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2021-01-15辛子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日语文学作品

辛子昱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31)

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1]-[2]。在对日本文学的研究中,首先可以参考其本土的研究,早期日本本土对日本文学的研究的方向是以古典俳谐以及俳谐理论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提出了写生的艺术特征。后续研究者则是确立了日本的现代思辨美学,并利用西方的美学和西方文学来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并划分出多个含义[3]-[5]。而国内研究中,大多是从日语语言文学存在的特征出发,对整体的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升华,分析日本人的精神走向。另外,还有其他研究以日本的文艺文化为起点,如:从茶道、艺伎等方面出发,从而在不同角度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6]-[8]。虽然我国与日本文化相近,但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误解,基于此,在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需要遵循跨文化视角的原则,以得出更客观的研究结果。

一、跨文化视角的语言艺术解析原则及意义

根据跨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知道,在进行跨文化的语言文学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受主观文化思想影响曲解他国文化[9]-[10]。因此,在对日本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原则。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在跨文化视角下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语言艺术研究,由于在对他国语言文学进行研究时容易出现文化差异的情况,因此在研究和阅读时需要对他国作者和作品持有中立的看法,以客观眼光进行作品的研究。又因为对作品的阅读就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理解作者思想内容也是读者和研究者需要坚持的基本要求。若想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那么在研究中,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该做好其他研究准备,以避免研究结果不佳的事情发生。在研究准备中,首先,要收集该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作品往往与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的关系,是当时社会风貌、时代特征的一种展示,也是人们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因此在进行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时,需要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打破我国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间的隔阂,对其中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我国文化进一步发展。其次,需要感受日语语言文学的深层特点,对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阅读作品中的内涵,也需要捕捉日本语言本身存在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深刻理解日本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和写作手法,对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通过跨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他国文化的本质特点,以进行学习和交流,对于研究他国文学特征,或提高我国文化实力均为一个较重要的途径,因此进行跨文化视角的研究十分重要。

二、日语语言文学的物哀之美

研究相关文献发现,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经常会出现以物哀为主旨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日本语言文学较为重要的特点和思想因素[11]-[13]。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征,从美学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悲哀之美。这种物哀中存在着广泛的情感内涵。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角度来讲,该情绪指的是对他人、自然、世间万物都存在悲伤的情感;而从广义上对物哀进行研究则会发现,在日本语言文学中,物哀从原本的悲哀中得到了一层层的消解,并升华为更高的超越。再通过对物哀心态进行深入研究后也可以发现,在日语文学中对物哀进行书写是日本文人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由于日本文人对世界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感和柔软,因此在接触外界中,文人的思想以及情感将会伴随世间万物随心而动,并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或为喜悦、或为悲伤、或为痛苦,在文字中则是以物哀的形式展现。因此,从其本质而言,物哀这一表达形式在日本文学中是文人有感而发的情感表达方式。以人为主体,在面对他人或者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触动,由心感物,也是物哀这种表达的意义。而物哀之美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存在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代表着文人主体的感情流露,并借助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对情感进行展露,第二,物哀这一情感可以展现于真实事物中,也可以以此引申出对其它人或物的情感,并利用物哀这种生命感情形式以进行升华。第三,则是对人与自然,再到世间万物的一种感受,通过表达反映出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在内心的情感中把握现实世界,从心出发从而形成多种复杂情感。这种物哀之美的形成与日本的历史环境有关,虽然日本本土存在雪山、温泉、樱花等美丽景象,但却属于板块活跃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族在心中对美好事物存在不稳定的感情,认为美好如樱花一样在美丽的绽放后将迎来凋零,寄托着日本民族的悲剧意识。考虑到跨文化视角的研究,本文将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与我国文学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魏晋时期的作品传播至日本时,也对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使得日本语言文学的物哀艺术特征和我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定相似之处。而且从国家的管理模式上来说,在现代化社会之前,我国和日本均采取了封建社会制度进行国家管理。同时期的日本社会也受到我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其文艺思想观念与我国接近,因此,其物哀的抒情方法不仅仅在于情感上的悲哀,也广泛地应用于描写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上。最后,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感情抒发方式,在日本出现的后期也作为了日语语言文学的审美特征之一,其文字较为生动,情感表达清晰,同时文笔美观风雅,形成了自身独具的特色。

三、日本语言文学中的幽玄艺术特征

在日本语言文学中,还存在着幽玄的艺术特征。这一特征和上文中的物哀之美不同,物哀之美的抒情重点在于对人生无常、悲哀之美的感叹和惆怅;幽玄之美则更重于余情的典雅之美。这两种美学特征在日本语言文学中均有较为频繁的反映,并贯穿于早期的日本语言文学审美中。幽玄这一概念主要发展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末期,相比物哀的审美特征,形成较晚。公元12世纪前,日本国内社会稳定,这使得当时掌握文化话语权的贵族也较为稳定,导致这些贵族缺乏复杂艰深的思考,更多的关心情感流露,这也使得当时的日本语言形容词、动词等实质词语较为发达,但抽象词极为匮乏。而幽玄一词满足了当时日本民族需要的抽象色彩。在镰仓时代,幽玄经常与心深、心幽玄等相联系,在当时的日本贵族文学里,幽玄以对恋情的表达为主,而在抒发这种感情时,日本文人通过眼、手等对事物之美进行感知和捕捉,并感受出自然的气息,将自然的事物和自我情感进行融合,再将文字中的美和感情理想化,最后以直觉描写的方式进行表达。此外,在具有幽玄特征的文学作品中都以直觉以及感情占据主导,同时用瞬间的直觉对内心之感进行倾诉。这种艺术特征和日本传统茶道、武士道等文化艺术相同。在日本,幽玄这种艺术特征经过了由雅至俗再到雅俗共赏的一个过程,先是以雅的极致出现,后来随着庶民地位的提高,文艺向着俗化发展,到了江户时期,相关专业人士开始对文艺进行改造,并让其具备雅俗共赏的特性。而且日本学者在文学领域的创作以及对理论的探索中,通过对文学的游戏性和艺术性进行联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在多领域中构建起了幽玄的审美内涵,使得相关文学作品既能展现出优雅、含蓄的特色,也能展现出冷峻和空灵的美感,也可以为平民提供无限遐想和神秘感,这也是幽玄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特点和含义。因此,虽然文艺的发展通常会出现游戏性和艺术性之间的问题,但在日语语言文学中则通过幽玄这种艺术形式得以解决,而且还完成了雅俗之间的转换,同时让艺术与有形相互贯通,影响了日本的文学审美。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物哀和幽玄之美均是日语语言文学向自然之美追寻过程中衍生出的情感抒发的艺术手段,两种方法均是以自然之美为基石才出现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日语语言文学中对自然的追寻是其语言艺术的重点。

四、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自然之趣

长久以来,中外文学作家均在不断地追寻自然之美。在自然佳景中,作者往往会触景生情并心生感慨,使得见景抒怀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通常以一种亲和的情感对自然进行捕捉,也就让日本作家们对自然的季节感较为敏感。在四季变化中,日本作家擅长利用纤细而多彩的描写来展现对自然最直接的感受。在日本文化尚不成熟的早期,日本文学以太阳神和树神为主体,表达了日本人的原始自然观以及对自然的尊重意识。而且自古代日本人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认为自然是未来之美。对古代的日本人而言,其接触最多的自然之物就是树木,这也就构成了后续日本语言文学中日本人自然观的根基。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日本文人将四季轮回、草木枯荣的回环往复等自然现象作为寄托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自然之美以承载感情,让情感表达得更加具体,也在文字中展现了自然的趣味。同时,由于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审美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感受,对植物的姿态以及风雨雪雾等事物的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作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受到了自然事物的影响,从而抽象地呈现出了物哀、幽玄、雪、月等美学特征,而且也依据自然事物的特征衍生出了白、青等以颜色为主体的审美,同时也衍生出了寂静、冷寂、娇艳等美学特征,从而将自然生命感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文学中的美学特征得到升华。这种基于植物世界观的审美意识对后世日本的审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日本文学来说,自然美不但是形态美的原型,而且也是日本美学的基石,为此,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自然之物作为灵性的活物亲近和交流的思维特点,成为其语言艺术中的典型特征。例如,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喜欢用松树的柔韧、樱花的潇洒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同时由于日本本土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这也使日本文学中存在一种人生流转和浮华易逝的情感基调,造就了文学作品中一种虚幻和哀伤的氛围。日语语言文学对自然之美极尽追求,甚至在后期的文学发展中,日本文人将重点放在家乡的自然之美上,引发了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

五、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

在对日本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可以看出日本语言文学存在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氛围和家园意识[14]-[15]。其通过文学作品、思乡诗等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着家园被毁后的愁怨感情。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家园情怀,可以作为安宁和平的象征。而在具有这种审美特征的文学中,均具有较强的安宁抒情象征,在文字中体现着作者对内心宁静感和生活安定的需求[16]-[18]。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日本文学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这是因为随着日本社会和政治的改革,日本的传统农耕受到了严重冲击,从而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使原有的农耕文化渐渐消失,而日本文学作品对和平的表达大多继承了日本的农耕文化,在安宁受到破坏时,日本对其他国家带来灾难,而日本底层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自身的苦难并没有得到改善,也就导致在该时间段中的人民内心极度渴望安宁与和平,而作家们则通过文字表达了这种情绪。这种文学作品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表现得尤为强烈。由于战争对日本民众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使得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通过细腻的文笔来展现底层人民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在此类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日本文人对艺术目标的缩小,即从大的社会观念,向着小的方面进行描写,如个人,家庭等方面。虽然文字描写缩小了目标,但将社会缩小到家庭的描写方法,却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家庭反映社会时局的目的。而且在日本语言文学的描写中经常会出现对庭院的描写,不仅体现着庭院的设计和布局,也是为了通过这种描写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同时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日本语言文学正是通过对家园意识的体现,表达出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还表达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这种以家园为题材,并以思乡感情为主的作品,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并让读者产生了更好的共鸣。

六、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文学中的语言艺术都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格,为此本文遵循跨文化视角,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解析研究,分析了日语语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希望能为了解日本语言文学艺术提供一定帮助。但研究中主要是对日语语言文学进行的粗略研究,缺乏对具体作品或作者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代表作品或作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学的特点。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日语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Journey to seek the meaning of life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