临的考试一种难以控制的恐慌感,有明显的躯体表现,例如手心出汗、呼吸不畅、心跳加速、头晕、感到就要昏倒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将考试焦虑扩展为学业焦虑,一切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例如演讲、提交论文、团体竞赛、申请项目、论文答辩、学术报告等活动引发的高度焦虑感都属于此类。

(2)人际焦虑

人际关系焦虑是大学生特异性焦虑的一大重要来源,包括:同伴关系焦虑、异性交往焦虑、亲子关系焦虑等。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因为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以宿舍关系为例,“90后”直至“00后”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个性彰显,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或者缺乏同理心,很容易出现宿舍成员间的矛盾,引发人际焦虑。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回避,在宿舍环境中感到紧张、易激惹、失眠等。其他的人际焦虑还表现在异性交往、与权威(上级)交往以及亲子交往冲突上,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能发展为人际恐惧症,严重影响个体生活。大学生常发人际焦虑,从本质上讲还是与大学生自我意识动荡、自我认识发展不成熟以及人格发展尚不健全有关。

(3)选择冲突焦虑

大学阶段也会面临重要的人生选择,最常见的有考研(考博)还是工作、申请出国还是留在国内学习、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发展、考什么学校或者专业以及职业规划选择等。此外,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即使是日常小事也可能引起明显的选择冲突,产生焦虑。选择导致冲突,冲突是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根据心理学家勒温(Lewin)的“冲突理论”,可以将冲突类型分为四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当大学生面临人生路口的多个选择,且每个选择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趋避冲突)时,就会激发个体强烈的焦虑感,严重的可能发展为神经症。

(4)生活事件与适应焦虑

心理学上,生活事件是指引发个体应激(压力)的事件,并不是单指负性事件,也包含相当多的正性事件,例如升职、结婚等。生活事件只看对个体产生压力的程度如何,并不在于事件本身的属性,例如竞选成功和竞选失败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比赛、谈恋爱、考试失利、亲人去世等等各类生活事件都会引发焦虑。对于这类型的焦虑来说,调节的方法常常从个体的认知类型和应付方式上进行。

适应焦虑是指在环境出现显著变化或者进入一个新阶段时,个体由于各种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在特定时期,适应焦虑会成为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因此各大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都会开展心理普查活动,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个体角色、心理环境的转换。这类焦虑只要及时干预,一般会有较好的效果。

(5)拖延焦虑

时间管理是大学生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大问题,突出表现即所谓的“拖延症”。拖延是个体延期、推迟实验任务或作出决定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特质或行为倾向。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焦虑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拖延对于焦虑的影响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关,例如特质焦虑、完美主义等。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调研表明,大学生的焦虑与主动拖延、完美主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主动拖延和完美主义均能预测焦虑[6];而特质焦虑对拖延也有正向预测所用[7]。可见拖延行为是大学生焦虑产生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当该个体本身存在完美主义人格或焦虑特质时,产生的焦虑就更加明显。分心是导致拖延的因素之一,分心是指在个体导向目标的过程当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无关事务上,从而干扰了目标达成效率的一种心理状态。分心反映了个体自控能力不足,但也可能是个体对于较难实现的目标的回避的潜在反映。总之,在互联网、各种智能设备普及、环境刺激过于丰富的今天,拖延引发的焦虑问题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增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技能以及完善人格教育有助于减轻此类焦虑,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焦虑的心理机制

焦虑一直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要主题,增加对其背后心理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应对这一现象。在此简要介绍两种心理学经典理论对焦虑的解读以及当代认识神经科学研究对大学生焦虑产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1.经典精神分析流派对焦虑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焦虑是无意识冲突的表征,冲突则是来自于个体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力量之间的不平衡。该理论认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海面之下不为人知的部分则是广大的无意识。焦虑就是无意识中的冲突的心理表现。“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寻求本能欲望的直接满足;“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夹在两者之间,不断为这两种矛盾冲突的力量所制衡。在很多情况下,本我需求常常处于压抑状态,甚至到达不了意识的层面。然而由于本我力量最为强大,越压抑越会彰显其存在,给个体造成心理困扰,集中表现为焦虑。

2.存在主义理论对焦虑的诠释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取向,但是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理论看来,焦虑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朝向本真—死亡带来永恒的焦虑,由于每个人每天都在朝向死亡,死亡的存在本身提醒个体在当前的短暂的生活中寻求意义。在寻找本真的过程中,个体想摆脱无意义感的困扰,但是这种抗争是徒劳的。生活本身的无意义性和荒谬的本质,与个体一直试图寻找意义的努力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因此焦虑一直持续。

存在主义治疗家、格式塔治疗的创始人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提出,焦虑的机制之一是受到“未完成事件”的影响。未完成事件——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心理上完结的事件——常常为个体后面的人生埋下问题的伏笔,发展成为日后的焦虑症。例如,某大学生具有严重的交往焦虑,对人无法产生信任,每当一段人际关系想要更深入的时候,总是产生焦虑感,担心不能再与对方交往。后分析得知该学生在小学时曾被同班同学指责偷了东西,并告诉了老师,虽然后来证明了不是他,但是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公开澄清此事,结果是不了了之。这一成长中的“未尽事务”成为导致后来人际焦虑的重要因素。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在他的著作《爱与意志》提出了健康的焦虑(healthy anxiety)和不健康的焦虑(unhealthy anxiety)。对大学生来说,如果面对不确定的情境,可以勇于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从中获得成长的话,就是一种健康的焦虑。

因此由存在主义理论看,焦虑本质上是由生活本身的无意义性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大学生的焦虑问题,一方面与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务”具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大学生们学会做出自主选择,在选择中创造出生命的意义,并且承担起选择带来的后果。

3.当代脑科学研究对青少年焦虑的全新解读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青少年病理性焦虑症治疗新的看法。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脑机制的发育上,存在着情感表达功能与情感抑制功能的不平衡[8]。大脑中负责情绪体验与情绪抑制的脑区不同,前者主要在杏仁核(amygdala),而情绪抑制则集中在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前额叶皮质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监控行为。一个人被狗咬过一次,他再见到狗会恐惧,但是他不至于从此一看到狗就尖叫晕倒,他知道根据情境的变化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前额叶皮层在发挥作用。一个前额叶皮质受损的病人,无法根据情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反应。

然而在人类大脑的发育中,前额叶皮质却是最后一批发育成熟的脑区,研究表明人类的前额叶在25岁以后才能逐渐发育成熟[9][10],充分发挥抑制控制和行为监控的功能。这意味着从大脑发展水平上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都无法充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一时期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冲动和冒险行为的现象[11]。

基于这一现实,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焦虑问题上采用以认知控制为主的认知行为疗法或者暴露治疗,并非最佳选择。因为这类疗法需要前额叶皮层的充分参与,而青少年该脑区发育尚未成熟,就制约了其效果的充分发挥,更易出现短期效果尚可,但容易复发的现象。

三、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个体层面的策略

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首先应提升对自身状态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承认焦虑的存在和意识到它的影响,是合理应对和解决焦虑的第一步。如上文所分析,焦虑心理本质上是内在心理需求和现实状况的矛盾、冲突导致的,因此笔者建议大学生从“认识自我”入手以应对焦虑。“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对于大学生来说,认识自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增进自我认识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个阶段的个体对自我非常感兴趣,其精力有很大一部分为向内投射。增进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多方式:首先,可以多阅读心理学、哲学类著述或文学著作,尤其是存在主义的相关书籍和电影,通过学习和内省来进行;其次,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团体活动,在大学中常常有不同主题的团体可以参与,例如大学生成长团体、冥想团体、人际关系团体以及各种各样的拓展训练等等。参加团体是增进自我认识的好方式,可以通过团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影响,给予其中的个体更多的理解角度和更广泛的人际支持,也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观察性的经验,成为反观自身的材料,这就是团体的力量。第三,对于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或者希望寻求更专业的分析与帮助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的咨询师协助自己分析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由于心理咨询本身高度的个体性、私密性和给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给了大学生一个理想的环境进行自我分析,对于扩展其自我认识、减轻焦虑、增进心理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家庭和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交往焦虑存在相关,交往焦虑与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惩罚严厉等具有显著正相关。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对大学生焦虑起到预防和降低的作用[12]。过度敏感、过度保护、控制感过强的父母,其子女容易产生焦虑[13]。在家庭中采用民主、平等、尊重、开放型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保健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家庭层面上,应当意识到此类问题。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应对大学生的焦虑问题。笔者对于学校层面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在特殊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由于某些焦虑问题的发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在焦虑高发期及时开展相应活动,帮助大学生宣泄压力、缓解焦虑。比较有代表性的阶段包括:新生入学时期、考试周或重大考试临近、毕业答辩前夕、求职期间、各类危机事件发生后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集中开展心理服务的事件主要分布在三个时段:新生入学时、“10·10”国际精神卫生日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基本属于宣传日取向而非内容取向。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活动方案,不让心理宣传活动流于形式。

(2)鼓励教师或学生开展和参加与“认识自我”相关的团体

除了学校集中开展的心理活动以外,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团体开展与“焦虑调节”、“认识自我”、“元认知”、“人际敏感”、“冥想与内省”、“时间与目标管理”等主题相关的团体活动。在团体中,可以是技能传授和练习,也可以是个人经历和经验分享,起到成员间互相支持、观点碰撞、感受差异、增进同理心、了解自我等作用。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宣传墙上,类似团体活动的宣传单随处可见,各类团体已然成为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上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功能。

(3)建立从普及到治疗到危机干预的完整体系和应急系统

高校应建立起从预防到咨询、治疗再到危机干预的完整的心理工作体系,以应对包括焦虑心理在内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从治疗的层面上来说,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焦虑障碍治疗的主流疗法是认知行为治疗和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等),这两种方法特点是见效快、需要的疗程较短,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结合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功能的发育特点,这两种方法无法发挥其最佳优势。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专业的高校心理工作者思考适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治疗流派,例如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方法、新精神分析流派治疗、短程心理治疗等,或者将认知疗法结合其他疗法一并进行,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焦虑症状较严重的个案,应及时转介到精神科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高校应建立心理干预的分级应急预案,对于各类危机事件,从普通同学到心理委员到辅导员,再到心理咨询师和学校行政层面的各个环节的配合参与,建立起对内、对外的响应机制。不仅关注危机事件当事人本身,还要充分关注当事人周围的学生和可能因此引起的更广泛的焦虑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减轻危机事件对其他学生以及整个环境的负性影响。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学校应对大学生焦虑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应经验。例如,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心理咨询中心,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时候开展“治疗犬减压法”活动,深受学生欢迎[3]。该治疗让一条经过认证的治疗犬跟学生们待在一起,学生可以抚摸它柔滑的白色皮毛以缓解焦虑。治疗结束后,每位学生都能领到一个“压力工具盒”(stress box),里面有曼荼罗彩绘(mandala)、彩色蜡笔、记号笔、压力球和糖果等,还包括一张写有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络方式的信息卡。我国的香港大学图书馆也引入了这种减压疗法[14]。类似这种兼具创新性和有效性的做法,可以为我国高校心理服务工作所学习和借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对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科学认识。不仅大学生自身,还有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都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增加对焦虑心理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挥科学基础研究的作用,基于最新科学研究结果,把握心理焦虑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工作服务。第二,正确应对。学校应完善日常心理工作体制和危机干预机制,为应对大学生焦虑问题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环境。第三,预防为主,预防焦虑心理向病理性方向演化。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而一旦成为焦虑障碍,应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以心理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干预。另外,加强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学习新的心理工作方法,也会对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冲突个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